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即湖北省秭归。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写下许多不朽诗歌名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自己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 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画像

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胸怀大志,他学习非常刻苦,常常为了读一本书整夜不睡,慢慢地积累了丰厚的知识。当时楚国内忧外患,他决心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同时盼望楚王走改革图强的道路,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

屈原25岁开始从政,希望楚怀王进行改革,壮大国力,但被大臣靳尚等人破坏了。楚怀王被秦国害死后,屈原又劝即位的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 屈原投江处石刻碑

靳尚等人仇视屈原更反对这种说辞,就想方设法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楚顷襄王听信谗言,最后把屈原放逐到湘南。

屈原在流放地,常一个人在汨罗江唱着伤心的诗歌。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屈原得知秦国攻占楚国都城,悲愤欲绝。他不愿意随波逐流地活着,于是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根本不见屈原的影子。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就把竹筒里的米饭撒了下去,希望江里的鱼儿吃了筒子里的米饭,就不会再吃屈原的尸体了。

后来,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现在的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 屈原传世巨作《离骚》摩崖石刻

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他在楚国方言的基础上,借鉴民族歌曲的表现方式,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文学模式“楚辞”,并创作了许多伟大的诗篇。这些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我国文学的起源之一。《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共300多句,计2400多字,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离骚》以叙事为脉络,分为五大章。第一章,诗人从家世和出生写起,回顾了有生以来的奋斗及其不幸遭遇;第二章,面对自己的失败,诗人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反思,经过反思,坚定了信念;第三章,诗人积极地重新求索,然而上下求索后却没有结果;第四章,诗人又陷入苦闷与徘徊之中;第五章,诗人虽然通过缜密思虑后决定西去,但憧憬的西去还是因为眷顾楚国而中途决然放弃,结果只能选择以死殉国。

全诗通篇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结构,情节分明,脉络清晰,而它的言志、抒情,都融入叙事过程之中,密切结合情节发展的具体阶段来进行,从而达到一种悲愤倾诉的强烈效果。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表现了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全诗300多句,计1500多字,多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错落有致。全文自始至终以问句构成,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0多个问题,被誉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天问》的内容及其结构和层次,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自然结构提出问题,包括对宇宙起源、天体结构和日月星辰运行发问,接下来对大地结构和鲧禹治水、羿射十日等事件发问。

第二部分是对社会历史提出问题,包括对禹的婚姻、对夏代的历史发出一系列问题,接下来对商代历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对周代历史直至春秋战国若干事件提出一系列问题。

■ 屈原雕像及其《天问》石刻

■ 屈原祠正殿

第三部分是尾声,内容主要是联系自己的遭遇,阐述屈原个人的感慨。这些问题的提出,体现出诗人的智慧。诗人凭借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完成了一篇理性探索精神和文学情思相结合的经典诗作。也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著作。

《九歌》是屈原作品中最精的诗篇,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全诗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章,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歌。

从《九歌》的内容和形式看,似为已具雏形的赛神歌舞剧。它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以山川神祇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间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

《九歌》中的“余、吾、君、佳人、公子”等,它们都是歌舞剧唱词中的称谓。主唱身份主要有3种:一是扮神的巫觋,男巫扮阳神,女巫扮阴神;二是接神的巫觋,男巫迎阴神,女巫迎阳神;三是助祭的巫觋。

《九歌》的结构多以男巫、女巫互相唱和的形式出现。其中有大量的男女相悦之词,他们在宗教仪式、人神关系的纱幕下,表演着人世间男女恋爱的活剧。

这种男女感情的抒写,是极其复杂曲折的。有时表现为求神不至的思慕之情,有时表现为待神不来的猜疑之情,有时表现为与神相会的欢快之情,有时表现为与神相别的悲痛与别后的哀思。

从诗歌意境上看,《九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面上是超人间的神,实质上是现实中人的神化,在人物感情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既活泼优美,又庄重典雅,颇有独到之处。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写他御风而行,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

■ 屈原祠正门

此外,《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有。

在艺术形式上,屈原的作品在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 屈子祠内天问坛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除此之外,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屈原汉白玉雕

“风”“骚”是我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阅读链接

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打鱼的渔夫,有一天见到屈原,问道:“您是楚国的大夫,怎么会弄到这个地步?”

屈原说:“众人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所以我被赶到这儿了。”

渔夫反对屈原的说法。屈原解释道:“我听人说,刚洗头的人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渔夫听了这番话,也说不出什么话来,更加佩服屈原了。 9hTRcJ7PMaVrfcOegkQ6cXARhRLk9/PKrvvfGH3zBhfiKNiOjObx6MwcRjQTgu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