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代丝绸业兴起发展

丝绸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发明之一,它与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四大发明一样,都产生过世界性的影响,但是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程度以及流传之久远,却又为四大发明所不及。

在我国文明史的第一页,既有蚕、丝,又有练、染,而在我国史前传说中,早就有了黄帝妻子发明养蚕的故事。

国家博物馆藏古丝绸

传说养蚕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有一次,嫘祖在野桑林里喝水,树上有野蚕茧落下掉入了水碗,她用树枝挑捞时挂出了蚕丝,而且连绵不断,越抽越长。嫘祖受到启发,就用它来纺线织衣,并开始驯育野蚕。

另外有传说,黄帝打败了蚩尤后,“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黄帝命人将丝织成了绢,以绢缝衣,穿着异常舒服。黄帝之妻嫘祖便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采桑饲蚕。采桑养蚕与制丝织绸,便成了我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基本劳作手段。

古人丝绸绣花服饰

嫘祖被后世祀为先蚕,黄帝为织丝的机神。历朝历代都有王后嫔妃祭先蚕的仪式。

在江苏苏州盛泽镇,有一座建于1827年的先蚕祠,是仅存的一座祭祀蚕桑文化的祠庙。这也说明,至少在清代晚期,我国都还有祭祀先蚕祠的遗风。

另外,在我国的很多养蚕区,也都能看到一些跟先蚕祠近似的蚕神庙,也供奉着“先蚕”嫘祖。比如在苏州的祥符寺巷有一座嫘祖庙,是苏州丝织业祭奠祖师轩辕黄帝的地方。

甲骨文 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镌刻的文字,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我国古代留下的大量遗物表明,古人对养蚕、植桑非常重视。从殷墟中的大量甲骨文中,发现了很多有关蚕、桑、丝、帛等方面的象形文字。

古典织金云龙纹缎面

此外,从甲骨文中还可以看到,当时已设有专门管理蚕事的官职,也就是女蚕,因此,养蚕在社会生活中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了。当时,官府请群众中精通养蚕技术的人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

其实,蚕茧的利用以及家蚕的养殖和丝绸的生产,早在距今大约1万年前至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

河姆渡文化 发现于我国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金吾庙村的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一处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虽然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

而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一个盅形雕器。在这件文物上刻有4条蚕纹,仿佛4条蚕还在向前蜿蜒爬行,头部和身躯上的横节纹也非常清晰,这应是一种野蚕。

另外,浙江吴兴的钱山漾遗址有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炭化的绢片,经测定距今约4700多年,这是发现的我国南方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

这块绢片呈黄褐色,为家蚕丝织成,采用平纹织法,经纬线均由20根单蚕丝并合成一股丝线,交织而成。经纬密度为经密每厘米52根,纬密每厘米45根。据此推断,当时可能已有原始的织机。

仰韶文化 自公元前5000年左右,持续了2000多年的时间,我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史书记载的炎帝、黄帝等著名部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可以从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去探索。仰韶文化分布广泛,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我国黄河流域华夏文化的主要代表。

而在河南省荥阳县青台村一处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丝织品,除平纹织物外,还有浅绛色罗,组织稀疏,这是北方最早的蚕丝。

在河姆渡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不仅有木质、陶质的纺轮,还有引纬线用的管状骨针,打纬用的木机刀和骨刀以及绕线棒,等等。其他形状各异的木棍,很可能也是原始织机的组件,如木机刀和卷布木轴等,这些可能就是原始的织机。

古代穿着丝衣的乐工

古代丝绸绣花袜

此外,还有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骨梭,梭是穿线织布的工具,有了梭就会比用手牵着纬线去穿经线容易且快捷得多。

这一阶段的骨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扁平式的,一头有孔或两头有孔;另一种是空筒式的,一头有尖,中部有孔。另外,在四川省成都百花潭的一件战国铜壶上,可以见到一幅有名的采桑图。在战国时期,四川即已享有“天府”之誉,而早在夏商时期,蜀地也有蚕丛、柏灌、鱼凫相继为王。

《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省称“太史公”。

据《史记》记载,黄帝育有两子,二子叫昌意,昌意后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高阳即颛顼,继承了黄帝之位。蜀人是高阳的子孙,继承了这份事业。古蜀国的第一代君主叫蚕丛,可见这个部族是以蚕为图腾的。

在古代文化遗址的大量铜器及玉器上,越来越多地发现有丝织物锈蚀的印痕,当时丝织品已有平纹绢、提花的回形纹绢、雷纹绢等。这说明商代我国的养蚕、丝织技术已具备相当高的水平,养蚕业已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看来,养蚕抽丝好像并不是一个唯一的发源地,似乎在我国的几个地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发明方式或传播路径,从而促进了养蚕抽丝业的发展。

刺绣 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我国至少有两三千年历史。是指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丝织业在发明后的几千年里,桑蚕丝织与粮食生产一样重要,是我国古代农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也是古代政治家重点关注的产业经济和财税来源。

我国古代农村的基本生活就是种粮和养蚕,城乡最普及的手工业也是与此有关的织丝和刺绣,它比制茶、制瓷都要普及得多。

自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的周代开始,已有周王后率领后妃们举行“亲蚕”和“亲缫”的礼仪,每年新年都要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桑的仪式。

古代织布场景泥塑

周朝时,我国已经设立了专门的蚕桑管理机构。随着战国、秦、汉时代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至一个高峰,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我国丝绸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的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这样,丝绸就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相当深远。

从殷商时期开始,桑树的种植面积和养蚕区域渐渐扩大,丝绸的生产也逐步发展、繁荣。因为有了丝绸,中华大地丝衣飘飘,霓裳艳影,日益流光溢彩,我国的广袤国土始被称为锦绣河山。

至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我国对外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至空前繁荣的地步。

阅读链接

在古代,丝绸就是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汉族劳动人民是首先生产使用丝绸的民族,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丝绸织品技术曾被我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编制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织品成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使丝绸文化不断地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我国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 9An10i9fw7QGjmWoZ0ObSeVzYPHJlhH1MIOBiS9oPx9DhO6LTfE0vQGHSM5hSm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