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老子在此留下的传说和建筑

函谷关在古代时是进入秦国的必经之地,当时,驻守函谷关的关令名叫尹喜。

尹喜,字公文,原是周康王朝中的一位贤大夫。他少时好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后来,尹喜辞去了大夫之职,请任了函谷关令

■ 灵宝函谷关老子园

■ 函谷关老子园牌坊

尹喜上任后,在关旁结草为楼,称之为“楼观”,每天在这里观察天象。

有一天夜里,尹喜在楼观上凝视,忽见东方紫云聚集,长达万里,形状犹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十分惊喜,自言自语说:“紫气东来,想必是有圣人将来到此地啊!”

说完,尹喜立刻召见守关兵卒孙景说:“传令下去,这几天内将有大圣人路经此关,你们要时刻留意,如果有容貌奇特、服饰不同寻常的人从东面而来要求度关,先不要放行,马上来禀报我。”

同时,尹喜又派人清扫道路,夹道焚香,准备迎接圣人。尹喜自己也天天沐浴,净身等待。

几天以后的一个下午,日已偏西,光华东射,关卒孙景不敢懈怠,仍在关上守望,忽见往来函谷关关塞的行人之中有一辆由青牛拉着的车,这辆牛车牛大而车小,车板薄而载人重。

■ 灵宝函谷关老子雕塑

牛车上坐着一位白发老翁,脸色红润,精神矍铄,双眉垂鬓,胡须拂膝,身穿一件白袍 ,道骨仙貌,一看就不是一般人。孙景马上飞奔下关向尹喜禀报。

尹喜听说后非常高兴,迎接在牛车数丈前,跪拜道:“关令尹喜叩见圣人!”

这位老翁回答说:“我只是个平凡的人,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尹喜说:“我早就得到上天的指示,要我迎接圣人,因此几天以来,我一直扫路焚香、沐浴净身,已经在此恭候多日,就是在等待着您啊!”

老翁笑道:“您怎么知道老夫是圣人呢?”

尹喜回答说:“我自幼就好观天文,略知变化。我在一个高台上观望的时候,看见有浩荡的紫气从东面而来,这是有圣人将从东面来到此地的预兆啊!那团紫气滚滚如龙,长达万里,因此这位圣人绝非是一般的圣贤。而紫气之首有白云缭绕,因此这位圣人必定是白发,是老翁之状。紫气之前有青牛之星相牵,圣人必定是乘青牛拉的车而来的。”

这位老翁对尹喜的回答很满意,就告诉尹喜说:“本人姓李,字伯阳,号老聃。”

尹喜听后十分惊喜,这位老翁正是道家 学派创始人老子。

老子在函谷关住下后,见尹喜心慈人善,气质纯清,于是融静修、服药、画符之效为一体,取其精华而为尹喜著书,名为《道德经》。

《道德经》写成后,老子对尹喜说:“我将要传授给你《道德经》,这本《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是《道经》,讲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秘;下篇是《德经》,讲的是为人处世的方法,包含着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如果你辛勤钻研的话,肯定会学有所成的!”

说完,老子就离开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尹喜眺望的高台称呼为“望气台”,又叫“瞻紫楼”。这也是成语“紫气东来”的来历。

■ 灵宝函谷关古道

■ 灵宝函谷关关楼

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兰》诗中写道: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在后来的函谷关内,还有当年亲耳聆听过老子教诲的函谷关关令尹喜的寓所,这座寓所位于望气台偏西,遗址面积有10000多平方米。内有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建筑瓦、砖,地表下有庭院遗址。

据说,到731年,唐代的陈王府参军田同秀进言唐玄宗皇帝说,天降的灵符 到了函谷尹喜故宅。唐玄宗马上派人前去挖掘,果然掘得了一个灵符。

唐玄宗非常高兴,认为这是老子对他的恩赐,就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函谷关所在的桃林县也被改为灵宝县。后来,尹喜曾经住过的这座寓所也就被人们称为“灵符遗址”。

在函谷关右侧,就是被称作道家之源的太初宫。所谓太初,在道教中指天地最初形成的元气或最初形成的状态。据说,太初宫是为了纪念老子当年在函谷关著作《道德经》而修建的。

这座太初宫一直保存到后来,整座建筑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殿顶飞梁纵横,椽檩参差,虽然层架复杂,但却成规矩,殿宇宽阔,中无撑柱。

太初宫主殿供奉的是老子 。老子的塑像皓首长髯,神采奕奕,正在聚精会神地著书。老子两侧分立着书童徐甲和函谷关关令尹喜。

太初宫里有两通石碑,一通立于1300年,另一通立于1643年至1661年期间。这两通石碑上都记载着老子骑着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

