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生于东汉时沛国谯郡,即今安徽省亳州。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他的诗歌创作十分具有创新精神,充满了磅礴大气之势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在书法方面,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绝伦,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汉末章草五大家之一。
■ 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操画像
曹操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为统一我国北方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对文学、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
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是乐府诗体,内容主要是关涉时事和表述理想,也有很少一部分是游仙诗。有关涉时事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云:
■ 曹操画像
唯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露行》的内容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的事儿。这首诗属于乐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辞。相传齐国的田横不肯降汉,自杀身亡,其门人作了这两首歌来表示悲伤。“薤露”两字意谓人的生命就像薤上的露水,太阳一晒,极易干掉。曹操用此古调来写时事,开创了以古乐府写新内容的风气。
■ 《蒿里行》诗意图
《蒿里行》这首诗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
《苦寒行》这首诗以“艰哉何巍巍”总领全篇。为了渲染凄哀险恶的气氛,诗人又以羊肠小路、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罕无人迹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叹行军的艰难。以此为铺垫,顺势提出“思欲一东归”的念想。整个诗歌弥漫着悲凉之气,抒情真挚感人。
《步出夏门行》是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其后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和《龟虽寿》四章。
《艳》是其后四首的前奏。随着作者问题的提出,读者不由得不关注,急于看其后文。而下面的就是四章正剧,问题的答案就在其中。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胸怀五岳的势态。这种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有“霸气”,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 曹操名作《观沧海》
《冬十月》这首诗写于初冬十月,时间比前首稍晚。诗篇反映了战后在局部地区人民过上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及诗人要求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理想。当时曹操虽在军行,也不忘关注民事。
《土不同》这首诗说的是北伐乌桓之后,回到冀州,这里的乡土与黄河以南的土地有很大不同。全诗描写了河北由于袁绍的统治导致的民生凋敝,社会秩序不安定的现状。
《龟虽寿》这首诗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此诗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 曹操纪念馆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忍不住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曹操诗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短歌行》等。这些作为诗人的理想社会是何等地令人神往。然而,诗人却不得不面对战火不断、百姓痛苦的呻吟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诗人描绘的人生理想是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发生的。
《短歌行》共有两首,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
《短歌行》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
曹操的游仙诗,其题旨主要是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对超越死亡的憧憬。总的来说,所表现的是他对生命的执着和留恋。
总起来看,曹操诗歌在艺术风格上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 曹操读书铜像
■ 建安文学开创者“三曹”
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曹操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建安七子”及蔡文姬等,也都托庇于曹操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曹操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曹操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曹操讨伐张绣的时候,天气十分炎热,加上在山道上行走,行军速度慢下来。曹操心里很着急。他悄悄问向导:这附近可有水源?
向导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感到时间来不及。他看着树林,沉思起来,脑筋一转,办法来了,赶到队伍前面指着前方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到梅林!”
士兵一听,仿佛梅子已经吃到嘴里,清洌甘甜,精神大振,步伐加快了许多。这就是“望梅止渴”典故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