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派梆子使河北梆子空前繁荣

河北梆子女伶群体的形成,奠定了河北梆子剧种产生分支流派的坚实基础,并造成河北梆子空前的繁荣。

在这之前,河北梆子的艺术流派分为直隶老派和山陕派,这两派统称为“京梆子”。在女艺人崛起起后,又产生了一个直隶新派,也大大丰富了河北梆子艺术内涵。

■河北梆子表演

■河北梆子《秦香莲》

直隶老派成长于农村,进入大城市和人口稠密的水旱码头后,其优秀演员和他们所在的班社广为人知,有文字记载的,如达子红、小茶壶、皂儿、响九霄、黑灯、崇怀、张黑、刘七等,都是直隶老派的代表人物。

直隶老派的特点,总的讲是文武兼备,唱做并重,唱文戏的也会演武戏,只是不同演员各有侧重而已。其次,它在剧目方面很重视革新,河北梆子时装戏的兴起,就是由直隶老派率先搞起来的。

直隶老派细分起来,又有南北之别。以上海为中心的河北梆子,称为“南派”。以北京、天津为中心,流行于河北、山东以及东北三省的河北梆子,称作为“北派”。两派比较,南派略弱,北派较强。南派形成的时间较晚,是由北派派生出来的。

河北梆子兴盛之势波及上海之后,不少直隶老派演员在上海扎根。如一盏灯、四盏灯、张皂儿、潘月樵、赛活猴等。

还有不少著名河北梆子演员,从根上讲就是南方人,而且是在上海、镇江等地的科班学艺。如七盏灯、九盏灯、十一盏灯、十三盏灯、十七盏灯,千盏灯等,这些人久住南方,自然要使河北梆子更适合南方人的欣赏习惯,因而就形成乐直隶老派的南派。

■河北梆子人物表演

直隶老派北派的唱念,基本上是以直隶语言为基础,留有一些山陕韵味。北派的演唱,讲究平稳、舒展、刚劲、质朴,崇尚简练,不尚花哨。

而南派的唱念特点,虽然也以直隶语言为基础,但在唱腔上却较多地保留了原系山陕梆子的二音即假声花腔,并重婉转柔美之趣,这种假声花腔北派演员多不喜欢使用,因而趋于淘汰。

南派之所以保留这种花腔,与南方群众喜欢听是分不开的。然而在念白中,却较北派更直隶化,很少有山陕韵味。南北两派尽管有这些区别,两派的共同之处,还是多于不同之处,毕竟都是直隶老派。

河北梆子中的山陕派主要是由来自山西、陕西的艺人形成的。很早以前,许多山陕梆子艺人先后拥入了北京,改唱河北梆子。

这些艺人为了与直隶老派梆子演员合作演出,同时也是为了博得当地观众的欢迎,在登台献艺之前,必先经过短期的改弦更腔的改造,这种改造,当时叫作“治扭”。

山陕艺人唱的这种经过“治扭”的梆子,自然与地道的直隶老派梆子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念白方面仍不免带有浓重的山陕韵味。

尽管有些山陕派演员在念白中糅进了直隶语音,但总是不地道,当时人称这种直隶语音与山陕语音掺半的口白为“臭板子”。

有少数山陕演员仍坚持念蒲白,并以此为正宗,这是山陕派在念白方面的显著特征。所谓“蒲白”,是指以山西蒲州语音为基础的韵白。

在唱腔方面,与直隶老派比较起来,山陕派梆子板式结构与使用规范全都相同,唯有情趣、韵味有所差别。山陕派具有凄凉、悲壮、哀怨、酸楚的特点。

除此之外,在表演方面,山陕派非常崇尚特技。如翎子功、翅子功、发缕功、髯口功、椅子功、跻功等,都是山陕演员所擅长的,在这方面更胜直隶老派一筹。像著名的艺人的十三旦、十三红、十二红、元元红、五月仙、捞鱼鹳等山陕派代表人物,都擅长这些特技。

■河北梆子人物表演

■河北梆子人物表演

直隶新派梆子是清末时在直隶老派梆子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它以迅猛之势风靡剧坛,席卷了直隶老派与山陕派的演出阵地,迫使直隶老派演员纷纷效法。从此之后,山陕派梆子便逐渐衰落了。

