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代封禅造景开赏石之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日益深化,原来作为自然崇拜的某些对象,渐渐被赋予某些社会属性,使自然神演化为人格神,如山神、日神等。以后又进一步被王权者宣扬、利用,而成为真正的宗教形式。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幻想使江山永固,又想长生不老,永享人间富贵荣华,所以神灵、长生不老药,对他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 巨型泰山石

■ 秦始皇封禅泰山浮雕

他不辞跋涉之苦到全国各地巡狩名山大川,访道问仙,登峄山、琅琊山、成山头、芝罘蓬莱等,并封禅 泰山,宣示功德。

海上仙山,是一个最美好的理想境界,由于方士的渲染,给它涂上了一层虚幻、奇妙和神秘的色彩,为历代人们执着追求。海市蜃楼和蓬莱三仙山,则成为我国传统神话中仙岛、仙域景观的典型代表。

秦朝以来,方士盛行,他们迎合秦始皇 的迷信心理,极力鼓吹仙山之说,方士徐巿,即徐福,他终于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以长生不老药为诱饵,说服了秦始皇。

秦始皇派徐福入海寻找仙山神仙,但是如泥牛入海,徐福一去不返。而庙岛群岛的奇丽景色,却真有仙山之风貌。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海边奇景。

■ 泰山石玉女布浴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此作了生动描绘:“登州海中时有云气,为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睹,谓之‘海市’。”

海市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幻景。当天气晴朗之时,天上飘浮着白云,海风微微吹拂,风和日丽波浪不惊,朦朦胧胧的海面上,忽然出现群峰耸立,阁楼隐现,有蓊郁苍翠的大山,也有道路、小桥、小岛,亦有城市和车水马龙的街道……虚无缥缈,忽隐忽现,刹那间又自然消失,“真神仙所宅也”。

庙岛群岛不仅有海市奇观,其海蚀地貌造成的奇石景观也十分奇特迷人。奇峰怪石或雄浑粗犷,或古朴清幽,或玲珑剔透,有的突兀群聚,有的孑然孤立,有的像宝塔挺拔,有的像宝剑直插云霄,还有的像雄狮,有的像玉女,栩栩如生,八韵各具。

山岳崇拜是自然崇拜中最集中、最典型的崇拜之一,远古时期,山不仅是神的象征,也是神仙的居所,还是通天之径。

山岳崇拜伴随着天地崇拜而来,对大山的崇拜最初为在山上祭天,这时还属于自然崇拜范畴。后期则发展为人化自然,增加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远古先民对大山的崇拜,转变为自然神灵崇拜,也就是原始宗教信仰。封禅是泰山赏石文化中独有的现象,它起源于大山崇拜。

泰山自古被视为神山、圣山,成为天的象征和大山崇拜的典型代表,具有至高无上的形象。泰山封禅已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人文肯定。

然而唯泰山为五岳之宗,由于泰山雄伟高大,雄峙东方,被视为通天拔地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更以其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及人文景观的烘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汉武帝面对泰山,佩服得五体投地,赞道:“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经过神化的泰山成为古老昌盛的民族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大好河山的代表,是大山崇拜的典型化和具体化。封禅活动也成了一种旷世大典。

从以上不难看出,对泰山崇拜真可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在世界赏石、供石史中也是空前绝后的。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玉女,俗称泰山老母、泰山奶奶。按道家之说,男子得仙称真人,女子得仙称元君。

《岱览》记载,秦始皇封泰山时,丞相李斯 在岱顶发现了一尊女石像,遂称为“泰山姥姥”,并进行了祭奠。

■ 泰山石

■ 泰山无字碑

后世宋真宗东封时,因疏浚山顶泉池发现损伤了的石雕少女神像,遂令皇城使刘承硅更换为玉石像,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泉池则称为玉女池。

不难看出,碧霞元君是源于一个象形石,因怪石酷似女子,便以其形而赋予神女的内涵,并命名为“神州姥姥”,以后又进一步神化,赋予灵性,进行祭奠。

无字碑是我国最古老的巨型立石,立于岱顶之上。此石为一长方体,下宽上窄,四边稍有抹角,上承以方顶,中凸,高6米,宽约1.2米,顶盖石与柱石皆为花岗石,石柱下无榫,直接下侵于自然石穴内,无基座,无装饰,通体五色彩,无文字,粗犷浑厚。

明代张岱《岱志》中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无字碑的造型质朴厚重,是泰山精神的象征。同时,以巨大的山石为美,也体现出当时在山石的欣赏上,不是崇尚玲珑剔透,而是以大为美,以壮为美,以阳刚为美的审美观点。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块巨形立石,也是我国立石的鼻祖。

我国传统园林中的置石,就是源于秦汉的立石形式。就内容而言,由规正石转变为自然石,以观赏为主,突出自然之美。

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10年至前89年,曾先后8次去泰山,也曾在岱顶立石。

传说汉武帝登泰山时带回4块泰山石,置未央宫的四角以辟邪。泰山被认为有保佑国家的神功,因此泰山的石头就被认为有保佑家庭的神灵。

后来泰山石被人格化,姓石名敢当,又称石将军,后来还发展出了雕刻有人像的石敢当 。“石敢当”神并无具体形象,只是以石碑、石条刻上“泰山石敢当”5字,立于交通要冲,或于道转角处,或立于道旁或嵌于墙壁,以驱邪镇妖。

自秦代开始,由于皇帝不断巡视天下名山,多次登泰山,封禅,祭天告天,并立石刻石,以记其功德。文人学士也喜欢游山玩水,登高,因而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碣、摩崖石刻,成为中华赏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鼓文系唐初在陕西陈仑发现的秦代石刻,称为我国“石刻之祖”,习称石鼓实为石碣,已有2700多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多次巡视名山,留下众多刻石,除泰山外,还有峄山、琅琊、芝罘、东观等。秦立石、刻石,并由立石刻字演化为碑。这些石刻艺术品是文化珍品,是天然书法展览,极大地丰富了石文化的内容。

■ 泰山石敢当

秦朝时,随着经济日趋繁荣,造园业得到发展,久居城里因不能享受大自然的景致,便在苑中堆山叠石,再现自然景观。

上林苑为秦旧苑,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营建朝宫于苑中,阿房宫即其前殿。后又扩建,周围达100多千米,有离宫70所。苑中放养许多禽兽,以供皇帝射猎。

当时的富豪的“花园”等,也都是构石为山,高十余丈,有的甚至连绵数里形成山石奇观。

这些点缀的孤赏石和假山,不仅再现了大自然的景观,也使人们崇尚自然的要求得到满足。

阅读链接

秦汉是封建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时期,也是我国赏石文化由自然崇拜向自然神灵转变的时期,赏石除自然属性外又被赋予一定的社会属性。

同时,由于海市蜃楼的神秘莫测,引起了人们对仙山灵药的追求,致使海上仙山被定为一个理想的仙境,并在园林中可以追求,通过堆山叠石、模拟、浓缩,再现海上仙山的自然奇观,这样也为我国传统自然山水园林奠定了基础。

一池三山的园林构图形式在我国逐步形成,赏石文化也成为园林中一项专门的艺术,形成专门学科,奇石作为艺术品在园林中被广泛应用。 Vq4NDr1HPK2Z0w2PhAiCUUztNHdXrpu/VIX8HMoaTmg66Q3YeexAlMpLxc2mX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