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穴居到建房居住

那是在我国上古时期,人们的自然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居住在地面上,经常遭受猛禽野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有伤亡的危险;住在山上,常遭受狂风的吹袭,有时候被吹到山下;住在山下,常遭受洪水的冲袭,不是被冲走就是被淹。

古人类生活场景

山顶洞人生活复原图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的安全,人们开始意识到必须改善居住条件,想办法躲避猛禽野兽和狂风、洪水的威胁。

有一个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部落,他们的部落首领看见鼠类动物在地上打洞,然后钻到洞里居住,受到了启发,就叫人们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让大家居住在洞里面,并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这样就可以预防猛禽野兽的侵袭了,而且洞里面是冬天暖和夏天凉快,人们生活安逸多了。

从此,气候寒冷的北方先民开始了穴居生活。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遗址,就是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第一次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伟大实践。

龙骨山 是中外驰名的一座山,在房山区周口店西。因山上盛产中药龙骨而得名。从20世纪20年代首次发现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之后,龙骨山便中外驰名。因为它是北京人、新洞人、山顶洞人的故乡,是研究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的科学基地。

山顶洞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由于赤铁矿石和海蚶壳的发现,可知其活动范围的扩大,北至宣化,南达海边。

地穴型居室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山顶洞文化的底层直接堆积在“北京人”遗址的第一层上。山顶洞遗址由4部分组成: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前三部分有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下窨有完整的动物化石。

山顶洞的洞口向北,是人工开凿的。洞口高4米,下宽约5米,上室东西长12米,南北宽8米,上室西部有一陡坎,向西倾斜,表面有厚层的石钟乳,下室在此斜坡的底部。下窨在下室深处。

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比“北京人”同时代晚,已经有了现代人的外形,留有猿的某些特点,能够使用工具了,懂得选择与建造躲避猛禽野兽和冬暖夏凉的洞穴居住了。这些早期实践,体现了我国上古先民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的智慧。

北京人 又称北京猿人,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其化石遗存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一般认为约在距今70万年前。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但还是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北方先民利用穴居方式解决了狂风和洪水对生存的威胁,而南方的先民们,同样常常遭受狂风和洪水侵袭。在恶劣自然环境的逼迫下,他们也开始考虑自己居住的安全了。

在南方有一个部落,其中有一个人受到鸟雀在树上搭窝的启发,就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即挡风避雨,又可防止洪水冲淹,还可防止禽兽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

山顶洞人 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处于母系氏族时期。他们使用共有的工具,会人工取火。共同劳动,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能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已会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了。

人们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推选他当了部落首领,并尊称他为“有巢氏”。据说这是人类第一次将“氏”用在人身上,用以表示尊敬。据我国古代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路史》记载说:

昔载上世,人固多难,有圣人者,教之巢居,冬则营窟,夏则居巢。未有火化,搏兽而食,凿井而饮。桧秸以为蓐,以辟其难。而人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有巢氏被推选为部落首领后,他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名声很快传遍了各地。各部落的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就一致推选他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尊称他为“巢皇”。

原始社会生活场景图

原始巢居复原模型

传说有巢氏执政后,他便与手下人一起到处寻找建都的地方,他选择都城的标准就是要避风避水,但又不能远离水源,这样才适宜人居住和生存。

后来,有巢氏来到了晋西的通天山,他发现通天山东依吕梁山,西濒黄河水,从四缘到境内,山环水抱,川错垣间,沟壑纵横,梁峁起伏,真是一块好地方。

通天山地形东高西低,其图形像一个摩崖石刻的“人”字。西面是自天际滚滚而来的黄河水,从“人”字一撇的外沿擦岸盘纡而过,意象苍古,显示着历史的曲折与遥远。东边苍茫叠翠的通天山,恰由“人”字一捺的锋刃处蓄势努起,汇聚着山川的灵气与魅力。

