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先秦印染原料与印染技术

我国古代用于给织物着色的材料概括起来有天然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两大类。矿物颜料即无机颜料,是无机物的一类,属于无机性质的有色颜料。植物染料是指利用自然界之花、草、树木、茎、叶、果实、种子、皮、根提取色素作为染料。

我国很早就利用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对纺织物或纱线进行染色,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总结掌握了各类染料的制取、染色等工艺技术,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丰富了古人的物质生活。

■ 古代绿地染缬绢

■ 古代矿物颜料朱砂

我国在服装上着色的历史就是从矿物颜料的利用开始的,其渊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自此以后的各个时期,由于它们不断地被人们所采用,终于发展成历代以彩绘为特点的特殊衣着上色所需的原材料。

先秦时期矿物颜料的品种主要有赭石、朱砂、石黄、空青、铅白等,分属红、黄、绿、蓝色系。

赭石主要成分是呈暗红色的三氧化二铁,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是我国古代应用最早的一种红色矿物颜料。

1963年,在发掘江苏省邳县四户镇大墩子4000多年前的文化遗址时,出土了4块赭石,其上有明显的研磨痕迹,说明当时我国已开始利用矿物颜料了。

至春秋战国时,赭石由于色泽逊于其他红色染料,逐渐被淘汰,但仍被用来做监狱囚衣的专用颜料。后来“赭衣”成为囚犯的同义词。

朱砂又名丹砂,主要成分是红色硫化汞,属辉闪矿类,在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都有出产,是古代重要的矿物颜料。

■ 印染原料雄黄

我国利用朱砂的历史很早,在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时期的墓葬中曾发现大量朱砂,在北京琉璃河西周早期墓葬、宝鸡茹家庄西周墓中,也都发现过有朱砂涂抹痕迹的织物残片。

朱砂的色泽比赭石鲜艳,色牢度又好。在制作朱砂的过程中,会出现多种红色,上层发黄,下层发暗,中间的朱红色彩最好。

石黄分雌黄和雄黄,用于颜料的多为雄黄,化学成分为三硫化二砷,其颜色为橙黄色,半透明,是天然的黄色染料。石黄是红光黄,色相丰满纯正,色牢度好。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的西周刺绣印痕上有石黄颜料的遗残。

空青作为矿石是有名的孔雀石,作为颜料又名“石绿”,是含有结晶水的碱式碳酸铜,结构疏松,研磨容易,色泽翠绿,色光稳定,耐大气作用性能好,是很重要的矿物质。

另一种碱式碳酸铜矿石是蓝铜矿,又名“石青”“大青”“扁青”,可作为蓝色矿物颜料。

铅白又名“胡粉”“粉锡”,成分为碱式碳酸铅。蜃灰也是传统的白色涂料,可用于织物或其他器物的涂料。

植物染料和矿物颜料虽然都是设色的色料,但它们的作用却是很不相同的。以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黏合剂使之黏附于织物的表面,其本身虽具备特定的颜色,却不能和染色相比,所着之色也经不住水洗,遇水即行脱落。

植物染料则不然,在染制时,其色素分子由于化学吸附作用,能与织物纤维亲合,从而改变纤维的色彩,虽经日晒水洗,却均不脱落或很少脱落,故谓之“染料”,而不谓之“颜料”。

利用植物染料,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自周以来的各个时期生产和消费的植物染料数量相当大,其采集、制备和使用方法,值得称道之处也极多。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草染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染草的品种、采集、草染染色工艺、媒染剂的使用,都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

古代使用过的植物染料种类很多,单是文献记载的就有数十种,现在我们仅就几种比较重要的常用染料谈一谈。

蓝草,一年生草本,学名蓼蓝。它茎叶含有靛苷,这种物质经水解发酵之后,能产生靛白,当靛白经日晒、空气氧化后缩合成有染色功能的靛蓝。在古代使用过的诸多植物染料中,它是应用最早,使用最多的。

■ 博物馆染色的丝绸藏品

■ 古代染坊

我国利用蓝草染色的历史很长,据记载,我国夏代已经种植蓝草了。至春秋战国时期,采用发酵法还原蓝靛,这就可以用预先制成的蓝泥染出青色来。荀况的《荀子·劝学》篇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说法。

蓝靛制作方法是把蓝草叶浸入水中发酵,蓝苷水解溶出,即成吲哚酚,再在空气中氧化沉淀缩合成靛蓝泥,即可贮之待用。靛蓝染布色泽浓艳,牢度好,一直流传至今。

茜草,又名“茹藘”和“茅搜”,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植物染料。战国以前是野生植物。《诗经》记载:“茹藘在阪”“缟衣茹藘”,前者是说它生长在山坡上,后者是说它的染色。

茜草是一种多年生攀缘草本植物,春秋两季皆能收采。收采后晒干储藏,染色时可切成碎片,以热水煮用。

茜草属于媒染染料,所含色素的主要成分为茜素和紫素。如直接用以染制,只能染得浅黄色的植物本色,而加入媒染剂则可染得多种红色调。

出土文物证明,古代所用媒染剂大多是含有铝离子较多的明矾。这是因为明矾水解后产生的氢氧化铝和茜素反应,能生成色泽鲜艳、具有良好附着性的红色沉淀。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深红绢”和“长寿绣袍”的红色底色,经化验是用茜素和媒染剂明矾多次浸染而成。

