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明清时期风靡折扇上书画

折扇,古时又称为“撒扇”“纸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折叠扇”“聚头扇”。《南齐书·刘祥传》记载:“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腰扇即折叠扇。

由此可以推测,我国在南齐就已有折扇了。但可能由于制作并不精美,直至北宋,借鉴了从日本、朝鲜传入的折叠扇才流行起来。

■ 折扇书画

■ 山水图折扇

折扇画是在明代永乐皇帝朱棣的推崇下发展起来的。当时只是在宫中命“待诏”书写扇面,令“画院”画扇,以供宫廷中使用,或赐给臣下。

直至明成化年间,才广为推行。据明代李日华所著《紫桃轩杂缀》记载:“折叠扇古名聚头扇,……至于名人挥洒翰墨,则始于成化间。”

折扇本以男式为主,扇式较长,一般在30厘米左右,扇面纵长18厘米以上,展幅阔约55厘米。折扇的扇面一般以纸料为主,也有用绢和夹纱的。纸料以细腻牢韧、久用不裂为佳。较高档的扇面往往采用细洁绵韧的宣纸为面,牢固软熟的皮纸为衬,光滑细薄的竹料连史纸为芯。

白色的扇面亦称“素面”,最适宜书画。素面纸以老矾面为最好,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要经过开料、刮光、切形、上矾、整理、裱制、套刷、折叠、切通、沿边等十道工序,质量优乘,素洁大方,深得书画家之喜爱。

除了白色的扇面以外,还有经过染色、煮硅、上浆、刷胶矾、上云母、洒金银等工序做成的有色扇面,如淡青色、古铜式,还有煮硅笺、清水笺、云母笺、金花笺等许多花色品种。

有色扇面中以金面最为讲究,“泥金笺”,就是在扇面上贴满金箔。“冷金笺”,即在纸面上黏附若干面积比较大的金箔碎屑。金色的扇面配以字画,显得炫目堂皇,充溢着富贵气息。

扇骨在书画折扇中也是十分讲究的。扇骨分为大骨、小骨。大骨又称“大边”,小骨又叫“心子”。扇骨一般用毛竹、木料制作。高档的扇骨用湘妃竹、梅鹿竹、桃丝竹、紫竹、方竹、红木、乌木、沉香、檀香、牛骨、牛角、象牙、玳瑁等制作。

■ 明代松岩高士图扇画

扇骨在明代大都以素面为多,此后发展出镶、嵌、画、烫、刻、镂雕、雕漆等各种装饰手法。其中镂空透雕扇边以明清最为流行,花纹图案有“古老泉”“禹门洞”等。

扇骨大边竹刻,经过历代名家的创造与发展,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名家所刻山水、花鸟、鱼虫、人物、博古、篆隶书法,无不形象鲜明,构图别致,刀笔流畅,妙趣天成,它与扇面书画互为映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折扇的扇头也有多种造型,如圆头、方头、尖头、椭圆、鱼尾、葫芦、梅花等。扇头是用坚韧耐磨的牛角制钉贯穿,也有用金属制作扇钉的。

明代成化、弘治年以后,由于折扇的广泛使用,使得文人雅士对扇倍加珍宠,一把上乘的、经过名人书画过的折扇成为他们显示风度气质必不可少的道具。

尤其是江南一带的文人墨客,袖囊藏扇,修文勘书或闲来之时,取出小扇,轻摇慢摆,招来徐徐清风,或仨俩朋友相聚,取出品鉴一番,加之香茗修竹相傍,岂不悠哉美哉,视为乐事。

■ 文徵明山水图

■ 文徵明《古木寒江图》扇画

明代顾清的《东江家藏集》中就提到,成化年间,如有人能兼得李昭制的扇骨并得到王孟仁的画扇,就夸以为奇事了。可见,一把好的扇骨配以名家的画扇是怎样的弥足珍贵。

这种请托名家画扇的情形,以江南吴中地区最为炽盛,像“明四家”中的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都曾为别人创作过大量的扇面书画,许多优秀的作品完好地传存下来了。