有巢氏 是五氏之一,我国古代神话人物。顾名思义,就是人们要有地方住。有巢氏的任务是教人们不再住在地面上,在树上用树枝树叶建造出简陋的蓬盖,作为示范,这就是原始的房屋,可以躲避野兽和洪水。有巢氏代表着当时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从原始的山洞居住发展到建造房屋的阶段,是一个进步的标志。

有巢氏就选择了通天山作为都城。传说他最初迁都于此地时,便命人在山上挖了一个洞,他就居住在山洞里处理政事。所以,后人便把天通山看作是有巢氏的都城了。

通天山后来历经演变,在夏代时是西北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商代时是诸侯沚国的都城,在春秋时称为“屈邑”,在西汉时名叫“土军”,在北魏时设置为冷西郡。

到了隋初的时候,隋文帝杨坚有一次视察到了通天山,见山体自下而上“石叠如楼”,不禁连声赞叹,于是把通天山改为“石楼山”,后来就一直沿用了这个名称。

隋文帝 (541年~604年),即杨坚,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名那罗延。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尊号“圣人可汗”。他统一天下,建立隋朝,社会各方面都获得发展,形成了辉煌的“开皇之治”,使中国成为盛世之国。隋文帝时期也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

石楼山区域是一块宝地,这里创造了隶属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不朽文明。在我国最早有文字可考的殷商时期,石楼是方国之一。后来,史学界公认的“石楼类型的殷商青铜器”,就是这一时期石楼古老而灿烂文化的最好见证。

石楼是有巢氏的诞生地,山川形胜,钟灵毓秀。这里有神奇的物产,其名泉闻名遐迩,晋马龙驹骏健一时,贡品红枣名扬华夏。著名的“黄河奇湾”是万里黄河九十九道弯中最美最圆的湾,融雄奇婉约于一体,是难得的天然美景。

有巢氏又叫“大巢氏”,简称“有巢”、“巢”,相传年号“巢皇”。在北京平谷“中华百帝宫”里,“有巢氏”作为率领原始人走出洞穴,构木为巢的“中华第一人文圣祖”,被列为五氏之首。

有巢氏浮雕

半坡人生活场景

有巢氏使人类从原始的山洞居住发展到建造房屋,代表着当时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构木为巢的功德,是一个进步的标志,表明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文明历史进程。

到了新石器时代,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所有部落已经开始进入了半穴居时代。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半坡遗址即是其中之一。

白鹿原 是一个历史地名,许多历史典籍对其均有记载,其位置大致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方向,灞河和浐河之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古代金、元、羌等少数民族杂居及其与汉文化融汇之所。白鹿原上有汉文帝灞陵、薄太后墓、窦太后冢。在西安建都的历代王朝,往往都以白鹿原为皇家郊游狩猎的御园。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的东南,渭水支流浐河河床的上层河阶,背对关中平原上的白鹿原,正面向着浐河,附近草木兴盛,河里的鱼虾与陆上小动物不可胜数,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后经考古发现,河阶上建有数千座半穴居的茅草屋,屋顶或圆形或三角形,人们就住在这种半穴居的土坑内。

半坡遗址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大致形状为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椭圆形,分为大围沟围绕的居住区、围沟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东的制陶区3部分。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丰富的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遗物。

半坡人的房子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有的是半地穴式建筑,有的是地面建筑。每座房子在门道和居室之间都有泥土堆砌的门槛,房子中心有圆形或瓢形灶坑,周围有1个至6个不等的柱洞。居住面和墙壁都用草拌泥涂抹,并经火烤以使坚固和防潮。

圆形房子直径一般在4米至6米,墙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编篱笆并涂以草拌泥做成。方形或长方形房子面积小的12平方米至20平方米,中型的30平方米至40平方米,最大的复原面积达160平方米。储藏东西的窑穴分布于各房子之间,形状多为口小底大圆袋状。家畜饲养圈栏两个均作长方形。

这些房屋均采用木骨涂泥的构筑方法,其建筑风格:门前有雨棚,恰似“堂”的雏形,再向屋内发展,形成了后进的“明间”;隔墙左右形成两个“次间”,正是传统的“一明两暗”的形式,如若横向观察,又将隔室与室内分为前后两部分,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

