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鼓舞士气的越国民歌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国俘虏,越王的丞相范蠡用美人计献西施于吴王夫差,后来吴王夫差沉溺于美色,并且放了越王勾践。

勾践回越国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耻,为了唤醒越国民众的斗志,便唱起了一种鼓舞斗志的民歌。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做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一举打败了吴国。

■越调《李天保娶亲》剧照

后来,丞相范蠡挂印辞官带着西施回到了家乡河南内乡县,他们回想在越国的生活,时常会唱起在越国的小曲,于是在越国鼓舞士气的小曲便在南阳、襄樊区域流传起来。

这些民歌因为是越国的曲调所以被人们称为“越调”,后来又增添了些人物情节和表演,形成了一种戏剧,人们依然称之为“越调”。

■越调剧照

再后来,越调四外流传,并且“音随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边”等地域流派。

上路越调以南阳为中心,又称豫西越调、南阳越调、大越调,是越调的母调。质朴、婉转、细腻、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犷、大气,有秦腔的元素,人们认为这是越调吸收了“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中的“西梆”,即秦腔的结果。

南阳越调仍保留花腔,有假嗓甩腔,主奏乐器为象鼻四弦,象鼻四弦音色明亮而华丽,有勾音、垫指、靠弦等多种指法。

下路越调以许昌、漯河、周口为中心,又称小越调。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常用短杆坠子作为主奏乐器。

■越调《智收姜维》

南边越调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与南阳越调比较相似。人们也称其为“湖北越调”,以区别于流行于河南境内的“河南越调”。

越调在清代末年发展到了它的兴盛时期,其在河南西南部地区出现了很多专业班社,南阳以及襄城县、郏县、许昌、新郑、密县、荥阳,越调班社达100多个。在广大农村还有木偶皮影越调班,不少越调演员就是唱皮影木偶出身。

清代乾隆年间有名角王庆和,清代末期有名艺人吴春城,艺名“真得酥”,还有陈小金,人称“戏子王”。剧目有老十八本和小十八本之说,以后剧目越来越多,又有正装戏、外装戏之分。

越调最早的时候的唱腔是曲牌格式体制的,后来由于受到梆子等戏种的影响,在演出的剧目上逐渐正规化,其具体形式是由“正庄戏”,即袍带戏到表现民间风情的外庄戏而发展变化。

其中“正庄戏”取材于历史类演义小说,它的体裁唱少白多,词句语意较深。剧中的人物以“外八角”,即男性角色为主。而“外庄戏”则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公案故事。并且剧中的人物角色多以“内八角”为主。

过去经常表演的剧目有《踢狮子》《秦琼卖马》《金蹬救主》《快活林》《文王吃子》《跑马跳坑》等老十八本,以及《一捧雪》《十王宫》《乌江岸》《两狼山》《乳石关》《关公小出身》等小十八本。除此之外还有像《打铁》《卖豆腐》《挫柱》《三哭殿》《摸楼》《官三怕》《民三怕》《送灯》等小戏。

后来,越调除了在河南本省发展外,有的班社还向外传播远到外省市去演出,如湖北郧阳柳林陂罗公庙舞楼上,就保存有“光绪三年二月内、阳二邑永和班月吊在此一乐也”的戏班题壁,题壁上的“月吊”就是指的越调。

■越调《收姜维》

■越调

1911年左右,越调有很大的发展,那时演出的剧本《火烧梅伯》《赵公明归天》《三仙妹》等戏还采用唢呐作为伴奏乐器。

南阳大越调班子还曾经到过开封老羊市戏院演出。此后,著名的越调班社计有邓县老越调班、长葛县长庆班、舞阳大越调班、许昌一道辙班、襄城石行班与七班、禹州马车厂班、新郑县四街戏班等。

后来,越调进一步发展壮大,开始尝试向城市发展。1915年新郑县越调演员和尚娃到郑州平阳里搭席棚暂做戏园,同年开封巨商李某从上海购置行头,于舞阳县请越调班演出。

1917年,南阳公议社越调班进入开封,先在北羊市演出,引起轰动,又在开封最好的戏院丰乐园演出,售票单价超过豫剧,人们对筱金钩、罗金章评价很高,《豫言报》评价筱金钩“人以梅兰芳目之,实非过誉之言”。

