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先秦商业的起源与发展

先秦是指我国统一以前的历史,主要指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商业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进入了我国商业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此时,由于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这一时期商品交换的频繁促进了货币制度的发展,我国金属货币在春秋中晚期使用广泛,各国自行铸钱,如要进行贵重商品交易,则使用黄金。

此外,由于经济活跃,以放债营生的行业也渐渐盛行。著名的孟尝君就曾经营过高利贷活动。

■ 先秦时期的钱币

■ 先秦时期急于奔走的商人

春秋以前的商业交换活动,基本上还是些远距离的各地土特产和装饰品的交换,在整个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中还没有地位。

应当说,春秋以前的社会还是十足的自给自足的社会。商业交换活动显著发展起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从这时起,我国历史上独立从事耕作或手工业的人开始大量出现,社会生产更趋向商业化。

周灭商后,商王朝人失去了贵族权,能活下来的,就外出做生意去了。做“生意”的原意是“求生”,即另谋生路去了。但商人贵族后代又不甘于种田织布那种下人的苦力活,于是就全做起买卖来了。

商王朝虽灭,但他们尚有较雄厚的资金。以后,凡是做生意做买卖的,统称为“商人”。当时全是商人后代在做买卖。

■ 古代运输马车

从社会经济这个角度来看,春秋时期,由于社会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工,出现了商贾这样的专门职业。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说:“行曰商,处曰贾。”

这也就是说,商,是指专门从事远程贩运。在外组织货源的人,这就是“行”。贾,就是居肆列货。直接面向消费者售卖,以求其利,这就是“处”。

春秋时期有许多土特产的运输者和买卖者。楚国的木材、皮革,就远输到晋国。《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说,楚国使臣声子自晋还楚对楚贵族子木说:“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意思是说:杞、梓、皮、革,本来是楚国特产,却在源源不断地被运到晋国。楚国固然人才众多,但实在是晋国人在使用他们。晋国的杞、梓、皮、革,是从楚国去的。杞、梓、皮、革是楚国的特产,经过运输交换变成商品。

当时的商贾已被列为四民之一。《左传·宣公十二年》称“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尽管此时商人的社会地位还很低下,还是在官府直接控制下的商人,但是已经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了。

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纷纷兴筑都城。这些都市位居津要,自然成为商品集散的最佳地段,初期的都市形态逐渐转变为以商业贸易为中心的繁荣城市。如赵国的邯郸、齐国的临淄、秦国的咸阳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商业城市。

城市内往往设有许多个市,作为商品交换的固定场所,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市吏”管理。市内列肆成行,商品分类出售。

当时的商业活动,虽在城市里的市上进行,但是根据当时的管理制度,必须由政府来垄断市场,掌握物价。据《左传》载,郑国、卫国和宋国都有专门的官吏掌管,鲁国管理市场的官吏叫“贾正”。

春秋时期虽然政府管理商业,但由于经济活跃,列国中出现了有钱有势的大商人。这些富商积累了大量财富,常常经营高利贷,以放债营生的行业由此渐盛。著名的孟尝君就曾经营高利贷活动。

■ 孟尝君(?—前279),田文,因封于薛,又称薛公,号孟尝君。战国时齐国贵族,门下有食客数千。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是齐国贵族,慕名而来者甚多,但他对食客热情款待与己无二,所以,食客往返归之如云,高峰期竟达3000余人。

为了接待食客,孟尝君开办了旅店,但食客的吃、住、行需要钱,所以,孟尝君的收入抵不住食客的浩繁开销。因此,孟尝君兼放一些高利贷来补充。

深谋远虑的食客冯谖对孟尝君经营高利贷有自己的看法,他在为孟尝君收高利贷利息时,对确无能力偿还利息的多户债主,建议孟尝君当众将债券焚烧。此举得到多数穷苦百姓的崇敬和欢迎。

