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早期基督教会的神学论争

在充斥着神学论战的早期基督教会分裂史与异端支派史里,我们应该会看到类型的对立:伊便尼派(Ebioniten)几乎可以被视为史上最早的一批基督徒。这群改宗基督教的犹太人相信,耶稣基督具有绝对的人性,是玛利亚和约瑟的儿子,后来还通过施洗约翰接受了圣灵的洗礼,从而展开传道的工作。因此,光就这一点而言,伊便尼派便与否定耶稣具有真实肉身的幻影派处于极端的对立,而且这种对立的状态还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约公元320年,这种对立还以另一种变异的方式——教会内部斗争更尖锐化,但争执的内容却比较温和的方式——在往后被斥为异端的阿利乌教派(Arius)内部暴露出来。阿利乌教派认为,父神耶和华是至高的存在,圣子耶稣和圣灵只不过是他的受造物,位阶在他之下,因此便否定了正统基督教会所主张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传统教义。我们如果更仔细地回顾阿利乌教派内部争论上帝与耶稣基督在本质上究竟是相同还是相似的历史,就可以看出,主张此二者本质相似的派别明显地强调人们可以感受到的、感官可以知觉的部分,而主张本质相同的另一派却比较看重纯粹思考性与抽象性的事物。同样地,我们还可以发现,声称耶稣只有一种本质的基督一性论者(Monophysiten)对于出席迦克墩宗教会议(Konzil von Chalcedon)的那些强调耶稣是神、人二性同时共存、无法划分的基督二性论者(Dyophysiten)的愤恨,似乎又是着重抽象的、不可思议的事物的一派与青睐感官所能知觉的、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另一派的对立。

阿利乌运动的内部冲突、基督一性论者与二性论者的争执,全都显示了一个令人深深震撼的事实:虽然这些宗派的首脑们把处理细微的教义问题视为本身最重要的任务,不过,那些立场鲜明、积极参与因教义的歧见所引发的斗争的广大信众却不会关注教义问题。因为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只有与神学争论无关的政治势力的问题和要求才是激发他们的力量,而不是细微的教义问题。如果心理类型的差异在这里真的透露着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领导人一喊出口号,信众粗暴的直觉便以谄媚奉承的方式为这些口号贴上标签,而不需要具体地分析争执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承认这个事实:关于上帝与耶稣基督究竟是本质相同还是本质相似的争论,其实是一件严肃的事。毕竟从历史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起神学争执的背后隐藏着两个敌对的派别对于信仰的表白:伊便尼派认为,耶稣基督根本就是人,具有绝对的人性与相对的(“显然的”)神性;幻影派则主张,耶稣基督是神,具有绝对的神性,人们所看到的肉身只不过是他的幻象。

如果我们对于这场教会的分裂进行深度的剖析,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显著的心理类型的对立:其中一方声称,主要的价值与意义存在于感官可以掌握的事物上,相关的主体即使不一定是具体且确实存在的个人,也往往是人们所投射出来的感知;另一方则主张,主要的价值存在于抽象的、与人们无关的事物上,相关的主体就是人们身上的某种功能,也就是说,客观的自然过程的发生具有与个人无关的规律性,它发生在人们的感知之外,但又是人们感知的基础。前者的观点以人们所体现的功能综合体(Funktionskomplex)为优先而忽视了功能;后者的观点则以功能为优先而忽视了人们,即执行功能所不可缺少的载体(Träger)。这两种观点都相互否定彼此的主要价值,而且个人越坚决地认同己方的观点,就越容易侵犯对方的观点,并以此攻击对方的主要价值,尽管他可能自以为自己是出于最大的善意。

类型对立的另一面,似乎出现在5世纪初期北非神学家奥古斯丁与不列颠神学家伯拉纠(Pelagius)的神学论战中。德尔图良曾深刻体验到基督徒在受洗后仍无法避免犯错,在许多方面与德尔图良相似的奥古斯丁则进一步把这种现象发展成悲观的、基督教所独有的原罪论,而且主张原罪的本质存在于人类从先祖亚当所承继而来的欲望(concupiscentia) 中。在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里,与原罪的事实对立的,就是上帝的救恩,以及拜上帝恩典之赐而得以建立的、负责掌管人类灵魂的救赎渠道的教会组织。这样的神学观点让人的价值变得非常低。人类已一无是处,只是可怜的、被丢弃在世间的受造物,如果没有通过那唯一能解救世人的教会而获得上帝的恩典,无论如何一定会落入魔鬼的掌控中。这种看法不只让人们或多或少失去本身的价值,还让人们丧失了自主性以及道德的自由,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教会思想的价值与意义却因此而获得提升,从而符合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 这个概念里所论述的神学纲要。

相对于如此压制人心的观点,人类对于自由和道德价值的情感却越来越强烈。这种情感已经无法再被一些如此鄙薄人类的判断或如此尖刻的逻辑长期地压抑着。伯拉纠和他的大弟子赛勒西(Caelestius)就是人类的价值情感(Wertgefuhl)的捍卫者,我们可以在他们的身上发现他们对于维护这种价值情感的坚持。他们的神学理论以人类的道德自由为根基,而且把这种自由视为既定的事实。伯拉纠的立场与基督二性论者的观点在心理学上具有特殊的关联性,因为基督二性论者聂斯脱里(Nestorius)——当时的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后来还为一些曾与他为敌的伯拉纠派信徒提供了避难所。聂斯脱里强调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区别,因此不宜混淆此二者,这一点与后世的拜占庭帝国传教士西里尔(Cyrill)所主张的理论完全不同:基督是神、人二性合一的神人(Gottmenschen)。聂斯脱里大主教反对把耶稣的母亲玛利亚神化,因此不愿意尊她为“上帝的生育者”,而只称她为“基督的生育者”。他甚至还进一步指出,把玛利亚当成上帝的母亲根本是异教徒的思想。聂斯脱里的这些观点后来引发了聂斯脱里派内部的争执,这场争端最终因为该派的分裂才平息下来。 TpTWPkhBHACYDQWiCD8p9R9WxrydLQpT6ixtmrwWBsFN/j6oULvITjUOtQ1Gr8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