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旭,世称“张长史”,被誉为我国古代十圣人之一。他的草书连绵回绕,起伏跌宕。所谓“张妙于肥”是说他的草书线条厚实饱满,极尽提按顿挫之妙。唐文宗时,诏以张旭草书、李白诗歌、裴旻剑舞被称为“三绝”。
■ 张旭草书
张旭又工诗,他的诗,后存6首,都是写自然景色的绝句,构思新颖,意境幽深,独具一格。他的七绝《山行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他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亦被后人尊称为“草圣”。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 张旭草书
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
作为唐代的草圣,张旭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写出了“唐代之音”的雄浑、放纵之态。
《古诗四帖》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共40行、188字。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
通篇气势磅礴,布局大开大合,落笔千钧,狂而不怪,书法气势奔放纵逸。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巅峰之篇。
■ 张旭草书
就笔法而言,裹锋圆笔,用篆法。多中锋圆笔,时有侧锋。点画在提按中完成,保持笔锋时段性地直立。笔锋需克服阻力,逆折而行,圆转中添加了滞涩,韧性与张力表现到极致。牵丝映带,行随势生,产生奇形离合、数意兼包的意趣。
如:“汉帝看核桃,齐侯问棘花”,笔画连绵不断,运笔遒劲,圆头逆入,功力浑厚。又如,“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字里行间内蕴无穷,古趣盎然,充满张力磁性。行笔出神入化,给人仪态万千之感,笔断意连,令人遐想无限。再如,“龙泥印玉简,大火炼真文”,笔法字体方中有圆,书写中提按、使转、虚实相间。
从墨迹来看,张旭手中的毛笔呈现飞动之势,使转无不如意。理解张旭的草书似乎可以在对公孙大娘舞剑的想象中来完成。
笔与手,手与心,了无挂碍,一片化境。凡是笔锋到处,无不呈现动感,无不显示力度,无不突出一种大自在、大自由的最佳创作状态。
纵观通篇结字隽永,章法严谨,行间布局疏密呼应、错落有致、刚柔相济、浑然一体。从5方面分析:简易与烦琐,欹侧与平正,疏密与虚实,展蹙与相让,呼应与映带。
无论从通篇还是从局部单字来看,都会被流动、曲折,藏锋使转直入,动人心魄的阳刚线条所打动。如果没有高超的艺术修养,没有成竹在胸的功底是书写不出来如此巧夺天工的完美巨作的。
张旭的草书看起来很癫狂,但章法却相当规范,他是在张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础上升华的一种狂草。细观察其书体绝无不规则的涂抹,很多细微的笔画、字间过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绝无矫揉造作之感。
张旭的草书在激越情感牵动下促使节奏加快,似金蛇狂舞,表现一泻千里之势。由于在线条的动荡和质感上加入了盛唐的艺术气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狂放的草书风格。
意与法的融合,以意为主,以意运法,使法就意,而不为法用,所谓“忘法而法居其中”,神采可观,气韵生动。行文简而动,表现动态美,且意多于法。线条婉转曲折,点画轻重疾徐,体势连绵不断,具有“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的魅力。
■ 张旭草书
■ 张旭草书古诗
张旭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凡有动于心,皆借变化多端以抒发之。草书之妙在于点画,而张旭在狂草中透露着点画的循规蹈矩,尤重提按、顿挫、牵丝等笔法,狂怪缭绕。
张旭借狂草来抒发个人情感,其实体现了盛唐时期艺术家们的思想情结和普遍的精神风貌,这是主观意愿和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使反映情感的书体得以最完美的发展。
张旭的书法具有惊涛骇浪般的狂放气势,节奏韵律的和谐顿挫,字间结构的随形结体,线条的轻重枯润等变化都达到了草书的最高水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出现影响了后来历代几乎所有的大书法家。
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
《古诗四帖》是张旭的巅峰之作,极其珍贵,它大部分线条不强调提按,而重视粗细均匀的线条中使转与速度的变化。中侧锋并用,笔锋常落在线条端部的一侧,但立即转为中锋;同时流畅中又往往生出圭角,如“年”“别”等字,有不可端倪之感。
狂草中的点画与其他书体中的点画不同:
一是狂草点画在连续运动中完成,而且较为快速,对控制用笔的敏捷、准确有很高要求。
二是其他书体字体中留驻、按顿等常用的方法在狂草中无法使用,只能更多地依靠手腕及其他关节的控制,因此在临习中一定要找到与点画形状相配合的运动方式。
一种点画,书家可以用不同的笔法临写出大体相似的形状,但对狂草来说,只有自然而流畅地书写出这一形状才是可取的,其他操作方法不是把学习者和欣赏者引向另一种风格,而是引人离开草书。
《古诗四帖》属狂草,特点是较过去更为狂放,整体气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急风骤雨,所以在草书发展史上是新突破。
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连绵环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像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像两个字。
■ 张旭草书
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古诗四帖》,张旭自己并未署书款,说它是张旭作品,是根据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鉴定的。他曾评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
《古诗四帖》通篇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华之笔。盛唐时期,以张旭为代表的一派草书风靡一时,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
唐代文学家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所记载:
张旭善草书,不冶它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从草书焉发之。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颠”的雅号。
其实,张旭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他写字。偶有所获,就要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半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珍藏。
那时候,张旭有个邻居,家境贫困,听说张旭性情慷慨,就写信给张旭,希望得到他的资助。
张旭非常同情邻人,便在信中说道:“您只要说这信是张旭写的,要价可上百金。”
邻人将信照着他的话上街售卖,果然不到半日就被争购一空。邻人高兴地回到家,并向张旭致以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