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尚年幼的女性

女性的模样

“我妈给我买的T恤好土。”

〇12岁

说到底,我们在青春期之前的那些日子,都是按父母的意思来穿衣服的。如果你觉得“土”,就说明你终于要进入青春期咯。这真是令人心跳不已,对吧?

什么是父母

“为什么必须听爸妈的话呢?”

〇10岁

虽然父母养育我们长大,值得感激,但有时候,不如说是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属于会向我们加“咒 ”的麻烦人物。这种咒是由父母之心、父母之爱的强大“咒念”构成的,所以很难解除,甚至有些孩子都注意不到自己被加咒了。在这种情况下,解咒的行动会被推得更迟,也更棘手。而且,咒越是强大,这个孩子越会变成好孩子——那种公认的、活得很成功的好孩子。孩子越“好”,父母的咒就越强;咒越强,孩子就越“好”。你或许以为这是一个闭环,但其实并非如此。早晚有一天,孩子会察觉到这种咒,于是开始蓄力挣脱。但是咒的力量有多强,就意味着解咒的力量要比它更强。我们在拼尽全力挣扎的过程中,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所以,孩子在10岁左右的时候,还不得不听从父母的话。不过至少要明白,是“不得不”听。那说到底只是父母的咒。父母已经降下了咒,但是还没有人意识到。父母一心坚信这是爱,根本没发觉这其实就是咒。甚至……他们可能都没必要知道。至少在此时就是如此。

母亲与女儿

“我最喜欢妈妈了,我以后想变成妈妈那样的人。”

〇11岁

我听说这种情况有个说法,叫作“窗满雄的小象 综合征”(不知是真是假),小孩子到了某一个时期,是一定要跨越这种观念的。母亲也一样,不要听到孩子这么说,就好像过年过节加上过生日发奖金一样喜笑颜开地光顾着高兴。母亲有做母亲的责任和义务,不由自主就会紧张,试着先耸起肩,随后再让双肩落下,这样一来就能放松紧张的状态了。

母亲要教给女儿的事有很多很多。母亲希望孩子能走自己走过的好路,避开自己走过的歪路。会有这种父母之情是非常自然的。然而,与此同时,和普通的人际关系相比,母亲在以母亲的身份面对女儿时,她将是绝对的、强大的、令女儿无法否认的存在。

母亲爱女儿,对女儿有所期待,牵挂着女儿。这些对于女儿来说,是一种近乎被加咒、被支配、被纠缠的情感。在日本民间传说中经常能够看到这类元素:传说里,母亲会变身为女巫或者继母,憎恶女儿,幽禁女儿,驱逐女儿,杀死女儿,吃掉女儿,最终也被自己的女儿反杀。我们亲身孕育,用双乳(传统的说法虽是如此,但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的)去养大女儿,但我们的存在本身,对于女儿来说就是会带来伤害的,不是吗?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母亲。女儿也一样,各不相同。无论哪一个女儿,无论以什么样的形态,每个人,都在过着属于自己的人生。

作为母亲,要守护、接受自己的每一个女儿,让她们人人都能切实地掌握那个人生真谛——我属于我自己。为此,总有一天母亲们要学会一件事:投射给女儿们的,应不仅是疼爱、期待、关切。冷淡、放手、遗忘……这些也都将是必经之路。

父亲与女儿

“妻子正怀着孕,怀的应该是个女孩子。我在家里是独子,所以想请教一下养育女孩的基本常识。”

〇35岁

其实,每个孩子各有不同(标准答案)。笼统点讲,母亲作为女人,看女儿时会有又经历了一次过往人生的感觉。但是,只是有相同的经历而已,二者人格并不同,所以那种经验是不顶用的。很多时候,母亲还会过度共情孩子,或是因为孩子长得太像自己,反倒不理解孩子。所有这些,都会让母亲陷入焦躁状态。

抚养女儿,对于身为男性的父亲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经验。不过我想,“因为你是女孩嘛”或者“女孩子家家的”这种话严禁提及,这应该不需要我强调吧。

