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侗寨风雨桥
在那古老的时候,侗乡人居住的地方还没有平原大寨,侗乡人大多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有个小山寨里有个小后生,名字叫布卡,他娶了一个妻子,名叫培冠。
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每次两人干活回来,不是一个挑柴,一个担草,就是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妻子培冠长得十分美丽,夫妻两人过桥时,连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得跃出水面来偷看他们。
■ 侗乡风雨桥
有一天早晨,下大雨了,河水突然猛往上涨。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得这个了,同往寨前大河湾的小木桥走去。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一阵风卷着大雨刮来,刮得卡布睁不开眼,妻子“哎呀”一声跌进水里。
卡布睁开眼,却不见了妻子的踪影,他知道一定是刚才让风给刮进河里去了,于是就一头栽入水里,潜到了河底。可是卡布在河里来回寻找了好几次,却不见妻子的影子。
乡亲们知道了,也纷纷跑来帮卡布寻找培冠,找了半天,还是找不到他的妻子。这下人们便觉得不对劲,一定是有妖怪在这里作怪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侗乡 贵州黔东南是我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是侗族文化发祥地,也是侗族文化原生态保留地。侗族文化原生古朴。侗族大歌蜚声中外,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隐藏着的文明”。
■ 侗乡风雨桥
龙 我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至高的权力和帝王的东西:龙种、龙颜、龙廷、龙袍、龙宫等。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
村里人四处打听,后来知道了原来在河湾深处有一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的岩洞里去了。然后螃蟹精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俊俏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还打了它一巴掌,它马上露出凶相来威逼培冠。
培冠大哭大骂,哭骂声在水底一阵阵传到河上游的一条花龙耳朵里。
花龙马上来到这里,想要施法救人。这时突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里一条花龙,昂首东张西望。龙头向左望,浪往左打,左边山崩;龙头往右看,浪往右冲,右边岸裂。小木桥也早已被波涛卷走了,冲得无踪无影。
人们都感到心惊胆战!可是花龙来到布卡所在的沙滩边时,龙头连点几下之后浪涛就平静了。随后,花龙在水面打了一个圈,向河底冲去。
顿时,河底“咕噜咕噜”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一个地飞转不停。
接着,从水里冒出来了一股黑烟,升到半空变作一团乌云,那花龙也紧追冲上半空,翻腾着身子,把黑云压了下来,终于压得它现出原形。原来这团黑云正是那只黑螃蟹精所变,现形的螃蟹精足有鼓楼顶那么大。
黑螃蟹慌慌张张想要逃跑,刚爬上崖壁十米多高,花龙到水里翻个跟头,龙尾一摆,又把黑螃蟹横扫下水来。这样连着几次,把螃蟹弄得筋疲力尽,摇摇晃晃爬向竹林,想借竹林挡住花龙。
可是花龙一跃腾空,张口喷水,喷得竹林一片片倒塌下去,黑螃蟹又跌进河中。
花龙紧紧追进水底后,浪涛翻腾着便顺河而下,这时再也看不见黑螃蟹露面了。后来,在离河湾不远露出一块螃蟹形状的黑色大石头,就是花龙把螃蟹精镇住的地方。这块大石头,后人称为“螃蟹石”。
等到河水平静了之后,听到对面河滩上有个女人的叫喊声音……
■ 三江程阳八寨
芦笙 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多耶 是侗语音译,“耶”是从一种侗族民歌中带有耶的衬词而得名,“多”是侗语,是唱的意思,“多耶”为“踏歌而舞”之意,它是侗族的传统民歌形式之一,也是侗族大型集体舞。
布卡定睛一看,那女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妻子培冠,布卡叫了几声培冠的名字,就游过去救她。
当布卡上岸之后,培冠对布卡说:“多亏了花龙搭救啊!”大家才知道是花龙救了她,都感激花龙。这时花龙往上游飞去了,还不时回身向人们频频点头。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整个侗乡。侗乡人便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桥,改建成了空中长廊式的大木桥,不光在大木桥上建了亭子,还在大桥的四条中柱上刻上花龙的图案,以祝愿花龙长驻人间。
空中长廊式大木桥建成后,举行庆贺典礼时,奏芦笙,唱多耶歌,人山人海,非常热闹。这时,天空彩云飘来,形如长龙,霞光万丈;众人细看,正是花龙回来看望大家!因此后人称这种桥为“回龙桥”。
关于回龙桥,有的地方也叫“花桥”,后来人们为了统一名称,也因为桥上能避风躲雨,所以最后人们称它为“风雨桥”。
关于风雨桥的得名,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有一天,一对恋人正在河边谈情说爱,突然来了阵大雨,把他们淋了个落汤鸡,情形非常狼狈,姑娘不高兴,走了。
相传这个小伙子就是鲁班的传人,看到姑娘离开后,他心里恨老天不肯作美。但这位小伙子懊恼之余,想到如果建一座桥,就可以在桥上跟恋人说悄悄话,还可以方便路人休息。
想到做到。就这样,这位鲁班传人真的在约会的地方建起了一座既可以通行又可以躲避风雨的桥,这便有了风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