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担任鲁国中都宰的第二年,擢升为司空,后又升任大司寇。在担任大司寇时,孔子在鲁国和齐国的夹谷之会中,大显身手,帮助国力较弱的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夹谷之会后,齐国觉得孔子在鲁国是对齐国的一个巨大威胁,齐国的国君就赠送给鲁国的国君一班女乐,想借此迫使孔子离开鲁国。鲁国君中计,欣然接受了这班女乐,恣意享乐起来。
孔丘看到鲁国君天天沉湎于女乐声色之中,不理政事,又加上“陪臣执国命”的政治乱局,遂带领学生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去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孔子齐鲁会夹谷图
孔子圣迹之《灵公问陈图》
孔子这一次周游历时多年,他带领自愿随行的子路、子贡、颜回、宰予、高柴等弟子到过卫国、宋国、郑国、陈国、楚国等。
在这些国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受到的待遇迥然不同,但由于各种原因,他的政治主张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他长期抑郁不乐,郁结于心。
在陈国居留期间,孔子的弟子季康子承袭了父亲季桓子的爵位,成了鲁国的执政。他派人召回了跟随孔子周游的同门冉求。冉求回鲁国后,做了季氏的家臣。
在楚国居留期间,从鲁国传来不少令孔子感到欣慰的消息。那就是在鲁国,孔子的弟子们个个表现不凡,这使季康子感到有必要迎回他们的老师孔子。于是派出公华、公宾、公林等作为使臣,携带厚礼迎接老师孔子返回故国。
鲁国需要孔子回来,孔子更想回到鲁国。这两个条件一起具备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孔子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途。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终于结束了周游列国的生涯,回到了久违的鲁国。
孔子返回鲁国后,鲁国朝中很多官员以及众多的故旧亲朋、昔日弟子,络绎不绝地前来探望。因为孔子年事已高,不宜担任具体官职,鲁国就给予他很高的待遇,并尊他为国老。
孔子经过多年实地考察,回国后开始潜心治学,由此开启了影响历史达数千年之久的儒学先河。
晚年的孔丘对《周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时时诵读研习。古代早期的文献是写在竹简或者丝帛上的。竹简要用绳子编连起来,卷起来便是一卷,阅读的时候展开。
长时间翻阅,编连竹简的绳子便会磨断。孔子翻阅《周易》的次数多得自己也记不清了,以致把编连竹简的牛皮绳都磨断了好几次。
每次磨断之后,弟子们就帮助老师用新牛皮带子把竹简串好,然后继续研读。通过反复阅读琢磨,孔子对《周易》的理解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他在边读边写的基础上,开始系统地编写《易传》。
此外,孔子还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编订其他的儒家经典和教授学生上。儒家的6部经典著作“六经”都是在这个时期编订的。“六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
孔子圣迹之《临河而返图》
孔子圣迹之《孔子使子路问津图》
这6部儒家经典著作并非孔子所做,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本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原则,对这6部古书做了详细的整理工作,使其更为系统和完善。
同时,孔子又借鉴、吸收了老子的某些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就这样,早期儒家的思想体系终于诞生了。
孔子儒学思想体系是以“仁”“礼”思想为核心的。他在周游列国的14年期间,提出并完善了自己的“仁学”理论。对于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他最赞赏的是周礼,认为它综合了夏商之礼的优点。
仁并非孔子所创,在他之前,便有“仁”字和“仁”的观念,但孔子给“仁”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其成为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有一天,孔子的马房失火了,孔子退朝回家后,开口便询问,有没有人受伤,并没有先问马。
在孔子的时代,马是比较贵重的财物,而看管马房的人,一般都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奴隶。孔子听到马房失火,首先关注的是人,这在孔子之前是从未听说过的事。
孔子在马房失火的情况下, 问人而不问马,这是孔子“仁”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孔子本人很少给仁下明确的定义,而大多是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弟子具体讲什么是“仁”。《礼记·中庸》记载孔子对“仁”的见解:“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如何做到仁,孔子的弟子也经常就这个问题请教老师。有一次,孔子对曾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这样一个基本观念。”
曾子说:“是啊!”
