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处在我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诸侯势力的壮大,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四起。战争需要有兵源的保证,各诸侯国为了扩大兵源,增加赋役收入,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
■齐国上卿管仲画像
“书社制度”是:百姓25家为1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上计制度”是:郡、县长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做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然后由中央部门进行计划。
■战国形势图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各国诸侯出于图强称霸的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君主注重发展经济生产,鼓励生育。如越国被吴国打败后,注重经济发展,农业技术和粮食产量有了提高;鼓励生育,人口得以恢复发展。
在人口增长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人口管理,是当时各诸侯国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从广义上讲,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也是一种户口编制。当时设置县、郡是为了便于分级管理,以满足军事和财政的需要。
在实施郡县制的过程中,人口登记和户口管理方面的制度也就逐渐完善起来了,先后建立起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
书社制度是地方官员向朝廷申报一社治状的制度,就是百姓25家为一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因书其社之户口于籍,故称“书社”,又称为“里社”。
■春秋时期的踏犁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以“书社”形式编制的户籍已经相当普遍。齐、楚、鲁、郑等国先后采用了“书社”这一户籍制度,并为此进行了人口和土地调查。
齐国进行人口、土地调查时,齐桓公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在采取“相地而衰征”的征税制的同时,实行制国、制鄙和“正户籍”制度。
齐桓公 (?—前643年),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他在位期间,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甄(也就是今山东省鄄城)召集诸侯会盟,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相地而衰征”就是把田地按土质的好坏、产量的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的高低征收数量不等的租税。
制国、制鄙,即改西周的乡遂法为轨里连乡制:国都以5家为轨,10轨为里,4里为连,10连为乡;野鄙以6轨为邑,10邑为卒,10卒为乡,3乡为县,10县为属。制国为21乡,制鄙为5属。
同时,对轨、里、连、乡中的士农工商分别设官管理。“士”的原意,系专指一些文武兼备、尤擅拳勇的人;至战国时期,才有不善拳勇的专门文士出现。对士设官管理,采取的办法是把过去的社会基层组织的邑、里正式编制为地方行政区域。
“正户籍”的办法,据《荀子·国蓄篇》记载,就是不管房舍、六畜、田亩、人口、户数都列入户籍清册。这种户籍的编制,后来在郑国和秦国则具体为什伍组织的制度。
户籍 我国历代政府为掌握户口数量而设置的一种簿籍登记制度。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已建立了这种制度。秦始皇在公元前231 年,曾命令男子不论是否成丁,一律登记年龄,补充了旧有的户籍制度。汉代户籍又称名数。
楚国的人口、土地调查始于公元前589年,楚共王实行“大户”,即清查户口,在清查中还区分负债、鳏老、贫民及罪民户。
公元前548年,楚康王又实行了“书土田”“量入修赋”,即把全国土地分别加以测量,定出产量标准数,根据土地的收入制订应赋的车马、兵卒、甲盾等的数目,书写成册上报。
鲁国的人口调查主要是与之有关的“初税亩”,始于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就是对土地调查后,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
公元前483年又“用田赋”,调查占有田亩数及收入,据以收赋。
鲁国的初税亩再一次表明:我国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事业的大国,绝大多数的人口是农业人口,户籍管理必然要与土地赋役有着密切的联系。
郑国在公元前543年实行“庐井有伍”,也是将人口调查和土地调查结合起来,把井田作庐舍的私田,每5家编一伍,制定户籍,记录在册。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重视人口管理的情况,我们还可以从考核官僚的上计制度中找到证明。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书
■ 李悝 (前455年—前395年),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故一般认为他是法家的始祖。
“计”是指包括统计与会计在内的经济计算。西周的司会“主天下大计”,即主管天下的经济计算;而在经济计算中,统计计算起组织与综合作用,所以当时的经济计算基本上是一种统计计算。
上计制度基本上是一种统计报告制度,就是官吏将一年的预算收入,以及户口、垦田、库藏的增加等事项,事先写在木券上,然后剖而为二,国王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年终上计时,国王根据原券考核实征数目,决定官职的升迁。
在上计制度中,对户口的考察一直是对官吏进行考核的一个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齐、魏、秦等国均已推行了上计制度。郡县长官在每年年终时,将该郡县下一年度的民户、垦地和税收等预算写在木券上,送呈国君。等到下一年度终了时,国君考核郡县上报的预算执行情况,决定升降赏罚。
齐国的政治家管仲认为,想要治理国家,就需要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国情调查,掌握各方面的数据。
因此,管仲拟定了极其详细的国情调查提纲,其所列的调查项目近70项,其中属于人口方面的项目就有近40项。
管仲 (约前723年或前716年—前645年),名夷吾,史称管子。生于春秋时期的颍上,即今安徽省西北部,淮河北岸。周穆王之后代。谥号“敬仲”,故又称管敬仲。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凭借自己的才能,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誉。
人口调查工作展开以后,春天登记人口,夏天要核实人口,秋天再普遍调查人口,登记人口的出生与死亡等。
魏国的李悝以典型的农民家庭调查为例,对其全年的家庭收支进行了具体分析。他采用了实物与货币两种计量单位,以利于综合分析;应用了平衡法、估算法与复合分组法。通过调查,就基本上可以认识一般农民家庭的收支情况,给人们以深刻的认识。
秦国的商鞅创建了以“令民为什伍”等为内容的较为完备的户籍管理制度。“令民为什伍”,就是把国中所有人口,按5户为一伍、10户为一什的办法编制起来,每伍之中,设一伍长,每什之中,设一什长,平时为民,战时即为兵。
■ 鲁国赋税改革官员蜡像
■大铁锸
伍、什就是军队中最基层的建制。
在“令民为什伍”的基础上,商鞅把李悝的《法经》搬到秦国,并根据人口调查登记的资料,编制户籍制度。这一方法,为秦国及其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推行。
齐、魏、秦等诸侯国通过清查登记人口并实行管制,一方面真实地了解了国力;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口流动,防止人口流失,从而保证了兵役和赋税源源不断。
西周分封的上百个诸侯国中,齐国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城池最多的国家。从此开始,直至秦灭六国前800年的时间里,齐国一直是中原人口最多的大国。
齐国如果和当时的楚国相比,论面积,楚国地处蛮夷之地,人口稀少,农业落后;论人口,齐国地处中原,人口兴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要远远多于楚国。
正因为齐国有这样的人口优势,所以齐桓公在公元前656年率兵伐楚,楚国臣服,最后完成九合诸侯,一统天下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