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的奴隶制国家时期,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建树,交通逐渐趋于发达。在历经春秋、战国的时代,官道与栈道也相应臻于稠密,交通道路的布局,显得日新月异,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先秦时期所形成的交通线已经具有与后来交通线一样的基本功能。功能完备的官道与栈道,可以说是后来交通发展的最原始基础,后世在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最终形成了人间畅通的大道。
岩壁上的古代栈道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统辖地域主要在黄河中游一带,周围林立着大大小小的城邦。
夏代城市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不仅表明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表明了城市交通从此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丛林间的古道
至商代时,朝廷也非常重视道路交通,定时派人修筑护养道路。
就这样,经过夏商两代长期的开拓,至西周时期,可以说我国古代的道路已经粗具规模。
在周武王姬发灭商后,除都城镐京外,还根据周公的建议,修建了东都洛邑,以便于控制东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
为了有效发挥镐京和洛邑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周武王在两地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号称“周道”。并以洛邑为中心,向东、向北、向南、向东南又修建成等级不同的、呈辐射状的道路。
周道不仅是国家交通的中轴线和西周王室的生命线,而且在我国古代交通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西周至唐代的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是在这条轴线上,而且在以后的宋、元、明、清时期,这条交通线也仍然是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周道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上,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悬崖上的古代栈道遗迹
西周对道路的规划、标准、管理、养护、绿化,以及沿线的服务性设施方面,也有所创建。
西周把道路分为市区和郊区,前者称为“国中”,后者称为“鄙野”,分别由名为“匠人”和“遂人”的官吏管理,可以说是现代城市道路和公路划分的先河。
城市道路分为经、纬、环、野4种,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都城中各有经纬9条线路,构成棋盘形。道路围城为环,出城为野。
经、纬、环、野各规定有不同的宽度,其单位为轨,每轨宽8周尺,每周尺约合现在的20厘米。
郊外道路共分为路、道、涂、畛、径5个等级,并根据其各自的功能规定不同的宽度,类似于现代的技术标准。
“路”容乘车3轨,“道”容2轨,“涂”容1轨,“畛”走牛车,“径”为走马的田间小路。
在路政管理上,西周朝廷设有司空,掌管土木建筑及道路。而且规定“司空视涂”,即按期视察,及时维护。以上情况,足见西周的道路及管理,已臻相当完善的程度。
高山峻岭中的古代栈道
东周时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农业、手工业与商业都兴盛起来。
随着春秋大国争霸,以及后来的“战国七雄”对峙,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军事外交活动和人员物资聚散,都极大地推进了道路的建设。
古代栈道
当时,除了周道继续发挥其中轴线的重要作用外,在其两侧还进一步完善了纵横交错的陆路干线和支线。
这个时期修建的主要道路工程有许多,秦国修筑的著名的褒斜栈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秦惠王时,为了克服秦岭的阻隔,打通陕西至四川的道路,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栈道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故称“褒斜道”。
这条全长200多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的。除了褒斜道外,以后几百年间还陆续开凿了金牛道、子午道和傥骆道等栈道。
古栈道一角
这些工程极其艰巨,人们首先是在岩石上架柴猛烧,然后泼冷水使之炸裂,这就是“火焚水激”的原始方法。然后在崖壁上凿成0.3米见方,0.5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3排,均插入木桩。
通往山顶的古栈道
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这样建成的栈道,远远望去,就像空中楼阁一般,煞是壮观。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关中南则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道绾毂其口。”
“绾毂”就是控扼、扼制的意思。褒斜道地处交通要冲之地,战略上为蜀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除了秦国修建的褒斜道外,其他诸侯国为了谋求发展,满足军事和经济的需要,也积极修建官道和栈道。
保存完好的古栈道
其中重要的道路工程,有楚国经营的从郢都通往新郑的重要通道、晋国打通的穿越太行山的东西孔道、齐鲁两国建设的四通八达的黄淮交通网络、燕国开辟的直达黄河下游和通往塞外的交通线等。
先秦道路建设和栈道的开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在这些交通线路上,穿大袖宽袍的中原人,善射箭骑马的戎狄人,居云梦江汉的荆楚人,披长发嬉水的吴越人,喜椎髻歌舞的巴蜀人,来来往往,相互沟通,为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和最终走向统一打下了基础。
我国交通的形成和发展,远古之时已肇其端倪。新石器时期的人们就已经了解到交通的重要性,对于居住地址,也往往迁就便于交通的地理条件。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远古时期,人们多喜居住于河流附近,就是这样的道理。
更有甚者,乃是居住于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比如河南省南召县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就在黄鸭河和白河交汇之处。就是到现在,两河交汇的地方仍然是交通便利的所在。其间的规律远在新石器时期已为人们所发现了。
【旁注】
周武王姬发 (前1087—前1042),周文王姬昌次子。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斌王”,史称“周武王”。他继承父亲的遗志,灭掉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战国七雄 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由于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的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后期,仅剩下7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分别为齐、楚、韩、赵、魏、燕、秦,合称为“战国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