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长阳人开汉水智人之先河

“长阳人”,指发现于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南下钟家湾村一个称为“龙洞”的石灰岩洞穴中的长阳古人类化石,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长阳人”介于猿人和现代人之间,与“北京猿人”末期年代相当,属早期智人,是我国江南汉水流域最早发现的远古人类之一。

■ 古人生活场景

■ 古人洞穴生活场景

长阳地处鄂西南山区,海拔在1千米至1.5千米之间,这里山岭纵横,植被丰富,洞穴较多,这就为远古人类居住和生存提供了较优越的条件。在这些溶洞中,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且早在清代就已被发现。据清代同治年间的《长阳县志》记载:

掘得此物,骨脑如巨兽,身盘穴口二周,其刺骨如猪肋而锐,有四齿,粗如巨指,长三寸,板牙四枚,径半寸,长二寸……深山古洞中,多有此物,舔之粘舌者,龙蜕也。

《长阳县志》在“遗闻”部分也有出土化石的记载。由于当时科学落后,当地人们将这些古脊椎动物化石统称为“龙骨”。

长阳 位于我国湖北省西南山区、清江中下游,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巴人著名首领廪君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周武王姬发灭商时还借助了巴人的力量。秦统一后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长阳之地属黔中郡。汉高祖刘邦时置“佷山县”,县治州衙坪,为长阳建县之始。

■ 古人用火画面

长阳人化石存在的“龙洞”为石灰岩洞穴,位于钟家湾村西北1.2千米。洞口面向东南,高约3米,离地面高约10米,洞内堆积除下部有大小不同的石灰岩碎块和底部靠洞壁的地方有局部的碎石块和化石坚硬部分是角砾岩外,大部分堆积为深黄色松软的沙质泥土,在角砾岩和深黄色松软砂质泥土中均含有大量化石。

在原生地层中和松土中,还存有一颗人类的左下第二前臼齿,经测定,这是一颗距今10多万年的古人类牙齿化石,是长江以南古人类遗迹的首次发现。

“长阳人”化石包括1件不完整的、保留有第一前臼齿和第一臼齿的上颌骨,以及1颗单独的左下第二前臼齿。牙齿相当大,咬合面纹理复杂。齿冠较低,齿根很长,下第二前臼齿的齿根有两个分枝。

“长阳人”上颌骨和其他早期智人的一样,一方面保留了若干原始性质,如梨状孔的下部较宽,鼻腔底壁不如现代人那样凹,而与猿类接近,犬齿比较发达等;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与现代人相近的进步性质,如颌的倾斜度没有北京人的显著,鼻棘较窄而向前,上颌窦前壁向前扩展超过第一前臼齿,颚面凹凸不平等。

从总体看,长阳人所具有的进步性质比原始性质要多,明显地比北京直立人进步。长阳人不仅具有现代人的特征,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原始特征。距今年代不少于19万年,迟于马坝人、早于丁村人。

与长阳人共存的还有象、猪、竹鼠、古豺、大熊猫、鬣狗、东方剑齿象、巨貘、虎、獾、鹿、牛、中国犀等大批南方常见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动物都是喜暖,所以当时这里气候是湿润的。“长阳人”化石及动物群化石的发现,提供了洞穴和阶地的对比资料,解决了长江各阶地形成的时代问题,为我国南方的地层划分提供了依据。

“长阳人”是世界人类进化发展于古人阶段的典型代表,填补了人类“中更新世后期”和“亚洲长江流域”时空两个空白,也进一步否定了“中华文明西来说”。说明了江南的广阔地带也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

阅读链接

1956年7月,钟家湾村当地群众为集体找副业门路,在洞内挖“龙骨”出售。当时的县一中生物老师陈明智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带着学生到钟家湾采集化石标本,并从供销社收购的数万斤“龙骨”中挑选了一箱化石,送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后,经鉴定确为古人类化石,而且其中有一件人类的上颌骨,是在长江以南与其相同的动物群中从来没有发现过的。鉴于这批材料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于1957年2、3月间特派人前往长阳调查并进行了科学的发掘。经过7天的发掘,在原生地层中和过去已挖过的松土中,又发现了一颗人类的左下第二前臼齿。

后来,“长阳人”遗址又在1988年、1989年、1995年先后进行了3次发掘,获得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近万件。“长阳人”化石现珍藏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0PqE/Yvk9jKOB7QpLtEWUZNGzO1++g8SPgn3oqxF8pxbRjJoW0eewf1h32pwsI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