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东周的求贤与军功爵制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数民族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败亡。即位的周平王宜臼见镐京被战火破坏,又受到犬戎侵扰,便于第二年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的西周。

周代战争

百里奚像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200多年,称为“春秋时期”;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地位渐失,亦持续了200多年,称为“战国时期”。

在春秋时期,由于周天子原来分封的诸侯势力越来越大,导致周王室的权力被削弱。一时间,群雄蜂起,竞相争霸,哪个国家拥有人才,哪个国家就能取得霸主地位。

在当时,传统的世卿制将选用人才的范围限制在血缘关系以内,不利于更广泛地吸纳人才。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也日渐疏远,血缘纽带的维持作用日趋松弛。

在这种情况下,各诸侯国公室与卿大夫的矛盾日益尖锐,地方诸侯随着其势力的不断扩大,对周天子也不再那么尊重,从周王到诸侯、卿大夫再按血缘世卿制选用官员显然难以满足其巩固政权的需要。

各地诸侯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便纷纷冲破世卿制的限制,采用了招贤纳士的策略,选用一些非贵族而才华出众的人担任要职。比如秦国秦穆公挖空心思,曾用5张羊皮换来大夫百里奚,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

百里奚是春秋时楚国宛即河南南阳地区人。他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可是家境贫困,加上楚国宗法制度森严,就从宛地出游求仕。

在齐国,百里奚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讨,继续求仕生涯。后来在齐国郅地,他遇见了蹇叔,两人一番高谈阔论,就此结为知己。此后,在蹇叔的举荐下,百里奚到虞国当了大夫。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灭掉虞国,俘虏了虞国君臣。由于百里奚拒绝在晋国做官,被晋国充做奴隶。

胸有大志的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人才,就想用重金把百里奚赎过来。秦穆公的谋臣公子絷认为,若用重金赎他,就等于告诉人家百里奚是千载难遇的人才,因此他建议秦穆公,可以用一个奴隶的市价,也就是五张黑公羊皮来换百里奚。

当百里奚来到秦国后,秦穆公亲自接见他,并亲自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又与他商谈,讨教国家大事。两人一谈就是三天,言无不合。秦穆公十分高兴,就拜其为上卿,委以国政,实际上就是把秦国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百里奚。

战国时期军队作战场景

因为百里奚是秦穆公用5张黑公羊皮换回来的奴隶,故世人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羖,就是黑公羊皮的意思。

百里奚在秦国当了上卿以后,对内,提倡教化,开启民智,按照周朝的官制和朝仪,改变了秦国落后的国体;对外,则注重搞好与邻国的关系,不兴战事,使秦国短期内大治。百里奚始终保持着爱民思想,勤勉政事,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和车辆,不带武装防卫,深得秦国人民的信赖。

百里奚入秦,为秦国带去了周朝内地的先进文化、政治制度和耕作技术,使秦国由一个偏僻的小国一举成为可与晋国、楚国争高低的强国,而秦穆公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春秋五霸”之一,为以后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秦穆公雕像

到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进一步革新选才制度,不仅通过各种方式选贤任能,还广泛实施变法,大胆创新,任人唯贤,并且把奖励军功作为选贤的重要内容。

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魏国魏文侯在位,李悝任相后,进行变法。变法令中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宣布废除世卿制,代之以“察能而授官”和“食有劳而禄有功”,即选拔官吏、按照官吏的功劳分配俸禄的新制度。

魏国坚持“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吴起初到魏国时,魏文侯问李悝:“吴起怎么样?”李悝回答:“贪而好色,但用起兵来天下无双。”魏文侯毫不犹豫,任吴起为大将。吴起果然一出征便攻克5座城池。这是春秋时期选贤任能的一个事例。

商鞅雕塑

战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以军功选人制度,还是公元前359年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时确立的军功爵制。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也曾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可惜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未予采纳。

公元前362年,秦国秦孝公继位。他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秦孝公,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命商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垦草令》在秦国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对于奖励军功,商鞅制定了军功爵制。他明确规定:其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这就是说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最必要条件。

春秋战国士兵雕塑

其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是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他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凭血缘关系,即“属籍”,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即使是秦王的家族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被取消贵族的资格,不得以血缘关系取得官爵利禄。异姓的贵族更不得享受世袭特权。

秦国施行的军功爵制,在赏赐官爵和俸禄的原则上还有较严格的限制。

其原则之一,是“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凡战士能斩得敌人1颗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及与之相应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斩杀的敌人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如果能斩敌人首级5颗,还可以役使隶臣五家。总之,军功的大小决定着将士尊卑爵秩等级的高低。

其原则之二,是爵位高者赏赐重,爵位低者赏赐轻,对士兵的奖赏低于军官。依秦制,划分爵位为12级,从1级公士到12级彻侯。军队在攻城围邑时如能斩杀敌人8000以上,野战时如能斩杀敌人2000以上,就是全功。凡立全功的部队,就对全军进行赏赐。

商鞅雕塑像

其原则之三,是赏罚并行,立功有赏,无功者罚,赏罚分明。秦国军队以伍为基本战斗单位,一伍之中如有1人战死,其余4人就会获罪;如果有2人或3人战死,其他人的罪名更加重了。将功折罪的唯一方法是杀敌。

军功爵制中的爵分20级,第七级为大夫,第八级为公乘,“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当时,七级以下为低爵,或称民爵,八级以上为高爵。第八级公乘是以军功获爵的最高级,一般吏民不得超过这一级,如果超过必须转让给自己的儿子或兄弟。

尽管军功爵制对一般吏民通过军功获爵作了严格的限制,但无论是高爵或低爵,都能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一些特权。因此,它适应了战国时期秦国富国强兵及建立集权政治的需要,为秦国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军功爵制很快被其他诸侯国借鉴应用。

在西周宗法制下,各级奴隶主贵族地位世袭,其所受爵位也是世袭并固定不变的。而在东周战国时的军功爵制下,不论身份贵贱、地位高低,所有臣民都有可能按其军功大小获得相应的爵位和利益。

军功爵制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选任官吏制度,是在战国时期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逐渐产生和确立的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军政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显示了勃勃生机。军功爵制对于在战争中鼓舞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夺取政权,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军功爵制也造成了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时代特点。秦国后来之所以能成就统一大业,与这一新的选任制度的完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阅读链接

范雎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曾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相国魏齐鞭笞致死。魏国人郑安平听说此事,就把范雎隐藏起来。范雎于是改名叫张禄。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出访魏国,郑安平当差役,侍候王稽。王稽问他魏国是否有贤能的人士愿跟他到秦国,郑安平就向王稽推荐了张禄。

范雎到秦国后向秦昭王进言强国之计,使秦昭王对他大为欣赏,受到秦昭王的重用。范雎为秦国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秦昭王得范雎,蚕食诸侯,终成帝业。 KNpTF+mt4/A0ZCeBTqrpWlItjXWQmF5oOCpAHc1AtOn5l/I++m6kprHEEEX4ss3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