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推演而成《周易》后,其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被历代发扬光大。最初将这一精神用于实践的,是春秋时期的儒家创始人孔子。
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认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为此,他以仁、智、勇“三达德”为核心教育弟子,要求弟子做到勇毅力行,至死不变。这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青年孔子像
齐馈女乐孔子出游图
“三达德”的养成重在勇毅力行,坚持到底。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始终贯彻这一精神要旨。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优游讲学于郊野。听说附近住着一位远近闻名的老农,年已70岁,身体健康,勤劳俭朴,遇事礼让,附近百姓遇到大小事都去找他询问,有什么纠纷口角也请他出面调解,只要他说一句话,问题就解决了,便很想前去拜访他。
孔子一行找到了老农的居所。只见房屋虽小,但墙壁用泥抹得平整光亮,屋顶茅苫盖得整齐严实,屋内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孔子和弟子进入屋内,只见老人腰背挺直,正在厨房用陶鬲煮饭。见到这些不速之客,老人连忙放下炊具,躬身相迎。
孔子向老人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和来意。接着问道:“老人家,你还有什么亲人吗?”
老人答:“有一个儿子和儿媳、孙子。”
孔子又问:“你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同他们一起生活呢?”
老人说:“他们孝顺我,好的东西常常先给我享用,孙子也经常来看我,身上的衣服全是儿媳做的。现在我自己还能自理,若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就加重了他们的负担,所以就自己独立生活了。”
孔子说:“这也算得是父慈子孝了!”
老人随即取来盂,装着饭吃了起来,边吃边说:“香啊!甜啊!先生你看这饭是多么香啊!你不嫌弃的话,也请你尝尝。”
孔子高兴地接过老人送上的饭,恭敬地祭天地后,也跟着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就像在吃国君分给他的祭肉一样。
老人又为每人盛了一盂,孔子边吃边赞赏地说:“好啊,真是又香又甜的美食!”吃完饭后,他们又和老人闲聊了一阵,才起身告辞。
孔子因膰去鲁图
在路上,子路问老师:“先生,陶鬲和盂是最粗陋的炊具器皿,用它煮的饭食是最低下的饭食,先生如何吃得这样高兴呢?”
孔子说:“一个喜欢劝谏君王的臣子,其必然时时想着的是君王;一个孝顺的儿子,当他拿着美味的佳肴后,必然先想到的是他的父母;一个想为百姓做好事的人,也必然是和百姓想的一样。今天,我不是看他的炊具器皿是否尊贵,而是看他待人的态度,老人虽已年迈,但有那样健康的心态对待他人,享受人生,真的令人如沐春风啊!他的那份热情难道不感染你吗?”
颜回说:“从他的盛情就可看出,他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啊!”
孔子接着说:“知足常乐,心地坦坦荡荡,这种高尚的人寿命将会很长。这就是仁者不忧啊!”
孔子匡城蒙难记图
孔子论孝图
一天,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路过农山。农山险峻高耸,景色秀丽,孔子师徒即登山一游。登上山顶后,孔子望着壮丽山河感叹说:“登高望远,令人心潮澎湃,你们各自来谈谈心中的志向吧!”
子路忙趋前说:“我愿那前面宽旷的平原上,有一大队手执刀、枪、斧、钺的人马,呼啸着朝我杀来,在这样的阵势前面,我一人敢于仗剑杀敌,得地千里。”
孔子说:“仲由,你真是勇士啊!”
子贡接着说:“赐愿出使齐国和鲁国。这两个国家将要大战于广大平原,正当两军对峙之时,我敢站立于两军阵前,凭三寸不烂之舌,消弭战事,解除两国战争带来的痛苦。”
孔子说:“端木赐呀,你的确能言善辩!”
两人听了孔子的评说后,颇感高兴。
而颜回却默然不语。孔子便招呼道:“回啊,过来,你也来谈谈吧!”
颜回回答说:“论文武之事,他们两人都已说过,我在这些方面远不及他们,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孔子说:“他们虽然都说了自己的愿望,但我还是想听你的志向啊!”
颜回说:“回曾听说过那极香的薰草和臭味难闻的莸草是不能同藏于一个器皿之中的,贤君尧和暴君夏桀是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的,这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回只希望得一个圣明的君主,我就去忠诚地辅佐他,并在广大的百姓中,全面施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教育,引导他们的行为遵循礼乐,使国家的城郭可以不修而无忧患,沟池不修而无人逾越,把剑、戟、斧、钺等兵器全用来铸造农具,把那些作战用的牛马都放于水草丰富的原野上,使每个家庭再无离散的忧虑,使天下千秋万代免除战争祸根。这样,那仲由也用不着一人陷阵了,赐也不用那样滔滔雄辩了!”
孔子收徒图
孔子听后高兴地说:“回啊!你的愿望真好,这就是智者不惑啊!”
子路一时不明白孔子的意思,便问:“先生,我们都说自己的志向,你认为哪个符合你的心意呢?”
孔子杏坛讲学
孔子极目远眺,神色肃穆地对着三个弟子说:“我的愿望是实现一个人民安居乐业,天下永世太平的大同世界,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颜回所说的才是我的真正愿望啊!”
