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周朝时期,除了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技艺方面发展的同时,以自然奇石为对象的活动方面也有所进步。
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这方面的事件,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据《阚子》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现焉。”
阚子由此可以算作我国最早的石迷,也可称为奇石收藏家,相传他得燕石于梧台。梧台,即梧宫之台,在山东临淄齐国故都西北。
《太平御览》中对这件事作了较详细的记述,阚子得了一块燕石,视为珍宝,便用帛包了10层,放在一个里外有10层的华美箱子里。
■ 卞和抱璞雕像
但是,由于审美观点不同,人们对同一燕石给出了不同评价,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通过这亦庄亦谐的故事,说明先秦时期民间已有怪石的收藏活动。
春秋时期
,楚国也出现了一位极为著名的奇石收藏家,就是卞和。有一次,他在荆山脚下发现一块十分珍奇的“落凤石”,于是拿去献给楚王,雕琢成“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并经历了10个朝代、130多位帝王、1620余年,创造了奇石收藏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他在《韩非子·和氏》中记述了和氏璧的传奇历史:春秋时期,楚国釆玉人卞和在楚山采到一块璞玉赏石,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但二人均无识宝之慧眼和容人之胸怀,反而轻信小人之言,颠倒是非。卞和被诬为欺君,砍去了双脚。
■ 春秋战国玉器
但是,卞和不屈不挠,当楚文王即位时再度献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玉人理璞而得宝石,遂命名为和氏璧。
韩非子认为和氏璧之珍贵,是由其本质特征所决定的,贵在天然,“和氏之璧不饰于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
■ 春秋玉器
一块宝石历3位君王,废卞和二足方被人认识和接受,它的出世可称为世界之奇,同时和氏璧也触发了众多历史事件。如秦王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引出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得和氏璧,命玉工孙寿将丞相李斯手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鸟虫形篆字镌刻其上,始成国玺,并雕成“方四寸兽纽,上交五蟠螭”。
春秋之际,各国王侯为娱乐享受,竞相经营宫苑,争奇斗胜,吴王夫差筑“姑苏台”,《说苑》:“楚庄王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足见当时园林已粗具规模,并且院内有地形起伏变化和山石、奇物、鸟兽、层台等。
这时,还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仅在文学艺术,而且在赏石文化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诗经》记述了先人对美石的歌颂和以石为信物、以石为礼品相互赠送的情景。
秦国士子交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琼瑶也是美石,已作为士子间的礼品。《诗经·栖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以石托物明志。
■ 战国玉佩饰
在历史的长河中,道家与儒家对我国赏石文化具有深远影响。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都可归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即大自然,人们由畏天到敬天,进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出生在三峡岸边的战国诗人屈原,也是一位奇石爱好者,在他那光照日月的诗篇中,多处写到奇石。他的帽子上嵌着明月宝璐,衣服上佩着昆仑玉英;乘的龙车是用玉石做的轮子;带的干粮是用玉石磨的精粉;在汨罗殉国时,也是抱石而投江的。
此外,他还以巫峡山顶那块奇石“神女”为象征,塑造了一位盼望情郎的美女山鬼。战国齐国孟尝君“以币求之”,以美石分给“诸庙以为磬”。
阅读链接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得到和氏璧而使其成为传国之宝。《录异记》:“岁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
和氏璧是块宝石还是块玉石自古说法不一,据近代学者分析,有的认为是蜡长石,有的认为是月光石,尽管不能定论,这历史之谜有待于人们探讨研究,但是2400年前和氏璧的出现,对于宝石、玉石和赏石文化的认识和应用,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对后代的赏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