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早以前的尧舜时期,首领舜为了寻找贤明的人帮助他治理国家,就令人制作了一把五明扇,表明自己招贤纳士的主张。
这个想法有点奇怪,但却符合当时的情况。舜作五明扇是取五明扇中央四方皆开明之意。
这个说法并不是杜撰,而是有着史料根据的。后来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记载了这件事:
■ 扇面绘画
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皇帝不得用。
■ 古代扇面绘画
此外,后来明代罗颀的《物原》也载有“舜时造扇”的说法。
明王三聘的《古今事物考》中,把扇子的起源追溯得更早,里面是这样记载的:“黄帝内传有五明扇,天子用雉尾扇,即掌扇也。舜广开视听以求贤人作五明扇。‘古者扇’,皆编次雉羽或尾为之,故于文从羽。”
五明扇就是平扇,是一种不能开合折叠、形状保持平面而不能变化的扇子。五明扇古称为“箑”,形状如“阖”,即长柄扇,通常由他人持之,立张拥身,可见五明扇是很大的。
后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箑,箑莆,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这个解释道出了扇子的制作材料和功用,制作材料是一种草,功用是“扇暑而凉”。
早在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我国劳动人民就用竹子编制工具、器物,用竹子编制竹扇自然也是情理之事。由此可以加以判断,在黄帝、虞舜时代,有了扇子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 扇面绘画
扇子的演变,主要是在形制和质地上进行变革的。而这种变革,是建立在当时手工业经济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变化基础之上的。
先秦时期的扇子,多用集羽或竹苇编制而成,其形如鹊翅或门扇。扇子的得名,按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扇的本义是门扇,因为“扇”字从“户”;但“扇”字的另一偏旁是“羽”,由此看来,扇的本义可能不是门扇,而是扇动。鸟和昆虫飞行时都得扇动翅膀,所以“扇”字从“羽”。
至于门扇称“扇”,那是因为先秦时期流行一种门扇形的扇子,如战国时期的短柄竹扇,这种扇与门扇类似,故门扇也称为“扇”。
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昭王涂修国献青凤、丹鹊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时,凤、鹊脱易毛羽,聚鹊翅以为扇。”
当时一共制成4把羽扇,还给每把扇子各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游飘”“条翮”“兮光”“仄影”,由两个宫女侍立王侧,更换摇扇,“轻风四散,泠然自凉”。
晋陆机在《羽扇赋》中说:
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麈尾而笑。
这也说明了那时的扇子由鸟的羽毛制成。
先秦典籍《管子·四时篇》中说:夏天“禁扇去笠”。意思是说夏天禁止使用扇子和斗笠,这是因为不希望人为地干扰“盛阳之气”。
《六韬》卷二《励军》中也有将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的说法。这都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扇子就已经有了“扇”的名称。
扇子的图像在图画中也有所反映,战国金银错铜壶上画着一个奴隶手执长柄扇,图像中主人似在饮酒,背后的奴隶手执长柄扇正在为主人扇风取凉。
■ 扇面绘画
■ 扇面绘画
战国时期,扇子也被称之为“便面”,因为用这种扇子来障面,则显得更方便,故道“便面”,亦称“屏面”。
战国时有一种“便面”是一种短柄竹扇,扇长40.8厘米,扇面略呈梯形,用极细薄的红、黑两色篾片编织成矩形纹,靠近柄的一侧有两个长方形孔,周边夹以较厚的竹片,文饰十分规整,是一种技艺很高的竹编制品。
这种“便面”竹扇从战国晚期直至汉代,一直通行于当时的社会,上至帝王纳凉,下至奴仆烤肉、灶户熬盐,都使用它。
有一把西汉时的长柄扇,扇长1.76米左右,木制柄,扇面用篾丝编织而成,扇面四周用布包边。这是一种仪仗用扇,由奴隶或仆从执掌,用以障尘蔽日,同时也象征主人的权威。这种扇古称“翣”,又称障扇或掌扇。《小尔雅·广服》载:“大扇谓之翣。”
用翣的多少,同主人的身份地位有密切的关系,通常是“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意思是帝王仪仗用8把翣,诸侯用6把翣,大夫用4把翣,士人用两把翣。
汉代的扇子,出现了用丝织物制作的品种,这种扇子名为“纨扇”。西汉班婕妤《团扇歌》有诗道: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圆为明月。
这里所指的“纨素”,是一种颜色洁白的丝织细绢,故“纨扇”又称“绢扇”。又由于其形状“团圆如明月”,故而又称“团扇”。汉代是团扇与单门扇并行的时期。
团扇当中最有名的要数五明扇。晋代潘尼《扇赋》道:“安众以方为体,五明以圆为质。”这里“安众”是一种方形古扇的名字。
方形扇古代也比较常见。方扇有两种。一种是门扇形的,扇柄在一侧,另一种方扇扇柄在正中。东汉班固的《竹扇赋》道:“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圆方。”这是说扇子的使用有季节性,人们的爱好有圆有方。
方形扇中以安众最为知名。晋陆机《羽扇赋》道:“安众方而气散,五明圆而风烦。”
■ 扇面绘画
■ 扇面绘画
这是讲安众扇和五明扇各自的功能特点。安众扇的风比较分散,感觉柔和;五明扇风量较大,感觉爽快。
晋傅咸《扇赋》云:“下济亿兆,上宁侯王,是曰安众。”这是说安众扇能使众多的人在炎夏得以安宁,故称“安众”。