先民生活场景复原模型

原始村庄

半坡遗址部落的中心,是一座约160平方米的大房子,进门后,前面是活动空间,后面则分为3个小间。前面的空间是供氏族成员聚会、议事的场所;后面3个小间,是氏族公社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氏族首领的住所。同时,也是老人和儿童的“集体宿舍”。

半坡晚期的方形房屋,是从早期的“半地穴式”发展而来的。这种房屋完全用椽、木板和黏土混合建筑而成。整个房子用12根木桩支撑,木柱排列3行,每行4根,形成规整的柱网,初具“间”的雏形,它是我国以间架木为单位的“墙倒屋不塌”的古典木构框架式建筑。

一明两暗 指正房3间,每间由隔扇隔开,形成“一明两暗”。明间又称“堂屋”,是家长会见重要客人和在节日里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两暗”一般是一间作书房,一间作卧室。是我国传统建筑形制,其特点是方便生活,保障安全。

半坡这种随农业经济兴起的河阶住地,不仅出现于半坡村所在的浐河与灞水河两岸的河阶地,该地域附近随处可见类似遗址的分布,据考古统计,已发现数十处之多。可见,这种“河阶宝地”是多么的受欢迎。

河阶台地不仅建立起灿烂的半坡文化,也是许多著名遗址的发源地,像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在磁山遗址有两座房基址,为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深约1.2米,长3米,宽2米。前有一坡道或台阶。房内堆积很多,芦苇压印的烧土地当是房子墙壁或屋顶的遗存。

石器 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从人类出现直到青铜器出现前,共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也有人将新、旧石器时代之间列出一个过渡的中石器时代。

窖穴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等几种,以长方形为最多。有的窖穴底部有一块大砺石,周围散布很多石块、石片、残石器和石器成品,可能是当时石器加工场所。有的底部发现在石磨盘和石磨棒旁还放一个陶罐。粮食窖穴形状多长方形,深度在3米至6米之间,底部有腐朽的粟灰堆积,厚度一般在0.5米至2.5米之间。

半坡遗址房屋建筑

原始人生活场景

从半坡遗址的住房状况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住房发展已经从茹毛饮血、巢穴而居的蛮荒时代演变到住房条件初步细分的居住文明时代。

黄河中下游进入半穴居时代的同时,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一带,高温、多雨又潮湿的水乡泽国,出现了大量的“干栏式”住宅。据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编纂的政书《通典》记载:

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杆栏”。

这种住屋特色,就是完全的“人造木屋”,其外形和“巢居”诸多相似。后来,经过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那里的房屋就是标准的“干栏式”住宅。

《通典》 唐代史学家杜佑撰,共200卷,内分9门,子目1500余条,约190万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河姆渡遗址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南抵象山港,包括舟山群岛在内的浙东沿海地区。当时,这里背山面水、风光明媚,真是一个好地方。

河姆渡遗址堆积层厚度4米左右,自上而下共分8个层次并相互叠压。除表土层和冲积层外,从第一至第四层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榫卯 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远远望去,密密麻麻,蔚为壮观。

第四文化层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遗存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可见,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

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

原始人建造房屋场景

河姆渡文化生活场景图

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即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

干栏式建筑 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其具体构筑办法是用竖立的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竹、木质大小龙骨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构筑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或用树皮茅草或竹条板块或用草泥填实。

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要复杂得多,数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专人策划、计算后进行分类加工,建筑时需要有人现场指挥,否则七高八低,弯弯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这种建筑技术说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现代人一样较高的智商。

干栏式建筑技术还被河姆渡人运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河姆渡遗址第二层发现一眼木构浅水井遗迹。水井位于一处浅圆坑内,井口方形,边长约2米,井深约1.35米。井内紧靠四壁栽立几十根排桩,内侧用一个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顶,以防倾倒。排桩上端平放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