其他弟子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呀?”
曾子回答说:“老师的学说,是忠和恕。”
那何为忠恕?孔子有自己的看法。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老师啊!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语言准则呢?”
孔子回答道:“如果有,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如果能做到的话,就表明了一种仁爱。孔子的时代是一个受礼制制约的时代,他把仁和礼相结合,构建了他的思想系统,即一个仁礼互动的思想体系。
有一次,弟子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为都符合礼,这就是仁啊!一旦做到了,天下人都会称你是个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别人是左右不了的。”
孔子塑像
孔子圣迹之《堕三都图》
颜渊又问:“老师,能不能讲得具体点啊!”
孔子说道:“不合礼的事情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情不做。”
孔子把仁作为道德的最高境界,与仁有关的词语,如仁爱、仁慈、仁德、仁厚等,这充分体现出了他的仁爱思想。
孔子认为,仁学表现为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意就是:要想别人做到,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的,首先要求自己。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实践忠恕之道,也就体现了克己复礼为仁的根本原则。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也是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一个道德理念,自古以来,它一直作为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孔子把“孝”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深刻阐发和揭示了“孝”所具有的普遍社会意义。
孔子“孝”论更深层的含义,就是倡导“孝”行,以推广和实施其“仁”学的主张。
礼也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林放问孔子礼的本意,这也就是问制礼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孔子回答说,制礼的本来目的是通过履行这些礼节、仪式,把人的情感、美德表现出来。礼并不是拿来炫耀和作秀的。所以,礼不需要铺张浪费,朴实、节俭就可以了。
对于只有礼器的丰富才能体现出尊礼的观点,孔子曾感叹道:
礼啊!礼啊!难道仅仅是指玉帛等礼物而说的吗?乐呀!乐呀!难道也仅仅是指钟鼓等乐器而说的吗?
孔子特别强调礼的内涵和价值,而且认为,仁、礼关系十分密切,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仪制度对于他来说,那又有什么用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音乐对于他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论孝图
在孔子看来,仁是内在的思想道德,礼是外在的伦理行为;仁决定礼,礼反映仁,仁更根本、更内在。
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仁学在社会政治领域内的运用,就是仁政、德治、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反对法家刑治,是对统治者的最高要求。具体表现为:办事认真,取信于民,爱惜民力,节约用度,正身律己,扶正驱邪,举善罚恶,等等。
除了“仁”和“礼”思想外,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还包括教育和美学两方面的内容。
在教育方面,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非常重要。
孔子圣迹之《删述六经图》
在美学方面,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的弟子都非常尊敬他,他们把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广泛传播,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记录下来并整理成了一部书,内容包括孔子谈话、孔子答弟子问、弟子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弟子对孔子的回忆等,并取名叫《论语》,意思是语言的论纂。
《论语》
这部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全书共20篇,每篇由若干段文字组成,多数段落是以“子曰”开头的孔子语录,少数段落略有记事和对话。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描写,还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点的潇洒脱俗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圣迹之《天降赤虹图》
在《论语》中,表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特点,他对于不同的学生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以及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他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体系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主体,孔子开启了儒家文化绵延几千年的先河,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后来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曾在《朱子语类》中引述“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从中可见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礼最早起源于宗教,指与祭祀活动有关的祭祀礼节、仪式,周公制礼作乐使礼这一概念丰富起来。周公不仅注意礼节、仪式,而且注意到礼节、仪式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这个时期,孔子对恢复周礼又做出了贡献,使礼产生了一次显著的变化。
孔子把仁注入礼中,使礼的内涵更加丰富。此时的礼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使其与“仪”分别开来,至此,礼与仪在理论上有了真正的区分。但在实际使用中,礼与仪区分不明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