介于方圆之间的是方圆结合的扁形扇,此外,还有六角形扇,还有上为半圆、下为方形的方圆结合的扇子。西汉班婕妤的《团扇歌》中有“裁为合欢扇”之句。合欢扇是团扇的一种,其特点是扇柄从顶穿下,将扇面均分为两半,如合欢树之对生复叶,故称“合欢扇”。
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行“麈尾扇”。麈是一种鹿类动物,有人称之为驼鹿,也有人说是领队的大鹿。古人用其尾毛做成拂尘,称“麈尾”,因其形状如扇,故有“毛扇”之称。
士大夫手执麈尾或麈尾扇作清谈,含有“领袖群伦”之意。三国时诸葛亮、周瑜等儒将,均习惯于手执羽扇指挥军队作战。
这个时期还通行一种“比翼扇”,该扇用鸟翅做成,翅羽呈对称状,据说是“象征帝子天神、仙真升天、下凡的翅膀”。
除羽扇外,团扇也开始逐步流行起来。在晋代,团扇已作为宫廷专用之物,士大夫也多喜用团扇了。
隋唐以后,麈尾扇渐趋没落,而团扇作为主流,在民间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唐代早期的团扇,多作腰圆形,扇面较大。到唐开元、天宝年间,才多作正圆形,同时出现了小型团扇,深受仕女们喜爱。
唐代诗人刘禹锡和杜牧等都写过咏团扇的著名诗篇,如刘禹锡的《团扇歌》: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
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
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有长柄彩绘绢官扇,他的《挥扇仕女图》《纨扇仕女图》等传世名作都反映了当时仕女们使用纨扇的习尚。
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手执一柄方形圆角竹丝扇,他和家伎王屋山中间有一个丫鬟手执长柄绘花圆形绢扇,反映了竹丝扇和绢扇都为豪门贵族所喜爱。
从宋代起,团扇的形制向多样化发展,如长方形、椭圆形、掌扇式、多角形、曲线形、海棠式等。扇面用料虽仍以纨素为主,但绫、罗、纱、锦等丝织物也都用来绷制团扇。伴随着造纸业的发明和发展,于是就有了纸糊竹丝扇的出现,人们称为“纸团扇”。
■ 扇面仕女
在宋代,扇子出现了另一种形制,这就是折扇。其实,我国在南齐时就已有折扇了,但那个时期,这种扇子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形制还很不成熟。在北宋时,这种形制的扇子变得成熟起来。
至明代以后,制扇业有了更为繁盛的发展。扇的式样更多,如团扇中有朱团扇、红绣四方扇、单龙扇、双龙扇、寿扇等品种,折扇中有春扇、秋扇、香扇、油扇、靴扇等,以及“倒肩”“格景”“金面”“彩面”等花式,无论是实用还是美观,更为民间所接受。扇子在人们的艺术生活中,也拓展了空间。
扇子成为书画的一个载体,与它的特殊形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多种形状、各种质地的扇子和它上面的书画配合得当,相得益彰,以精致优美,富有文化内涵而成为具有历史特色的艺术瑰宝。
折扇制作工艺相对复杂,什么时候在我国出现有着很大的争议,具体时间尚无定论。一种观点认为折扇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南齐书·刘祥传》中记载说:“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资治通鉴》记载,齐高帝建元二年“渊入朝以腰扇障日”,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
一种观点认为折扇出现于唐代。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器用·宫扇》云:“折叠扇贡于东夷,永乐间盛行。……智按:孙愐《韵》注:‘搊扇。’则唐人已有矣。”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折扇最早出现于北宋。明陆深《春风堂随笔》:“今世所用折叠扇亦名聚头扇,吾乡张东海先生以为贡于东,永乐间始盛行中国。予见南宋以来诗词咏聚扇者颇多……正今折扇。盖自北宋以有之。”
黄帝 传说是上古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我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传说黄帝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功劳甚伟。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我国最早的字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成书于100年至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
《拾遗记》 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作者是东晋人王嘉。《拾遗记》共10卷。前9卷记自上古庖牺氏、神农氏至东晋各代的历史异闻,其中关于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诞的神话。汉魏以下也有许多道听途说的传闻,但其中某些幻想,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其文字绮丽,所叙之事皆是情节曲折,辞采可观。
《小尔雅》 又名《小雅》,是解释词义的专著,是在第一部解释词义《尔雅》的基础上填充而成的,“尔”是“近”的意思,“雅”是“雅正”的意思。《小尔雅》成书较早,全书13篇。共有374件,很多地方补充了《尔雅》的不足。
清谈 魏晋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清谈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借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驳难、或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