共鸣器是将声音放大,以便听到远处的声音。值得注意的是,那种以竹筒听地声的方法正是后来医用听诊器的始祖。在战争环境下,古代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共鸣器,用来侦探敌情。
早在战国初期,勇敢善战的墨家就发明了侦探敌情的方法。《墨子·备穴》就记载了其中的几种。
古代的中国人还发明了隔声的方法,就是把声音约束在一定范围内,不让它传播出去。
■ 墨子画像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蜀军南下,来到云南陆良,与南军在战马坡相会。南蛮王孟获特意请深通法术的八纳洞洞主木鹿大王前来助阵。
木鹿大王来到战马坡,命手下官兵挖了两条长不到40米,宽不足1米的山路,叫作“惊马槽”,并将蜀军引到附近。
■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双方开战后,军南阵营突然响起“呜呜”的号角声,随即虎豹豺狼、飞禽走兽乘风而出。蜀军深入云南,从未见过这阵势,一时无力抵挡,迅速退入山谷。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一阵狂风过后,只听周围的岩石、树木一齐作响,发出凄厉的尖啸,似厉鬼呼号,摄人魂魄。蜀军马惊人坠,损失惨重。
后来,诸葛亮施展才智,巧用计谋,才降伏了孟获。
此战过后,惊马槽一带从此阴云不散。1000多年来,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在一处幽深的山谷中,经常会听到兵器相碰、战马嘶鸣的声音,他们把这种奇怪的现象叫作“阴兵过路”。直至惊马槽的旁边修了一条公路,怪声便很难听到了。
■ 墨子(前468年—前376年),名翟。生于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即今河南省商丘;一说鲁国,即今山东省滕州。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非攻”“兼爱”等思想,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被称为“平民圣人”。而墨家思想也是我国古文化完整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论。
其实,惊马槽的形状很像啤酒瓶的瓶身,如果吹一下啤酒瓶口,可以听到刺耳的响声。吹进惊马槽的风,在与岩壁不断撞击之后,形成了共鸣与声音反射的声学现象,于是村民们传说的怪声出现了。
很显然,这是一个物理现象,在声学上叫“共鸣”。
共鸣是一种物理现象。我国古代对共鸣现象的认识和利用是颇有成就的。比如制造共鸣器,让声音通过它来放大,便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这项技术曾经被用于军事上。
早在战国初期,墨家创始人墨翟就发明了几种用共鸣器侦探敌情的方法,并在《墨子》一书中记载下来。
一种方法是:在城墙根下每隔一定距离挖一深坑,坑里埋置一只容量七八十升的陶瓮,瓮口蒙上皮革,让听觉聪敏的人伏在瓮口听动静。遇有敌人挖地道攻城的响声,不仅可以发觉敌情,而且根据各瓮声音的响度差别,可以识别来敌的方向和位置。
陶瓮 古代陶制储藏器或者水器。原始社会时也有用作葬具的。器形较高大,口和底较小。在战国时期,我国的烧窑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窑床用土坯砌成,烟囱设在窑腔上面或后面,这样能够保持烧窑温度,从而使烧出的陶器质地坚致。
另一种方法是:在同一个深坑里埋设两只蒙上皮革的瓮,两瓮分开一定距离。根据这两只瓮的响度差别,来判别敌人所在的方向。
还有一种方法:一只瓮和前两种方法所说的相同,也埋在坑道里,另一只瓮则很大,要大到足以容纳一个人,把大瓮倒置在坑道地面,并让监听的人时刻把自己覆在瓮里听响动。利用同一个人分别谛听这两种瓮的声响情形,来确定来敌的方向和位置。
埋瓮测听就是利用了共鸣的原理。敌方开凿地道时所发生的音响在地下传播的速度高,而且衰减小,容易激起缸体共振,从而可以侦测地下敌人所在的方位。这种简易可靠的侦察方法,也被用于地面战斗。
《墨子》一书记载的方法被历代军事家因袭使用。唐代军事理论家李筌、宋代军事家曾公亮、明代儒将茅元仪等,都曾在他们的军事或武器著作中记述了类似的方法。
曾公亮还把《墨子》记述的蒙有皮革的瓮称作“听瓮”,把瓮口不蒙皮革、直接覆在地道里谛听的方法叫作“地听”。
曾公亮 (998年—1078年),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思想家。封兖国公,鲁国公,卒赠太师,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曾公亮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李筌的《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曾公亮的《武经总要·警备篇》都曾描述过另一种更加简便而实用的共鸣器。
■ 墨子著作
除了埋瓮外,古代军队中还有一种用皮革制成的枕头,叫作“空胡鹿”,让聪耳战士在行军之夜使用,只要敌军人马活动在15千米外,东西南北皆可侦听到。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器用》中记述:
牛革制成的箭袋,用作卧枕,“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
伟大的科学家沈括还对以上瓮、枕等的功用作出了物理解释。他说“取其中虚”,“盖虚能纳声也”,这个解释和现代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知识是一致的。
从宋代起,人们还发现,去节长竹,直埋于地,耳听竹筒口,则有“嗡嗡”若鼓的声音。
当声音在像地面、铁轨、木材等固体中传播时,遇到空穴,在空穴处产生交混回响,使原来在空气中传播的听不见的声音变得可以听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一种利用竹筒听地声的方法正是近代医用听诊器的雏形。
至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用大瓮覆人来听敌开凿地道的声音。戚继光也曾用埋竹法谨防倭寇偷袭。甚至在现代的一些战争中,不少国家和民族还继续采用这些古老而科学的共鸣器。
■ 古代的瓮
我国古代对隔声也有认识和利用。
隔声是指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用各种易吸收能量的物质消耗声波的能量,使声能在传播途径中受到阻挡而不能直接通过的措施,这种措施称为“隔声”。
我国古代有的建筑为了隔音,用陶瓮口朝里砌成墙,每个瓮都起隔音作用。这种隔音技术正是利用了共鸣消耗声能的特性。比如明代的方以智曾说:私铸钱者,藏匿于地下室之中,以空瓮垒墙,使瓮口向着室内,声音被瓮吸收。这样,过路人就听不见他们的锯锉之声了。
■ 戚继光(1528年—1588年),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谥号“武毅”。率“戚家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10余年,大小80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会被誉为民族英雄。
清代初期,人们用同样的方法,把那种在地下的隔声室搬到地面上,以致“贴邻不闻”他室声。可见,我国人最早创建了隔声室。
动物界的共鸣现象比较普遍,比如蝉的鸣叫就利用身体的某些部位共鸣。蝉又称“知了”,是一种会飞的昆虫。只要一进入夏季,蝉就会利用它的共鸣器,使鸣叫声格外响亮。
蝉有雄雌之分,会叫的是雄蝉。雄蝉腹部两侧各有一个大而圆的音盖,下面生有像鼓一般的听囊和发音膜,当发音膜内壁肌肉收缩振动时,蝉就发出声音来。蝉的后部还有气囊的共鸣器,在发音膜振动时就产生共鸣,使蝉鸣格外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