另外,孟尝君也把旅店对外营业,从中得一部分盈利来填充巨大的开销。旅店内部分“食客部”和“对外部”两班人马管理。

在接待食客方面客舍分3等:上等为“代舍”,食有肉,行有车;中等为“幸舍”食有肉,不乘车;下等为“传舍”,食普通饭菜。

对外部的商业经营方面,饭菜也分3等:势大钱多的人供名贵饭菜;绅士富人供高等饭菜;普通百姓供价格便宜饭菜。此外,特别贫苦遭难之人给予特别施舍且分文不取。

孟尝君开设的大旅店,规模之大而管理有方且又礼仪待人,所以生意兴隆,闻名遐迩,有“孟尝君子店,千里客来投”之说。

■ 先秦钱币布币

到春秋末战国初,由于商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原来身居显位的卿相也开始经商。如曾经帮助越王勾践雪会稽之耻的范蠡,后来离越入齐,又从齐到当时属于交通中心的商业城市陶邑,从事商业,号称“陶朱公”。其后子孙继续经营,富至巨万。

■ 战国时期商人的交通工具

战国时期,市上的商品种类更加丰富,有吃的米粮,有用的有绸布、皮货、衣履、刀剑,还有各种牲口,以及各式奢侈品如珠宝、玉器、象牙床、千里马、狐裘之类,无不具备,而且出现了为买卖双方评价说合的“牙人”。

工商业发展后,便涌现出握有巨万资财的富商巨贾,大者富比国都,中者富比县郡,下者富比乡里,而且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后来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些新兴工商业者说:“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

战国时期,由于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乡村集市也开始形成,并出现了商人垄断乡村集市的现象。

■ 文财神范蠡像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形象地描写了站在乡村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伺机牟利的“贱丈夫”。他在《孟子·滕文公上》中说:

有贱大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

意思是说:在旷野的集市上,有个商人站到高地上,即“垄断”上,东张西望,想把市利都弄到自己手里。

这些自由商人的出现,最初多是由一些小商贩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地位低贱,所以孟子说“有贱大夫焉”。后来人们把操纵和把持贸易的行为叫作“垄断”,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孟子对于“垄断”的解释,正确反映了商业贸易史的发展进程,特别是春秋战国之际这个商业贸易史上的一个转变过程。

战国时期,一些卿大夫也有一面当官,一面从事商业活动的。魏惠王的大臣白圭,就是一个从事倒卖谷物活动的商人。

到了战国晚期,投机商人更为活跃,吕不韦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他原是个大贾,后把商业上的投机方法运用到政治上,最终他出任秦之相国,封为文信侯,并取得了“仲父”的尊号,一度掌握秦国大权。

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会出现商业的发展,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持续进步,让整个社会拥有了大量可供来流通的商品。同时,区域性诸侯国的产生,割断和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自由联系,这就使许多商品的流通变得有利可图。

另外,各诸侯国为了满足对生活物品和战争的需求,以及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便用行政手段鼓励发展商业。这些因素,都大大刺激了当时商业的发展。

阅读链接

公元前597年,在晋楚两国争霸中原的邲之战中,晋国大夫荀罃被楚国所俘。有一个财力雄厚的商人到楚国经商,想用金钱贿赂楚国的看守人员,把荀罃秘密营救出来。后来没有成功,因为楚国把荀罃释放了。

荀罃回国后见到那个商人,非常感激他。而那个商人却认为是楚国释放的荀罃,所以自己不敢居功。

这则史实告诉我们,商人能参与援救荀罃的活动,也一定是在楚国的贵族中有广泛的联系。商人政治活动的基础来自他们的经济力量。

[旁注]

周平王 (约前781—前720),姬姓,名宜臼,东周第一位王。在位期间,王权旁落,虚有其名,实权全在势力强大的诸侯手上。不过,即使周天子再不像西周时名实相符,却仍算是共主,得到有权势的大诸侯表面尊重。

四民 是我国古代对平民职业的基本分工,指士、农、工、商,但其次序历代有所不同。其说始于管仲,《管子》道:“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最先订下“士农工商”的次序,一直沿用至今。

冯谖 战国时齐人,是薛国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为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冯谖虽然向孟尝君索取了不少的待遇,却着实为孟尝君效力不少。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丝绸是我国古老文化的象征,我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目前已知的最早丝织物,是出土于距今约4700年良诸文化的遗址。

孟子 (前372—前289),姓孟名轲,字子舆、子车或子居。生于战国时期的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民主思想的先驱。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y97wU3/QaQCsrTGzbmBpo6X7UcIfF0h1cj62QhS22N+X3HEcRoOC6vfuv7Hw58b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