水井外围是一圈直径约6米呈圆形分布的28根栅栏桩,另在井内发现有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苇席残片等,可见井上还当盖有井亭。

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我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事实上,河姆渡人的这种干栏式建筑,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气候方面,7000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比较温暖湿热,年降雨量较大。在地理方面,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形,这种地貌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陆功能。

距今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时,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从长江口顺潮而下的泥沙搬运到这里后,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挡而沉积下来,使河姆渡一带的淤积快于其两翼,当海退开始后,河姆渡一带自然最先出露成陆。

河姆渡遗址文化

黄帝壁画

当河姆渡成陆时,“工”字形地貌两翼尚处于浅海之中,海水涨落有规律地推动湖水升、降,为河姆渡人的稻田创造了自灌条件,使河姆渡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稻谷。因此河姆渡人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更多劳力去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

伏羲 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我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是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111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河姆渡处于湖泊沼泽、平原、草地、丘陵、山冈多种地貌的复杂环境,所以这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非常有利于河姆渡先民的生产、生活。

在新石器时代,在我国河南禹州北部大隗山以南、颍水以北、荟萃山以东、古城郭连以西的大片范围之内,生活着一个叫有熊的部落,部落的首领叫轩辕。

轩辕本姓公孙,是我国远古传说人物伏羲和女娲之孙,少典之子。他生长于姬水,也就是后来的陕西武功漆水河之滨,因此改姓姬,故称姬轩辕。因为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

传说轩辕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神奇,他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他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等他20岁的时候,便成为了有熊部落的首领。因为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女娲 又称女娲氏,娲皇,是我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氏族首领,后逐渐成为我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根据神话记载,女娲人首蛇身。女娲的主要功绩为抟土造人,以及炼石补天。其他的功绩包括发明笙簧和规矩,以及创设婚姻。后世女娲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神祇,被作为人类始祖和婚姻之神来崇拜。

黄帝成为部落首领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部落,被称为“黄帝王朝”。他的部落也不再称作有熊国了,而改称黄帝部落。

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也日渐扩大,从发祥地陕西北部逐渐向东进入黄河中游流域地区。此后逐渐东进,后来定居于河北涿鹿附近。

在黄帝领导的部落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同时,以炎帝为首的炎帝部落和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部落也进入了黄河中下游流域。

蚩尤画像

良渚人类生活场景

传说炎帝族发祥于陕西岐山东面的姜水附近,该部落首领炎帝也是少典的儿子,黄帝的兄弟,姓姜,号神农氏,生得牛头人身。炎帝族与黄帝族建立了稳固的联盟,世代互通婚姻,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此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炎帝族部落在其进入山东地区的进程中,与从南方北上的九黎族部落相遇,双方发生了长期激烈的冲突,后来黄帝在“涿鹿之战”打败了九黎族首领蚩尤。

黄帝战败蚩尤后,凭其卓越智慧,在当时艰困的环境中,改变居住形态,将半穴居改建为地面上的建筑物宫室。

蚩尤 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的酋长,也是苗族相传的远祖之一,我国神话中的古代战神。传说蚩尤的身体异于常人,铜头铁额,刀枪不入,作战时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

对此,史书中有许多记载。《事物纪原》引《黄帝内传》曰:“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白虎通》曰:“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新语》称:“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来有室屋,常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其他史籍也有类似的记载。

黄帝将半穴居改建为地面建筑,说明当时的人们更加注重对周围地理环境进行有意识的选择。

首先,地面建筑必须位于台地或高岗等地势较高之处。这些台地或高岗,应是范围相对较小而平坦,且明显高出周围地区数米甚至更高,可以观察到周围较远地区的各种情况,便于军事防御和防御洪水。因此,择高而居是新石器时代选择居住地址普遍遵循的原则。

这种位置,在后来的地名上,多被称作岗、台、城、冢、岭、墩、山或崖等,如“郝家台”、“王城岗”等。此类建筑又可细分为两种类型:一为环壕型,在城墙四周有护城壕,如郝家台等城址;另一是无城壕型,如王城岗城址。

