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家拳的典范武当拳法

武当山以前叫“太和山”,传说真武大帝坐镇此山,因“非真武不足当之”而改名武当山。以道门传说,真武大帝之名“真武”,可见他那时就武功盖世,以后这武功就代代相传了。

张三丰,元末明初武当山著名道士。史书记载,张三丰是辽东懿州人,风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

张三丰幼年拜张云庵为师曾学静功,后来,他结合静功又糅合易经八卦,演创新的功法修炼。于是,他决意外出云游,遍访名师,增长见识。

■ 张三丰画像

这一天,张三丰来到陕西终南山,这里山高林密,在树木掩映处有座庙观。张三丰细看庙门口的匾额上写着“火龙观”,里面飘出香烟,传出仙音。他大步向火龙观走去,一位黄头发、黄胡须的老道迎了出来,张三丰细看原来是上次说机缘的道人。

原来道人乃火龙真人,在这火龙观修炼了90余年,再有3年就要羽化,很想最后收一个关门弟子,已经遍游天下,寻访高足。上个月在金台观终于访到了张三丰,看他刚届不惑之年,日后定然前程无量,所以决意收他为徒。

■ 张三丰雕像

火龙真人收下张三丰为徒后,又赐道号“玄玄”,教授他《道德真经》,领悟玄法天机。张三丰却又领悟到了新意。在终南山学道4年,离开后便云游天下。

这一年,张三丰进入武当县,他见武当县衙西边的凤凰山脚下,有眼山洞,洞中虽然阴暗肮脏,到底可以藏身。他在山上拔了一捆干草,垫到洞里,坐到里面练起了静功。

张三丰在山洞一住就是3年,他练静功练到了结丹,终于练成功了。这时,他身上的衣服又脏又烂,请施主给补成了百衲衣,头发胡须蓬乱如草,由于长年不洗脸不洗澡,脸上手上腿上糊得污秽黢黑,人们都称他“邋遢道人”,或叫他“张邋遢”“邋遢张”。

■ 武当拳法

张三丰离开山洞,来到县城东边的九龙山,这里山环水绕,碧树掩映,是一方修炼的洞天福地,他就在九龙山下结庵,取名“会仙馆”。他夜练静功,晨练动功,而且试图把静功和动功结合起来。

这天早晨,他刚到门前的场子上,准备再练动静结合之功,忽然听到茅庵后面喜鹊“喳喳”狂叫,不由得走过去看个究竟。当他转过屋角,一个有趣的现象,呈现在他的眼前:

一棵梧桐树上垒着一个喜鹊窝,一条花蛇图谋不轨,要到窝里吞食喜鹊蛋,喜鹊护子,便与花蛇展开了一场罕见的争战。喜鹊飞来飞去,要啄花蛇;花蛇尾巴缠到树枝上,身子倏忽躲闪着,伺机反咬一口,可喜鹊飞旋着躲开。它俩轻柔回环,盘旋飞舞,打斗多时,不分胜负。

张三丰定神看了一会儿,忽然省悟,花蛇盘旋,喜鹊飞舞,不正是在划弧转太极吗。他不由欣喜地叫道:“好啊!练动功,当如此练。”

张三丰受到启迪,悟出了道家动功的真谛,他根据道教理论中的“道法自然”“守柔处雌”等理论,把道家的内丹功、养生家的导引术、武术家的拳法、军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编创和演化,创造了以内丹为体、技击为用,养生为首、防身为要,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借力打力、后发制人的具有独特功理功法、运动体系和形式的武当内家拳。

张三丰这套拳法,踏罡步斗,划弧转圈,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后发制人。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武当拳功在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也注重自然,而且强调“效法自然”,这是武当拳功区别其他拳派的本质特征之一。

“效法自然”作为构建武当拳功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主要表现为返璞归真、太极图式、五行变化等。武当拳功的每一进程,都与模仿生物和非生物的结构、形态、性情、能力发生着密切关系。

战国时期,以摇筋骨、动肢体和调节呼吸来锻炼身体的导引术,就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模仿鸟兽动作而达到延年益寿功效的。

东汉时期末年华佗的“五禽戏”,是模仿虎的前扑、鹿的伸颈、熊的卧身、猿的纵跃、鸟的飞翔等形象编成。六朝、唐时,导引气功有了重大发展,一些文人、道徒根据前人经验,又创造了八段锦、十二段锦。

■ 武当拳法

从武当武功的导引术、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内功图说、太极拳的整个体系来看,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特点的模仿是发挥其健身效能的奥妙。

武当拳功在其形成和发展中,远取诸生,近取诸物,像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这种对生物和非生物从动作、器械、名称、方法、特点等全方位的仿效,正是返璞归真的和谐现象,是武当武功对道家“天人合一”观念的运用。

仿生返璞是武当武功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在模仿和改造中,又创造了人类极大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了人类适应自然界的办法和技巧,反过来能动地改造自然。

武当太极拳“拳名为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而合也”。太极的一动一静而产生了天地万物,描绘了一个以太极为中心观念的宇宙发生图式。

拳名太极,就是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所谓“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即拳为道,道在拳中。练拳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求和谐统一的过程。

■ 华佗五禽戏雕塑

■ 五行拳

武当形意拳以“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的自然统一观为基本理论,以三体式为功,五行为法,十二形为拳。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本桩式,也称“三才”,即天、地、人,视人体的上中下、头手足而言,即融贯天、地、人为一体。五行拳法即体现为劈、钻、崩、炮、横。

五拳按自然界的5种属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钻拳之形似电,性属水;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弹,性属土。”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来说明拳法变化,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

武当武功极重净化精神,认为先以心使身,再为身从心。练拳功首先要心灵净化,排除杂念,具有超脱世俗纷争的意境,这叫“收心”,也叫“入静”。

以武当武功为源的太极、形意、八卦等诸种拳套更强调“内功外修”,认为人体是武功的载体,武功的强弱与武功载体的强弱是密切相关的。

武当各家各派对于气的理解,赋予的含义及如何练气虽不尽相同,但一致认为练气是达到身心合修的最基本的条件。

拳术整体还表现在构建武当武功技术的各种要素和环节上,从动作看,均需丹田带动,由腰而胸、而背、而肩、而臂、而手。武当武功形体运动中的伸缩、起伏、翻转、俯仰、回环的变换方法,可以说是以腰为轴的运动方法,腰是上下肢的总枢纽。

武当武功既强调形体活动的程序性,也重视韵律的合理性。韵律不同于武术动作的节奏,但又寓在其中,有区别又有联系。

总之,腰为轴心,韵律合理,进一步体现了武当武功的内外、上下、攻防,整体合一,“道法自然”的特色。

明清时期武林多称张三丰为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创始人。经历代宗师的继承发展,武当武术成中华武林一重要流派,在民间传播,影响深远。

阅读链接

武当内家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为一体的精妙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拨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也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祛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不愧为是中华武术之晶体,东方文化之瑰宝。 Wxhx6OujQqQes0HsplN+tvcNx8OLhQ8nAB4JguwpzCr76DhjyQfniGXPT7YF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