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差(约前290年—前223年),芈姓,景氏,名差。战国时楚国人。他的家乡是秦时置晋阳县,属太原郡,现在山西太原市。景差身为国相,却能下车扶助被冻伤的平民,这对春秋时代的贵族而言,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令人们非常地感动。景差覆衽,使人们看到了仁爱。
景差后于屈原,与宋玉同时,与宋玉、唐勒同时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中认为他们“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主要成就有楚辞《大招》。
■ 战国楚辞赋家景差画像
景氏出自楚平王。楚平王全谥为楚景平王,其后以谥命氏,为景氏。
景差是楚国人,其家乡秦时置晋阳县,属太原郡,即山西省太原市。他和宋玉同时以赋见称于战国晚期楚国文坛的作家,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十四》的结尾处提到: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另外,东汉史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称:
《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
■ 司马迁 字子长,生于西汉时夏阳,即陕西省韩城。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因此,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也就是说,在《楚辞》中有一篇名为《大招》的诗赋有可能是景差的作品,但也有可能是屈原之作。如此说来,在汉代时人们就分不清此赋是谁作的,则后世就更是聚讼纷纷。
南宋著名学者洪兴祖认为“《大招》恐非屈原作”,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则斩钉截铁地说:“《大招》决为差作无疑也。”
《大招》是一首招生魂的唱辞,为四言诗,是在原有民间招魂词的基础上改编而创作的。在招唤魂魄归来时,极言在外的困苦,家中饮食的丰厚,楼台的绚丽,歌舞的盛大,美女的妖艳和宝玩的珍贵。这魂魄对于安逸享乐的追求,是当时楚人对于欲望追求的一种普遍风气的象征性写照。
■ 朱熹 (1130年—1200年),字元晦、仲晦,号晦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等,世称“朱子”。生于宋代南剑州尤溪,即福建省尤溪县。谥号“文”,爵位徽国公。南宋著名思想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全文承袭了楚国民歌、音乐和巫事活动仪式,以及这种仪式中所具有的文辞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通过诵读全文,人们会感受到那浓浓的宗教气氛扑面而来,更能深深体会到楚国当时巫风激荡的盛况。
《大招》的通篇是以四言形式,隔句句尾用“只”字作语助,很像《招魂》的中间部分。其内容也是竭力渲染四方如何可怕,家乡如何可爱,劝魂魄归来安享,不要乱跑。文中写居止、饮食、游戏、女乐、陈设等,极力铺张,备极华美。而其归宿,则为王化德政。朱熹认为它是“尚此三王之道,以矫衰世之失也”。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宋玉》中称:
何事荆台百万家,
唯教宋玉擅才华。
楚辞已不饶唐勒,
风赋何曾让景差。
■ 景差纪念祠堂
落日渚宫供观阁,
开年云梦送烟花。
可怜庾信寻荒径,
犹得三朝托后车。
宋代诗人黄庭坚在《次韵答任仲微》中称:
伯氏文章足起家,
雁行唯我乏芳华。
不堪黄绶腰铜印,
只合清江把钓车。
缩项鱼肥炊稻饭,
扶头酒熟卧芦花。
吴儿何敢当伦比,
或有离骚似景差。
据说,景差在年轻的时候曾在郑国担任相国的职务。
有一年严冬的一天,有一个郑国人涉水过河,当他来到对岸时,已冻得浑身发抖,难以行走。刚好景差从那里经过,见此情景,赶快下车把那人扶到车上。景差让那人坐在自己身边,并用衣襟盖着那人的腿。那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这件事一时传为美谈。
景差身为国相,却能下车扶助被冻伤的平民,这对春秋时代的贵族而言,是难能可贵,令人感动的。景差这样做,让人们看到了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