其次,地面建筑的位置还必须紧邻自然水源。新石器时代仰韶时期,人们还未发明凿井技术。至龙山时期,尽管凿井技术已经发明,但由于这种技术尚没有普遍推广,且在高、台地上打井十分困难,故利用自然水源提供生活用水仍是人们的主要选择。

原始房屋内景

原始村落模型

这类建筑以城头山、走马岭等屈家岭文化城址为代表。此外赵陵山、寺墩等良渚文化遗址,周围有圆形或方形河道,也属水城类。这些建筑大多位于小河流岸边或洼地、湖泊附近,有的则紧邻泉水,都具备地上自然水源的条件。

良渚文化遗址 位于杭州城北18千米处余杭区良渚镇。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千米,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

此外,地面建筑的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可从事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块盆地。黄帝时期的地面建筑,实际上是一个较大的聚落。建筑物内居民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出征或自卫。故当时选择的建筑场所,也要考虑到周围是否具备优越的生态环境这个自然条件。

地面建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黄帝时期的地面建筑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一是防御敌人侵袭。在新石器时代后期,由于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的萌芽,又由于人口的增长导致需求的增加,故部落之间的掠夺性战争不断发生,获取财富甚至人口的意图成为战争的基本目的。为了保护本部落的生命和财产不受损害,各个部落都用夯土或石材构筑坚固的城堡用于防御。

二是用于防洪。在新石器时代后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上当时时常发生洪水泛滥灾害,从而造成极大的损失。面对洪水泛滥,人们除了进行治理之外,还采取建筑城墙的办法把居民区圈围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洪水泛滥的危害。

三是防御猛兽的侵袭。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相对稀少,凶猛的野兽在人们居住区周围游荡;再加上当时战胜猛兽的能力较为低下,从而造成了人们惧怕猛兽的心理。到了黄帝时期,人们有能力和技术去建造更加可靠的地面设施,用以有效地防止猛兽的侵袭。

需要指出的是,黄帝时期的地面建筑规模较小,主要用于居住和自卫;而其经济、文化中心方面的功能或根本没有,或处于萌芽状态。

原始部落复原模型

我国古建筑水平最高、技术最高、艺术价值最高的就是楼阁,它可以说是标志性的地面建筑物。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的“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这是有文献记载的。在《竹书纪年》上记载这么一段传说:“黄帝六十年,凤凰巢于阿阁。”历史记载也好,传说也好,我国地面建筑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楼阁 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早期楼与阁有所区别,楼指重屋,多狭而修曲,在建筑群中处于次要位置;阁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平面呈方形,两层,有平坐,在建筑群中居主要位置。后来楼与阁互通,无严格区分。多为木结构,构架形式有井傒式、重屋式、平坐式、通柱式等。

由于黄帝统一了华夏部落,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成为了华夏民族形成后被公认的全族始祖,被称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而他在人居建筑方面的功绩,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

阅读链接

陕西临潼姜寨村的史前时代聚落遗址,从居住文化角度来说,与半坡遗址居住形态相仿,但从总体布局来说,则更为完整和典型。整个居住区内四面分布着许多大、中、小型的房屋,布局上所有房屋的门都向居住区的中心开设,居住区的中央有一大块空地,还有两片可能是用作牲畜夜宿场的地方。

所有的房屋几乎都是主人的,每座房屋的室内都设有灶炕,大部分房屋形式是半穴居的,也有少量的地面房屋。房屋分为五大组,每组一座大房子,大房子的门也朝向广场的中心。他们的大、中、小项房屋有着不同的功能。

小型房屋是作为母系社会中一个家庭里成年女子过对偶生活的住房。中型房屋供一个家庭使用,族长是女性,带领着老人、未成年人和孩子住在一起。大型房子供整个氏族使用。 97mHXR3B0xXh+bfKtdmvrJgFszdNrB8BMft8fmIY0195NtGCbG+fy3LiHD1gsIQ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