所以,清代收藏家吴荣光在题《文徵明书画扇册》的跋文中就谈到“明代四家唐、沈、文、仇蔚为吴下人书画扇面之风气”。

文徵明,从事书画创作30余年,名声显赫一时,影响颇大。“吴门派”是明代中期最有影响的画派,其代表人物便是“明四家”中的沈周和文徵明。

在文徵明的为数众多的传世书画作品中,扇面书画占有相当部分,有的堪称精品,价值极高。他有一柄书画折扇中的精品,此扇扇骨用乌木所做,泥金扇面。在泥金扇面上画雨中山水,近景以墨笔混点配合晕染表现山坡烟树,林中小屋三两间,以淡墨勾出。烟雨蒙蒙中,远山数峰隐约。

■ 风景图折扇

扇的另一面书写一首《夏日睡起》诗。文徵明的书法造诣深厚,篆隶楷行草各体皆工,晚年书体尤见功夫。这首诗用的是行草书法,运笔遒劲流畅,风格苍秀。

此外,文徵明所画扇面《古柏竹石图》空灵简洁,人云:“清雅无比”。他的《红杏湖石图》也被喻为:“秀雅清超,绝无画家浓艳气”,清雅无比。

“明四家”之一的唐寅所画扇面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摆脱了原来工整劲秀、设色清丽的“院体绘画”风格。唐寅的扇面《临流倚树图》被赞道:“如此萐丰神潇洒、清秀人骨,非天人兼资所能画,盖五十后神来笔也。”

在扇画上题诗是这一时期扇画的主要特点,如唐寅的扇面《枯木寒鸦图》,画上绘有枯木、青石、寒鸦,笔下又透露着几分淡淡的伤感。自题诗:

风卷杨花逐马蹄,

送君此去听朝鸡。

谁知后夜相思处,

一树寒鸦未定栖。

似乎是在倾诉告别朋友时心中的失落与凄凉。再看他在所画《雨竹图》的扇面上自题诗:

细雨萧疏苦竹深,

茅茨高卧静愔愔。

日高反把柴门锁,

莫放人来搅道心。

扇上的诗与画中的竹,彼此呼应,诗中的寓意与画上的意境相互契合,无疑,为折扇添加了雅兴。

自“明四家”之后,随从者不绝如缕,以至晚明至清代,大凡著名书画家,几乎无一不能书画扇面,画史上于此时也留下了大量的扇书扇画,这种书扇画扇之风可谓时出新意,历久不衰。

■ 竹梅图折扇

■ 幽径山谷画折扇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七记载,当时的折扇:

所画多作仕女乘车、跨马、踏青、拾翠之状,又以金银屑饰地面,及作星汉人物,粗有形似。其所染青绿奇甚,专以空青、海绿为之,真奇物也。

明末大画家兼大理论家董其昌,推崇“以画为乐”。文人画家在扇面绘画中,以轻松随意的笔墨,不苟形似的造型,表达心灵的自由。他们拒绝别人强加给自己的“授意”而“精工细作”,更不会为别人指令的“命题”而呕心沥血。

他们甚至在扇面上寥寥数笔,把兰草、墨竹画得潇洒自如,抒发“胸中之逸气”。文人画家通过“以画为乐”而享受愉悦,同时把这种“快乐”转化为笔墨形式和视觉形象传递给观赏扇面的玩家。

在折扇上书画,和一般卷轴画或册页画的艺术创作不一样。由于折扇的扇面呈半圆形,因此在它的构图章法或视觉平衡的处理上就显出一定的难度,加之扇面展开时又凸凹不平,难以下笔,要在这尺幅半圆之内,求其穿插错落、疏密有致的情趣,则是更难的事,这样就使得书画家挥毫时大费周章。

然而,扇面书画的构图章法若处理得当,不但能使行气构图别具风采,一些简率不经意的笔触在点画之间,反而能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扇面花鸟画的构图和一般的卷轴花鸟画构图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在扇画中,一般有中轴构图和边角构图两种。中轴构图即是把表现的主体置于扇面中央的突出部位,两侧留白。

■ 花鸟图折扇

■ 竹雀图折扇

边角构图大多画一些折枝花卉,可由上、下、左、右任意一角斜入画面,用笔繁简、构图疏密、空白多少皆任画家随意安排,这种构图富于变化,在花鸟画构图中被广泛采用。

明清折扇画的“诗与画并重”还表现在扇面画的背面。几乎所有的折扇均是一面为画,另一面为书法家题写的诗词。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折扇近乎程式化的独特格式。