此外,新派梆子的兴起使气势正盛的京剧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一举成为河北梆子的主流。从这以后,京剧和梆子抗衡的局面,开始转为新派梆子与京剧之间的竞争了。

直隶新派梆子以女演员为中心,以唱功卓越著称。唱腔上较老派繁难,具有高亢、华丽、曲折、跳跃的特点,极富于震撼力,听后使人感到痛快淋漓、回肠荡气,伴奏音乐也极为火爆、热烈。

直隶新派梆子的唱念,一扫老派梆子所保留的某些山陕韵味,彻底河北地方化了。新派演员一般说来是以文戏为主,不尚武功,更绝少有山陕派那样的特技表演,上演的剧目多是唱功戏。此外,新派还继承了直隶老派编演时装戏的传统,大演时装戏。

新派梆子在它的兴旺时期,沿袭了由老派开拓的传播地域,仍然是南到上海,北至内蒙古。

新派在艺术上善于革新,不为旧习所拘束,打破了以山陕为正宗的传统观念。这不仅彻底改造了老派直隶梆子中的山陕余音,完全由直隶语音取代,而且还创出了许多新的唱腔板式,如大慢板、反调二六、单导板、长搭调等,这些都是老派梆子所没有的。

河北梆子的角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四行。属于生行的小生、武生,基本都用老生唱腔,但不唱大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等则用青衣唱腔,也很少唱大慢板。

■河北梆子《大登殿》

河北梆子的净行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基本板式,有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四种,但不很完备。丑行也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唱腔,除无大慢板外,其他板式俱全。

河北梆子的胡子生行当,在生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表现在正派人物,念白讲究韵味,唱法是本宫,即真声与背宫,即假声相结合,以本宫嗓为主。除了这些共同点外,各种胡子生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文胡子生俗称“肉头生”,不注重做功,在表演上讲究身端、额准、目正、步方,稳中传神。这一行特别注重唱功,它的唱腔丰富多变,很具有代表性。

■河北梆子表演

胡子生行当善演的角色如《斩子》中的杨延景、《牧羊圈》中的朱春登、《骂阎》中的胡迪、《渭水河》中的周姬昌以及《江东计》《战北原》《五丈原》中的诸葛亮等。

脆胡子生因其表演上具有干净、利落、脆快的特点,因此而得名。脆胡子生讲究做、念、唱并重,尤其擅运用各种身段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诸如《杀宫》中朱由检的发缕功、《玉棋子》中苏天官的圆场功、《九更天》中马义的扑跌功,以及在许多戏中常用的甩髯、愣神、憋象、跪步、蹉步、摔墩儿等身段动作,都是脆胡子生表现居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河北梆子表演

武胡子生又叫“架子生”,它与脆胡子生的区别在于一个属于武人,一个属于文人。一个注重武功,一个注重做功,而武胡子生尤其重腿功。

例如,《观阵》中的秦琼,当王周陪同他观阵的时候,表演上运用了兴足齐眉即朝天镫、单腿行走即探海、斜跨回望即回头望月等繁难的身段,表现秦琼所处的险境和激愤的心情。

河北梆子的这种表演与京剧的以文老生应工的秦琼有极大的不同。此外,如《乌玉带》的郭德福、《临潼山》中的李渊、《反五关》中的黄飞虎、《逃国》中的伍员等,也都是武胡子生擅长的角色。

穷生是小生门中最难演的一个行当。其表演特点是抱肩、弓膝、缩胫、小步,以此来表现人物穷愁潦倒的境遇和拘谨寒酸的气质。唱腔高而且直,不太婉转,多数是凄怨哀号的唱腔。

穷生善于用极为夸张的手法表现不同人物的精神状态。如吕蒙正疑妻的那种酸态,张元秀得宝时的那种狂态,简仁同吃鱼拔刺的丑态,都是很夸张的表演,很具喜剧的色彩和特技的效果。

穷生行当有一批特有的剧目,其中常演的一直有“穷八出”的说法,即《激友回店》《狄青借衣》《打柴得宝》《渔家乐》《云罗山》《赶斋》《打柴训弟》和《忠义侠》。

■河北梆子表演

青衣和花旦是女性角色具有代表性的行当。青衣又称“正旦”,其表演讲究端庄稳重,有三不露的规范要求,即行不露足、举不露手、笑不露齿。

青衣极其注重唱功,不太要求做功。由于所扮演的角色多系性格善良贤惠、命运悲惨的女性,因此,青衣擅长演悲剧。

青衣行当擅长的角色如《拣柴》中的姜秋莲、《走雪山》中的曹瑞莲、《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桑园会》中的白氏等。