这段时间还有一位著名的越剧演员,名叫史道玉。艺名玉娃,工武生、须生。史道玉13岁进邓县曾塔冢李五章越调班学戏,习小生兼习武生,一年后班散,转拜陈小金为师,出师后搭班演出不久唱响。

史道玉青少年时代已熟练并精于演唱南阳大调曲子,并通晓宛梆、汉剧、罗卷戏音乐。他嗓音明亮、音质纯净、韵味甘醇、音域宽阔,并富有创新精神。

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史道玉不断把大调曲子、宛梆等音乐吸收融汇于越调旋律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对南阳越调音乐的发展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他武功好,表演细腻,善使气色,有“七窍出气”等特技。

史道玉随孙万富班远征开封,演出大获成功,他主演的《芦花荡》一出戏被挂了3块金牌,声震省城。《长坂坡》《赵云截江》《辕门射戟》也很出色。

后来,史道玉转演须生,尤以《孔明祭灯》最为叫绝,剧中魏延撞灭神灯,孔明绝望,有一段慢板唱腔,他巧妙地糅进微微痰音,沙哑哀沉,撞击人心,深刻地表现出诸葛亮心力交瘁即将辞世时的神态。

史道玉的拿手戏另有《三气周瑜》《抱灵牌》《蝴蝶杯》《篡御状》《哭殿》等。在《抱灵牌》高珍哭灵时的唱腔中,他对传统的哭腔、哭滚白加以改造,并使其交织在一起,使其唱泣与共,古朴而又富有新意,深为观众称道。

■越调《李天保娶亲》

1933年,史道玉带领邓县之曲越调班赴开封演出,使南阳越调二次进入省会,轰动一时,成为越调发展史上的盛事。

在1930年左右,张秀卿、李桂红、魏大妞、赵富兰等女演员开始登上舞台,而史道玉在敬一戏班时也积极培养女演员,为越调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李桂红是越调的第一位女演员,工旦角,艺名老桂红。她幼年家境极为贫寒,曾在漯河唱坠子,后搭舞阳吴城越调班。1913年至襄城县,搭越调戏班,活动于襄城、叶县、方城、南阳、唐河一带。李桂红主演青衣、闺门旦,扮相俊美,唱坠子练出了一副巧口、好嗓,唱腔圆润脆甜,吐字流利清晰。

■越调《斩杨景》

李桂红聪明机灵,应变能力很强,能将所闻故事,编成戏搬上舞台,并自设唱腔,能一唱数百句。坠子的一些唱腔被她糅进老越调中,别有韵味,如《斩杨景》中佘太君“出自东方”一段唱,似娓娓叙说家常,流畅自然,朴实耐听。

■越调《诸葛亮吊孝》

经李桂红改编流传的戏有《青龙山》《五凤山》《王金豆借粮》《打豆腐》《小八义》等,皆为唱工戏。她大胆尝试,引进坠胡,使越调音乐更加丰富,推进了越调唱腔艺术的发展。

阅读链接

越调的起源有多种,据说越调原本被称为“月调”,是我国古代戏曲的一般地方剧种共同拥有的“平、背、侧、目”的4种调门之一。

也有说越调起源于南阳,因南阳一带民歌小曲“四股弦”专门采用月调来演唱戏曲,之后便慢慢地演变成了专门的戏曲,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越调”。

根据现存的资料考察,清代乾隆年间,越调已经在南阳一带广泛流行开来。尤其在南阳一带的民歌小曲“四股弦”专门采用月调来进行演唱,之后慢慢演变为专门的戏曲,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越调”,究其根源,实际是由南阳梆子的一种变体演化而来。

秦腔 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关公 (约160—220年),即关羽,汉末三国时期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皮影 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是我国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也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孔明 即诸葛亮(181—234年),号卧龙,汉族,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他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闺门旦 我国传统戏剧旦行的分支,有别于正旦,即未出阁的闺女少女,或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形象。在越剧中,闺门旦主要扮演官宦人家的小姐,比如《梁祝》中的祝英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 y97wU3/QaQCsrTGzbmBpo6X7UcIfF0h1cj62QhS22N+X3HEcRoOC6vfuv7Hw58b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