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孔子的廉政思想形态

廉政思想是孔子治国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孔子的廉政思想包括了“仁政”“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知过必改”。此外,他还提出来“举贤才”的施政措施。这些思想都已经成为后世为政之大端。

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实行“仁政”。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爱人”2字,是以“仁政”治天下廉政思想的高度浓缩。“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直接把“仁”与“爱”结合,反映了孔子要求执政者从自身做起的思想。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一次走到泰山脚下,见一老妇人在坟前痛哭,问起原因,她说自己的公公、丈夫、儿子为了躲避官府的苛政来到山中,结果都被老虎吃了。孔子听后感慨地说:“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画像

■孔子出游图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无论是旧的奴隶主贵族还是新兴的地主贵族,无一不在盘剥百姓,以致出现了“苛政猛于虎”的残酷现实。

孔子对于不顾民众死活,只顾个人利益而疯狂盘剥民众的残暴行径,是十分反感的。他主张“为政以德”,要“节财”“利民”“富民”“使民以时”。他要通过施行“仁政”“德治”实现理想社会。

有一次,4个学生坐在孔子身旁,孔子让他们各言自己的志向。子路说到用武力治国,冉求说到用经济治国,公西赤说到用外交治国,孔子都不甚满意。

后来曾点说:“暮春三月,在和煦的暖风里,我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对曾点的理想表示十分赞赏。他认为,一个国家强盛了,富裕了,还要进行道德教育和文化熏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天下太平,达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境地。

孔子在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当时的鲁国丞相季康子对孔子非常敬重,他很想和孔子长谈一次,请教一些治国的道理。

一天,季康子主动上门拜访,宾主见面后各依礼而坐。

孔子说:“丞相以重礼迎丘归国,使丘结束流浪生活,得以落叶归根,恩重如山,实当厚报,然丘不敢越礼,故先拜谢国君,后谢丞相,还望丞相恕罪!”

季康子笑着说:“先生何出此言,为人臣者,理当如此!望先生不必客气。我今来此,是向先生请教何谓政治。”

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丞相率先行正路,百姓谁敢肆行偏邪呢?”

正说着,孔子的弟子、正在担任季康子宰臣的冉求来报告,说又抓住一些盗贼,不知做何处置。

季康子见国内盗贼为患,苦于无法管束,感叹地对孔子道:“盗贼四起,抓不胜抓,这么多的盗贼从何而来?”

孔子坦诚相告:“这事在上而不在下,如果为官者自己都不贪图财货,即使你奖励偷盗,他们也不会去偷。”

■孔子杏坛讲学图

■孔子圣迹之《赐药图》

季康子听了孔子这番话,心中有些不悦,便命令冉求说:“把抓来的那些盗贼统统给我杀掉!”

孔子说:“丞相治理政事为什么一定要用杀人的办法呢?正民先正官,吏治好了,民风自然就会好。君子之德是风,百姓之德是草,风从草上吹过,草必定随着风倒,这个浅显的道理,难道丞相还不晓得吗?”

季康子反问:“先生的‘仁政’、‘德治’,莫非是不要刑罚吗?”

孔子从容镇定地回答说:“丘倡导以仁化民,以德治天下,并非废除刑罚。治国,当宽猛相济。政宽,则百姓慢,慢则当纠以猛;政猛,则百姓苦,苦则施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则政和而民服。”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仁政”和“德治”。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仁政”,是有仁德者的所为。否则,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在廉政方面,孔子除了强调“仁政”和正人先正己外,他还是第一个提出“举贤才”思想,并把它作为改革政治的措施加以论述。

孔子认为,选拔人才与治理国家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他认为,舜得到5位贤才为臣,才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英明的周武王也是有10位贤才的辅佐。因此,他主张为政者应当赦小过,举贤才,将正直的人提拔起来,使其地位居于邪恶人之上,这样便能使邪恶之人效仿学习,也可能变得正直。

对于如何选拔使用人才,孔子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主张和观点。

在选人标准方面,孔子主张选拔德才兼优的人委任职务。像管仲、子产、微子、箕子、比干、澹台灭明、史鱼都是德才卓异、纯正耿直的人,应予以任用。举用这样的人,有了一批精明干练的文臣武将,即使国君昏庸无能,也不至于导致国家败亡。

在选人的办法方面,孔子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只有“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的人可以免察。简单地说,就是要重事实,不轻信言语,要看本质和主流。

在因能任职方面,孔子认为,必须根据所选人员的才能委任职务,才能大的任要职,才能小的任卑职。委任职务时,还要考虑到各人的专长和性格特点。

■孔子圣迹之《退修琴书图》

孔子谈到他的几个学生时认为,像子路其人,有胆有勇,性格率直,可以治理一个国家兵赋;冉求谦虚,多才多艺,可以管理一个大县邑的政事;公西赤通达礼节,可以做个外交官员。

孔子的因能任职的看法,是很有见地的,他认为用这个原则去使用人才,定能做到才尽其用。

孔子还认为,执政者能否将政事做好,就在于能否团结人。执政者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强调说,各级官吏要以道义相交,不能以私利相处,应庄重矜持,团结亲善,而不能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结帮拉派。只有这样,管理阶层内部才能团结一致,政事才能做好,政权才能巩固,国家大治才有希望。

孔子还认为,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国事的需要,各级官员的职位自然会有变动,作为真正忠于国事的为政者,就应能上能下,提升官职不喜,降职或免职也不怒。

总之,孔子的廉政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他面对当时的政治现实,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廉政思想,在古代历史上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

阅读链接

儒家认为,为政成功与否全在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得民心,自身尚且难保,遑论天下。欲望,人皆有之,包括孔子,关键是要做到“欲而不贪”。

孔子提出为政五德,“欲而不贪”最为重要,为政者能够“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功夫尽在“欲而不贪”。政治是公益事业,唯有不贪者能服众,唯有不贪者能得民心,唯有不贪者能致太平。这就是说,去掉贪心,也才有可能拥有天下。 lp971Dkr8KFC5Wh0SJopP5zcO446Bvg7rJ2asvs+xWj3iCHHxAsU9CoFj1g7qaU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