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兵荒马乱、诸侯国并立,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出现了纵横家、儒家、墨家、法家等诸家百家争鸣的局面。
各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积极奔走于各诸侯国,为统治者服务。
张仪顺应时势,出仕秦国,在秦国外交舞台光彩夺目,尽显“连横”的外交才华,为秦国统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国时期的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塑像
张仪拜鬼谷子学艺处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10年,还有说是公元前309年。他出生在战国一动乱时期,他出身卑微,曾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有着杰出的才华和勃勃雄心。
当时的诸侯国为了建立强大的国家,对人才极其需要,秦国就是诸侯国之中最有代表的一个。
秦惠文王礼贤下士、招揽人才,许多秦国以外的“士”,纷纷投向秦国。张仪顺势而出,来到了秦国。
见到秦惠文王,张仪一吐为快,向秦王吐露了自己的“连横”策略。秦王沉浸在张仪所描绘的美丽蓝图之中,于是拜他为客卿,直接参与谋划讨伐诸侯的大事。由此,张仪为实现自己的外交才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鬼谷子 名王诩,又名王禅,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其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
公元前328年,张仪与公子华带兵攻打魏国,一举拿下魏国的蒲阳城。张仪乘机推行自己的“连横”政策,建议秦王把蒲阳,即今山西隰县归还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而他将利用护送公子繇入魏的机会与魏王接近,游说魏王投靠秦国。
对魏外交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张仪未来的“连横”策略的命运。既然魏在张仪外交思想中如此重要,当然他不能有丝毫马虎。
入魏后,张仪对魏王说:“秦国对待魏国可是真心实意的好啊!得到城邑不说,反而又送人质来到魏国,魏国怎么说也不应对秦国失礼呀,应该想办法来报答一下吧?”
齐威王 (前378—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齐桓公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国君。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他改革图强,自称为王;破魏称霸,成为战国七雄之首。逸事典故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围魏救赵和围魏救韩。
“怎样报答呢?”魏王问道。
张仪说:“秦国只喜欢土地,魏国如果能送一些地方给秦国,那么,秦国一定会把魏国视为兄弟之国的。如果秦魏结成联盟,合兵讨伐其他诸侯国,魏国将来从别的国家取得的土地肯定会比送给秦国的土地多很多倍。”
魏王被张仪说动了心,于是把上郡15县和河西重镇少梁献给了秦国,从此秦魏和好。张仪的连横政策首战告捷。至此,黄河以西地区全部归秦所有。
张仪回到秦国后,立即被秦王提拔为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职。公元前326年,秦王任命张仪为将,率兵攻取魏国的陕,并将魏人赶走,同时在上郡筑关塞。这一事件引起魏国的极大惶恐,于是接连两次与齐威王相会,企图依靠齐国对抗秦国。
张仪采取了更为机智的外交手段,于公元前323年,约集齐、楚、魏三国执政大臣相会,试图为魏国调停,以讨好和拉拢魏国。
国家博物馆藏品《战国纵横家书》
张仪塑像
魏惠王接受了张仪联合秦、韩以对付齐、楚的政策。次年,魏太子和韩太子入秦朝见。
为了使魏国进一步臣服于秦国,张仪于公元前322年辞掉秦国相位,前往魏国。魏王因其大名,立即用他为相。
张仪当上魏相国以后,便寻机为秦国拉拢魏王。他说:“魏国土地纵横不到千里,士兵不超过30万。大王如果不侍奉秦国,秦国出兵攻打黄河以南,占据卷地、衍地、燕地、酸枣,胁迫卫国,夺取阳晋,那么赵国不能向南支援魏国,魏国就不能向北联系赵国;魏国不能向北联系赵国,合纵联盟的通路就断了;合纵联盟的通路一断绝,那么大王的国家要不危险就不可能了。”
魏惠王 (前400年—前319年),姬姓,名罃,《战国策》作“婴”。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代国君。后称梁惠王。即位时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弱。他曾经向孟轲请教治理国家之道。
“如果秦国说服韩国攻打魏国,魏国害怕秦国,秦、韩两国一致对付魏国,魏国的灭亡就可以跷起脚来等待了。这是我替大王担忧的问题。”
魏王思量再三,最后同意了张仪的观点。不久,魏王派太子入秦朝见,向秦表示归顺。
张仪在魏国担任了4年相国,于公元前318年又回到秦国,秦惠文王仍然启用他为相。
公元前317年,秦惠王针对五国的合纵攻秦,派樗里疾率秦军在修鱼与魏、赵、韩三国联军决战,联军大败。此后,秦不断进攻韩、赵、魏三国,迫使韩国屈服,魏国的内政也受到秦国干涉。秦国在张仪的“连横”外交谋略运用中越来越强大。