花旦从总体来说,注重唱和念京白,在表演上讲究轻、快、俏。如海棠花演《柴霞宫》中的文霞,当文霞从墓中被救回家叫门时,要把开门的老生穿的褶子迅速扒下来,披在自己的身上,以掩盖自己裸露的身体。这种敏捷、利落的表演,都具有梆子花旦的表演特色。

■河北梆子《铡美案 》剧照

花旦擅长的剧目很多,如《花田错》《喜荣归》《辛安驿》《扫地挂画》《拾玉镯》等。又如《红梅阁》中的李慧娘、《砸涧》中的姜秋莲、《翠屏山》中的潘巧云以及《双锁山》《杀四门》中的齐金定、《汴梁图》中的刘瑞莲等。这些须有翻跌扑打功夫的角色,也都是花旦行当的看家本领。

河北梆子的男女声唱腔,采用同宫同腔,因此,男演员唱来较为吃力。正调唱腔是徽调调式,反调唱腔为宫调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进,是旋律进行的突出特点。演唱上讲究腭嗽、喷口、砸夯等特殊技巧,唱来慷慨激越,淋漓痛快。

河北梆子的唱腔高亢激越,伴奏也铿锵有力。唱腔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是典型的板腔体音乐。

慢板又分大慢板、小慢板。其中,大慢板是河北梆子唱腔中曲调性最强,演唱速度慢的一板三眼板式,多用于青衣、老生行当。在不同行当中,又各有特点。

河北梆子的传统伴奏乐器,文场乐器有板胡、梆子、笛子、三弦,其中板胡是主奏乐器。武场乐器有板鼓、板、大锣、铙钹、手锣、小钹、碰钟、堂鼓、唢呐等。

文武场演奏人员有“紧七慢八”之说,即由七八人组成乐队,演出时7人紧张些,8人宽松些。而通常情况下,是文场戏只有三四人来演奏,武场四五人来演奏。

后来,河北梆子伴奏乐器又普遍地增加了二胡、扬琴、琵琶、大提琴、花盆鼓等。条件好的演出团体有的还增添了西洋弦乐器和管乐器等。

■河北梆子表演

河北梆子的常用曲牌约有150多首,其中,弦乐曲牌50多首,管乐曲牌100多首。除在个别剧目中用于歌唱外,大部分曲牌,尤其是弦乐曲牌,主要用来渲染剧中的舞台气氛,烘托人物的舞蹈动作。

河北梆子的唱词以“三三四”10字和“二二三”7字句居多,偶尔也有五六字以及更多的字句。唱词上下句的尾字,通常同辙不同声,多是上仄下平。在一大段唱词里,中间变换辙韵的情形偶然也有,但不多见。

那时,河北梆子空前繁荣起来。河北梆子流传的地域,也迅速扩展开来。而河北境内的广大农村及城市,自然是河北梆子最好的演出阵地。

此外,上海、杭州、宁波、南昌、开封、镇江、芜湖、徐州、武汉、青岛、济南等地也常有河北梆子戏班的演出。

特别是在东北三省,河北梆子的演出尤为普及。而在红遍东北三省之后,河北梆子甚至扩展到国外,因此影响越来越广泛。

阅读链接

王玉磬出生河北梆子世家,1954年,第一届天津戏曲会演,她与著名演员宝珠钻合演《秦香莲》中的“杀庙”,荣获演员一等奖,从此声名鹊起。王玉磬在几十年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尤其擅演《辕门斩子》《太白醉写》之类以唱功取胜的老生剧目。

王玉磬的戏路和声腔师承前辈女艺人小香水,但不局限在身形仿效上,而是以小香水艺术特色为基础,把何达子的阳刚奔放、苍劲挺拔,元元红的委婉俏丽、清新醇正,银达子的中音宽厚、落音瓷实等各派优长兼收并蓄。为此,王玉磬逐渐形成刚柔相济的独特演唱风格,成为河北梆子舞台上继小香水、云笑天之后最有影响的女性老生演员之一。 tesA8X/aMBjIRg+hQKJcREXvkjmNiOt/D9RFA9NES5DL6svQmELR5pQg/wfVsH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