紫草在《尔雅》中称为“茈草”。它属于紫草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8月至9月茎叶枯萎时采掘,紫草根断面呈紫红色,含紫色结晶物质乙酰紫草宁,可作为紫色染料。紫草宁和茜素相似,不加媒染剂,丝毛麻纤维均不着色,加椿木灰、明矾媒染,可染得紫红色。

荩草茎叶中含黄色素,主要成分是荩草素,是黄酮类媒染染料,可直接染丝纤维,以铜盐为媒染剂可得鲜艳的绿色。

■ 蓝色染布

除上述植物外,古代还以狼尾草、鼠尾草、五倍子等含有鞣质的植物作为染黑的主要材料。

我国的染色技术起源很早,《诗经》中有不少记述当时人们采集染料染色,以及描绘所染织物色彩美丽的诗篇。

《小雅·采绿》的译文是:从早到晚去采蓝,采得蓝草不满裳。从早到晚去采绿,采得绿草不满掬。

《豳风·七月》的译文是:

七月里伯劳鸟儿叫得欢,八月里绩麻更要忙。染出的丝绸有黑也有黄,朱红色儿更漂亮,给那阔少爷做衣裳。

《郑风·出其东门》的译文是:东门外的少女似白云,白云也不能勾动我的心,身着白绸衣和绿佩巾的姑娘啊,只有你才使我钟情。瓮城外的少女像白茅花,白茅花再好我也不爱她。那身穿白绸衫和红裙子的姑娘呀,只有和你在一起我才快乐。

将采集的植物染料变为各种艳丽的色彩,《诗经》中描绘当时织物的颜色,真可谓五彩缤纷!

《诗经》和同时期其他文献中出现众多的色彩名称,表明我国一直延续使用了2000多年的多次浸染、套染、媒染工艺是从这个时期迅速发展普及起来的。

多次浸染法是根据织物染色的深浅要求,将织物反复多次地浸泡在同一种染液中着色。常见的为靛蓝的染色,每染一次色泽加深一些。用茜草及紫草染色时,也是一样,再染一次,色泽也变化一次。

套染法的工艺原理和多次浸染法基本相同,也是多次浸染织物。只不过是浸入两种以上不同的染液中,以获得各种色彩的中间色。

如染红之后再用蓝色套染就会染成紫色;先以靛蓝染色之后再用黄色染料套染,就会得出绿色;染了黄色以后再以红色套染就会出现橙色。

《诗经》对当时染色情况的描述,还说明我国远在3000多年前已获得染红、黄、蓝三色的植物染料,并能利用红、黄、蓝三原色套染出五光十色的色彩来。

《淮南子》记载:染者先青而后黑则可,先黑而后青则不可。另外当时的人们也已知道,青与黄可合为绿色,但以藤黄合靛青则为绿,即用不同的青色与黄色染料,合成的绿色也不相同。

媒染染色已成为先秦时期的植物染色中最为主要的内容。

媒染法是借助某种媒介物质使染料中的色素附着在织物上。

这是因为媒染染料的分子结构与其他各种染料不同,不能直接使用,必须经媒染剂处理后,方能在织物上沉淀出不溶性的有色沉淀。

■ 古人纺织图

媒染染料的这一特殊性质,不仅适用于染各种纤维,而且在利用不同的媒染剂后,同一种染料还可染出不同颜色。

比如蓝草中所含的蓝苷水解溶出,即成吲哚酚,在空气中氧化缩合成靛蓝。

先秦时采用的是鲜叶发酵染色法,将蓝草叶和织物糅在一起,蓝草的叶子被揉碎,液汁就浸透织物;或者把布帛浸在蓝草叶发酵后澄清的溶液里,然后晾在空气中,使吲哚酚转化为靛蓝。

可见先秦时期蓝草的染色工艺已经相当成熟,掌握了通过多次染色得到深色的工艺。

媒染染料较之其他染料的上色率、耐光性、耐酸碱性以及上色牢度要好得多,它的染色过程也比其他染法复杂。媒染剂如稍微使用不当,染出的色泽就会大大地偏离原定标准,而且难以改染。必须正确地使用媒染济,才能达到目的。

总之,先秦时期的印染原料和印染工艺,都是从染工们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为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阅读链接

我国的染色技术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已具备了很高的水平,并且已有了专门从事染色的染匠。

据古书记载,西周武王去世后,周公遂以冢宰的身份辅佐周成王,摄政7年以后,周成王年长,周公于是归政周成王。

周公在摄政时,设置了许多国家机关来处理全国的政事,旧称“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

在天官下设一个叫“染人”的官职,专门负责给物品染色;在地官下设一个叫“掌染草”的官职,专管染料的征集和加工。

[旁注]

新石器时代 始于距今8000年前的人类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以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石铲,琢制的磨盘和打制的石锤、石片、石器为主要工具。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西周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6年。它东至大海,西抵羌戎,北达鬼方,南至荆楚。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荀况 (约公元前313—前238),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他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刘向校定时名“淮南”,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李尚、苏飞、伍被、左吴、田由等8人,仿秦吕不韦著《吕氏春秋》,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这部书的思想内容接近于道家,同时夹杂着先秦各家的学说。 MPTsK4sndWHwlobTB6Zkq1+ai9C824LLlALDei3sD8HLhtY0Xau+uSYFNcaPbOY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