太初宫的西厢房北侧有一块灵石,传说老子曾在石上著过经。灵石上下平滑,由八条白石英条平行线切割为九层。

太初宫主殿左侧是鸡鸣台。这个台的称呼来源于一个叫“鸡鸣狗盗”的典故。

那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四个人被称作“战国四君子”,他们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 灵宝函谷关太初宫

■ 灵宝函谷关老子园石雕

在这“四君子”中,尤其以孟尝君的名气最大。据说投在他门下的食客有3000多人。由于孟尝君好客喜贤的名声传遍了列国,于是,秦昭王就请孟尝君到秦国来。

孟尝君带着他的食客们到秦国后,献给了秦昭王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狐白裘是用狐腋白毛的部分制成的皮衣,非常珍贵,因此秦昭王十分高兴,要求孟尝君必须留下,为自己当丞相

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了下来。不久,秦国的大臣们劝秦昭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效力呢?”

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了。

孟尝君知道自己有危险之后,他打听到秦王有个最宠爱的妃子叫燕姬,于是就派人去向她求助。

燕姬答应帮助孟尝君求情,但条件是用狐白裘作为报酬。可是狐白裘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唯一的一件已经献给了秦昭王,这让孟尝君非常为难。

这天夜里,那个门客装扮成狗,从狗洞里爬进王宫,找到库房大门,学狗叫欺骗看守,盗出了狐白裘,献给了燕姬。燕姬非常高兴,乘着夜宴之际,劝说秦王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得到过关文书后,立即带领门客起程。赶到函谷关时,正是夜半时分。按照秦国当时的法律,日落闭关,鸡鸣开关。

孟尝君怕秦王反悔派追兵赶来,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这时,一位擅长口技的门客 跑到函谷关附近的山丘上,学起了鸡叫,由于声音真切响亮,引得关内外雄鸡都叫了起来。

■ 灵宝函谷关石雕

■ 灵宝函谷关古道

关吏听到鸡叫,以为天亮了,糊里糊涂开了关门,验了文书,放孟尝君一行出了函谷关。后来,秦昭王果然后悔了,但等追兵到函谷关的时候,孟尝君他们早就走远了。

后来,鸡鸣台这里就成了后人流传孟尝君鸡鸣过关之地。这个故事也是成语“鸡鸣狗盗”的来历。

由于孟尝君名叫田文,因此鸡鸣台又叫“田文台”。很多人认为鸡鸣台预兆着命运能像孟尝君一样化险为夷,吉祥如意。

当然,在函谷关,除了和老子有关的种种建筑之外,还有函谷碑林、函谷关古道和一座兵器仓库等,这些也是函谷关的经典建筑。

其中,函谷碑林占地面积4000平方来,有石碑62通,其中有三通较珍贵的碑刻,一通为明代吏部尚书 许天官夫人的墓志;一通为杨仲嗣的墓志;一通为灵宝金矿石地震碑。此外还有从灵宝各地收集来的古碑等。

函谷关古道东起弘农河西岸的函谷东门,横穿关城向西至西桑田,全长7.5千米。谷深数十米,谷底有蜿蜒的函谷关古道。

函谷关东门位于函谷关古道东端,东城墙的中部,依弘农河而筑,南北长60米,东西宽50米,坐西向东,控制着入关的要道。东门楼为双门楼悬山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寓意着丹凤朝阳,所以又叫“丹凤楼”。

在函谷关东城门右侧城墙内,有一个直径0.9米的竖井窑穴式兵器仓库,是战国时守关官吏储藏兵器的箭库。兵器仓库内有铜质箭头,铁质箭杆,有箭约两立方米。

阅读链接

据说当年老子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和他的书童徐甲一同往西而去。

这一天,老子和书童走到亚武山下时,决定休息一会再出发,徐甲就把牛赶到一边吃草去了。

当时的亚武山有位一心想修仙养道的玄武,当他听说老子要西行讲学时,就每天在亚武山耐心等候,希望老子为他讲讲道学。

因此,当玄武在山上望见休息的老子时,心中十分高兴,他悄悄把青牛藏在了树丛里,然后邀请老子一起上亚武山修行去了。

玄武藏起来的青牛被亚武山下一个年轻人发现了。他见这头牛闲着,就让这牛耕起地来。但这青牛力大无比,行走如飞,不久就把函谷关附近黄河、渭河一带的地全耕完了。

当它正向亚武山回耕的时候,犁尖一下子被华山挂住了,青牛奋力一拉,犁绳被拉断了,牛卧下也再爬不起来了。

后来就化作了一座大岭,在函谷关附近万回村的玉溪涧西边,人称“牛头岭”。 hMovNMSGJb1Q13NPXH+H1vZyfels1cuyroyN5VpVpWiDorVhVmPD5Z9guFzq0pq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