明清时,名贵的折扇作为贡品,一般都用精致的软缎扇套包装,上面绣出花鸟、如意、福禄寿、八仙等吉祥纹样,扇套口系有丝带,穿有木珠、玻璃或玛瑙,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人对名贵折扇的珍爱。

清初画家蓝瑛扇面《嘉树晴云图》,画的是山石丘壑间,古松盘桓,白云缭绕,二隐士临溪席地而憩,坐而论道。整个扇面幽静清远,洒脱自然。

我国古代文人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归隐山林则成为了官场失意的士大夫避世的理想与归宿。

《嘉树晴云图》画中的隐士坐而论道的“避世”情境,适应了我国古代文人涉、忘、出而皆备的心理需求,因此深得人们喜爱。

清代恽寿平以花卉为题材画了许多扇面。从他所画的《落花游鱼图》《冷草不爱蝶》《桃柳图》以及《菊花》《荷花》等扇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画家对自然界万物的眷恋之情。

在画家心中,花草已经不再是神秘的、冷漠的、遥远的物质存在,而是人们可以与之“会心”,可以进行情感交流的天然亲人,是如同朋友一样的知己。

清代的郑板桥、金农、任伯年等书画家的扇面画和题扇诗,均为珍品。郑板桥、金农的扇画以画梅兰竹菊见长,意境宁静高远。

清代画扇面最多的画家,要数任伯年了。他很早就已名动江南,声誉赫然。这位自称“山阴任颐”的大家不但融贯了民间艺术传统和文人画传统,而且还能恰到好处地参用西方画法,形成了雅俗共赏、清新活泼的鲜明风格,备受人们喜爱。他的人物、山水、花鸟扇面均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 折扇书画

■ 山水风景图折扇

折扇上写字绘画,自宫廷传至民间,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至明末清初,折扇书画已成为富贾、豪绅辈作为“斗富弄雅”的工具,出则“每袖怀名人书画扇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风雅”。

阅读链接

在折扇上作画,构图章法上有其独到的处理方法。由于折扇扇面呈弧形射线状,在表现水平状态的山水画时,就容易产生“视觉差”。

如果在扇面上表现的是近景山水或局部特写山水,它显示的只是近距离具体而繁密的景物,并不体现多少深远的空间,视觉集中在眼前一处,那么在它的构图章法上就和卷轴画或册页画差不多,视平线仍可为水平状态,唯在书写款识的时候,字的行气必须依照扇骨弧形射线的形状去写。

但在表现中景山水或远景山水时,由于表现的空间较大,视野宽阔,尤其是表现远处依山傍水的山麓坡渚,那以它的构图,如地平线的处理,就必须依沿扇面的弧形,自然地将远山山麓坡渚向左右两边斜下延伸。

如按常规作水平处理,则难以表现深远的空间和广阔的境界,扇面下端的两角还会形成一些无法利用的空白。将地平线作球面弧形处理的构图方法。

旁注

待诏 古代官名,秦汉时出现。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唐朝以后的待诏才有正式编制和职务等级。最初的待诏多是写手,相当于朝廷低级文书或国家供养作家。后来职责有所扩展。

连史纸 古代纸的一种,又叫“连四纸”“连泗纸”,素有“寿纸千年”美称,早在元代即被誉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原产于福建省邵武。采用嫩竹做原料,手工竹帘抄造,有72道工艺,道道精湛。其纸白如玉,厚薄均匀,永不变色,又防虫耐热,着墨鲜明,吸水易干,书写均宜。

雕漆 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雕漆工艺是我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它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

吴门派 明代中期的一个绘画派别。因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谓,而其主要代表人物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均属吴郡人,因此称为“吴门派”。吴门派在山水画上成就突出,无论对元四家或南宋院体绘画,都有新的突破。在人物画和花卉画方面也各有建树,有力地影响了明代后期直至清初画坛。

院体绘画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文震亨 (1585年~1645年),字启美,江苏苏州人,系籍长州。文徵明曾孙,文彭孙,文震孟之弟元发仲子。1625年恩贡,崇祯初为中书舍人,给事武英殿。家富藏书,长于诗文会画,善园林设计。著有《长物志》十二卷,为传世之作。

董其昌 (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郑板桥 (1693年~1765年),清代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著有《板桥全集》。

梅兰竹菊 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这也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WeyvXzgAfw5+B9Qt15fl/aL5kfZKKZRmElEUqnIl6ciDq57YLluehzBdTruaOW5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