修鱼之战过后,齐国出兵打败了赵国和魏国,并与楚国结成联盟。齐是东方的强国,楚则虎视于南方。因此,齐楚联盟成了秦国的心腹之患。
为了离间齐楚联盟,削弱齐楚力量,达到秦向东扩张这一关键步骤,张仪再次辞掉秦国相位,向南去拜见楚王,施展他的外交本领。
张仪到楚之后,他首先派人买通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利用其取得楚怀王信任,然后着手离间齐楚关系。
张仪对怀王说:“我们秦王所敬重的人没有谁能超过大王您,即使我张仪愿意为臣下的也首推大王您;我们秦王所憎恶的人没有谁能比得上齐王,就是我张仪也最憎恨齐王。齐国虽然和秦国曾经是婚姻之国,然而齐国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太多了。”
战国形势图
楚怀王 芈姓,熊氏,名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国本来是六国中的强国,拥有强大的国力,但楚怀王贪婪成性,屡次中秦国相张仪的计谋,得不偿失,本是齐国的坚定盟友,却背齐投秦,把楚国的国力耗尽,终于身死异国。
“现在我们秦国想讨伐齐国,所以我们秦王就不能侍奉大王了,我张仪也没法做大王您的臣子。如果大王能够与齐国断绝关系,臣下将请求秦王把商於六百里地方献给楚国。”
“这样,齐国就一定会被削弱,齐国被削弱了,大王就可以使役齐国。这是向北削弱齐国、向西施德于秦,而您自己居有商於之地的一计三利之事情。”
楚怀王十分高兴地应允了张仪。大臣们也都向楚王庆贺,楚国上下皆大欢喜。
张仪虽然说动楚怀王,但楚国不乏有识之士。原来在秦国用事的陈轸,在张仪为相后来到楚国,对张仪的意图非常清楚。他劝怀王不要听张仪之言,以防被欺而又和齐国断绝关系。
但楚怀王早被张仪的说辞所迷惑,又利欲熏心,根本听不进陈轸的意见,他一面派人去齐宣布断交,一面派人跟随张仪去接收土地。而且把楚国相印交给张仪。
战国时期的木车模型
战国宫廷漆器
张仪回秦后,称病3个月不上朝。楚怀王这边得不到土地,以为秦嫌楚与齐断绝关系不够坚决。因此,他特派勇士前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一面与楚彻底断交,一面派人入秦与秦王商议共同伐楚。
目的达到了,这时张仪出见楚国使者,告诉他从某至某,广袤若干里送给楚王。
楚国使者禀报楚怀王。楚怀王一听暴跳如雷,大骂张仪是出尔反尔的小人,气冲冲地要兴兵伐秦。
此时,陈轸又建议楚怀王联秦抗齐。但楚怀王盛怒之下,一心只想报复张仪,又一次拒绝了陈轸的正确意见,派兵进攻秦国。
楚怀王画像
纵横家 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我国5000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是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张仪、苏秦、苏代、公孙衍等。
公元前312年,楚国与秦齐大战于丹阳,结果楚军大败,主要将领共70余人被俘,8万楚军被消灭,汉中郡也被秦夺走。
战败消息传来,楚怀王简直气得发昏。在狂热的复仇情绪的支配下,他调动楚国全部军队进攻秦国。由于孤军深入,楚军又败于蓝田。
这时,韩魏两国也乘机向南进攻楚国,一直打到邓邑。楚腹背受敌,急忙撤军,只好割了两个城邑向秦国求和。
在形势大大有利于秦国的前提下,张仪马上又出使其他几国,使他们纷纷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战国玉盟书
张仪运用纵横之术,游说于魏、楚、韩等国之间,利用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或为秦国拉拢,使其归附于秦;或拆散其联盟,使其力量削弱。但总的来说,他是以秦国的利益为出发点的。
张仪的“连横”战略被秦国后来的统治者继续采用。虽然原本与秦国“连横”的诸侯国后来纷纷背离秦国,重新“合纵”抗秦,但因彼此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使秦国始终能够以“横”破“纵”,最后将其他六国逐个击破,完成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
作为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张仪圆满地完成了每次外交任务,从外交战略的层面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的战争场景
同时,作为纵横家的鼻祖之一,张仪开创了国际关系的新局面,即在军事威慑的前提下,通过和平的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他的外交策略和雄辩技巧为后世的外交家们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范式。
张仪从鬼谷子那里学业期满,回到魏国后因不被重用不得已远去楚国,投奔在楚相国昭阳门下。
一日,昭阳与其百余名门客出游,饮酒作乐之余,昭阳拿出楚威王赏赐的“和氏之璧”给大家欣赏,不想传来传去,最后“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飞,大家认为,一定是被贫困的张仪拿走了。
昭阳严刑逼供,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张仪回到家,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告诉他还在,张仪苦笑着说:“只要舌头在,我的本钱就在,我会出人头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