孔子一行从农山回到馆舍,大家还在议论不休。孔子今天特别高兴,他看到了颜回的仁德之心,也批评了子路的蛮勇,冷落了子贡的巧辩。
子路对先生今天的告诫没有想通,不太心服,他暗想:先生过去曾说过“勇者不惧”,我也是个勇者不惧的人,为什么今天不赞同我的观点呢?
于是他径直地去找孔子,问道:“先生,您不是说勇者不惧么,而且还赞誉勇者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勇往直前的力量!然而,先生今天在评论弟子的志向时,似乎与您过去的说法矛盾啊!”
孔子问礼老子图
孔子说:“仲由呀,我说的‘勇者不惧’,是有道德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义’,要依义而行。否则,就会恃勇逞强,给自己、给别人、给社会带来无穷后患!”
子路又问:“一个好勇的人就会出现后患吗?”
孔子说:“若是一个人血气方刚而不具有仁德,一旦别人对他怨恨,他就会凭自己的勇猛而激发作乱的。”
子路又问:“那有仁德的人不是也崇尚勇吗?”
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崇尚勇敢的,但崇尚勇敢时却要把正义看作头等要紧的事。”
子路在众弟子中是最好勇又好义的,然而偏于意气用事也是一个缺点。孔子对他这一点非常忧虑,不时予以告诫,今天也是针对子路这个弱点而说的。
孔子见大家再没说话,便笑着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只好驾一条独木舟漂流到海外去归隐,到那个时候,恐怕能跟随我的只有子路了!”
子路听到这句话,有点急不可耐的样子。孔子见状指着子路笑着说:“子路的武功、勇气都超过我,但是他的脾气也超过我啊!”
子路又问:“先生,假使您打仗,您带哪一个?您总不能带颜回吧?他营养不良,体力不够,您总应该带上我吧?”
孔子听了子路的话笑了,他对子路说:“你像一只发了疯的老虎一样,站在河边就想跳过去,跳不过也想跳,这样有勇无谋怎么行?像你这种脾气,要打仗绝不带你,要带一定要带能做到‘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遇事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的人,才能统帅三军啊!”
众弟子听了先生这番教诲,都受益匪浅。
孔子意犹未尽,他接着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才必有勇,勇国不必有仁。”
子路今天也深受启发,暗暗反省过去的鲁莽行为,内心愧疚起来。
孔子修书
孔子看出了他的心思,慈爱地对子路说:“仲由呀!你的性格坦诚,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先生就是喜欢你这样的人啊!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要做到三点,这就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可称之为‘三达德’,你要随时用这三条来要求自己啊!”
子路说:“请先生放心,仲由一定这样去做!”
子贡说:“这三条不正是先生品德的自我写照吗!”大家都高兴地笑了起来。
孔子以“仁、智、勇”为“三达德”,并以此来教育弟子,使“三达德”成为儒家传统思想的一部分。其中仁是核心,智所以知仁,勇所以行仁,三者形成智、情、意一体的德性。
儒家一贯推崇勇德。孔子把勇作为践履仁德的条件之一,认为勇必须符合于礼义,并能智勇双全。勇德,作为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强调的是勇毅力行,是人类社会带有共同性的传统美德。
孔子说教
在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表达勇的道德品质的概念还有刚、毅等。其内容主要包括体仁能慈、行义循礼、明智善断、临危不惧、知耻力行等。
直观地解释,“勇毅”就是做事有胆量、有勇气、有毅力;“力行”就是身体力行。由此可见,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于言,而在于行。
勇毅与怯懦相对立,也与蛮勇、冒险相区别。勇毅只有从一定的原则和目的出发,即同“义”联系起来,才具有道德价值。
孔子画像
总之,“勇毅力行”是中华民族在践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说是在道德意志方面所体现的美德。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了很高兴。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道:“噫!天丧予!天丧予!”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陶鬲 古代陶制炊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在商周时期继续流行。其形状多为侈口、圆腹、三个袋状足,有的颈部有双耳。使用时,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后来,随着灶台的广泛使用,陶鬲的腿的功能逐渐被淡化,遂演变成为锅釜,也就是所谓“破釜沉舟”的“釜”。
祭天 是华夏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仪式。华夏民族自古就有“敬天法祖”的信仰,在华夏先民眼中,天地哺育众生,是最高的神。祭天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通过祭天来表达人们对于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皇天上帝保佑华夏子民。
颜回 (前521年—前481年),14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时期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
子贡 (前520年—前456年),即端木赐。是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而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善于经商之道,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去世前子贡未能赶到,孔子去世后,子贡守丧六年,为孔子弟子中为孔子守丧最长者。
夏桀 又名“桀”“癸”“履癸”,商汤把他谥号“桀”,凶猛的意思。夏代第十七代君主。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在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桀。后又被汤追上俘获,被放逐而饿死。
仁德 儒家道德修养内容之一,指致力于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仁是从执行政策的角度上考虑的,德是从执政者的品行上考虑的。仁德就是说一个有着良好品质的领导者采用的一系列符合人民意愿的政策。
子路 (前542年—前480年),即仲由,字子路。孔子得意门生。他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他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他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很大。
三军 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包括骑兵和步兵。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
儒家 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了儒家的最早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