我希望,你能赠予她无限的可能。不论你的女儿是否会主动前进,我希望当“可能性”摆在她面前时,她不会胆怯,犹豫,放弃……希望她一丝一毫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作为父亲,应该以身作则,全身心地理解身为女性的女儿,保证女性在家庭之中的自由。例如,对妻子的态度,处理家务的方式,用什么方式看电视,谈及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件时是何种看法,等等,这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你的立场。

最关键的是青春期。你的女儿会被青春期带来的成长的痛苦和烦恼搅扰得心神不宁。而你们夫妻也逐渐变得不再年轻,对生活感到筋疲力尽。在这段时期里,你和你的女儿之间必然要产生猛烈的碰撞。

身处青春期的年轻女性,会从生理和情感两方面,对男人的存在和男性特征产生反抗之心。这已不是女儿和父亲的个人关系了,而是女性与男性、种源与种源之间爆发的代理人战争。不必把这件事放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去思考。届时,请在心中默念“代理人,代理人”,然后顺其自然,面对女儿的焦躁打个太极搪塞过去,这是个好办法。话虽如此,但如果选择直接溜走不在场,那从此以后你在你的女儿面前将再无容身之地,所以还请不要逃避。

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对于母亲来说同样棘手。所以,如果父亲直接做了“甩手掌柜”,选择逃避,那对于母亲来说未免太辛苦了。所以万万不要逃避!虽然可能会痛彻心扉,但请不要畏惧可能遭受的攻击。

要对付青春期的焦躁不安,尤其该注意哪些呢?我举个两三点吧。

首先是味道。

关于体味,在我看来是没必要遮掩的,但不清楚年轻的女性是否也这么想。我认为,男性应该保持一定的敏感度,明白自己的体味和年轻女性的不同。还有屎味和屁味。这些也不是能尽数遮掩的东西,但只要能有心注意到“这些都挺臭的”,也就够了。

认为以上这些东西“必须被遮掩起来”,这是女性的文化,也是女性被社会逼迫着接受的一种文化。而“不遮掩也无妨”的男性文化,则令男性在这些方面毫无挂碍,显得理所应当。正值青春期的女性遇到一些事总会被激起反抗之心,所以对这方面也会十分敏感。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倾听女儿的意见。可惜的是,青春期的女孩还不够成熟,所以她们的意见大抵很幼稚。但也不要觉得不值一听,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去否定。要听,无论如何,要听下去。而大多数人,尤其是父亲,他们总是声称自己在听,但其实根本没听。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可能还愿意听听。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大部分父母就做不到这一点了。或许父母会觉得,“我们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谁会对孩子言听计从啊”。我都懂,但希望你理解我的意思。

作为母亲,会有一种自己的舞台(过去数十年一直作为首席女演员在台上舞蹈的地方)暂时借给女儿用了一段时间的感觉吧。大部分孩子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一边苦恼着,一边开始在自己的舞台上起舞。但有时也会出现在台上摔跟头的孩子。于是,母亲就把自己的舞台借给孩子用,送她一个首席演员的身份,而孩子当了主角,翩翩起舞的这段时间里,母亲就一直充当女巫或者民族舞的群舞舞者等一类的角色。不好意思,这部分内容估计只有读了很多芭蕾漫画的女孩子才能懂吧。那如果想读懂,就请你也去读读芭蕾漫画吧。

你是我的骄傲

“常听到‘你是我的骄傲’这句话,这是从英语直译过来的吗?”

〇30岁

正是直译的。这种说法在日语的语言文化中并不会出现,然而最近却常听到这句话。这可真是出大事了——我们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我们文化之中的亲子关系,竟然就像这样,用一种类似汉堡包或者炸鸡块般的说法给表现出来了,这可太令人头疼了。这么做不会连内容都变质吗?——我本来是这么想的,但是又仔细一琢磨,这不也意味着这种表达是有必要的吗?因为这种意思用日语横竖都无法表达,在日本的文化里没有这种概念啊。再想想,这不就是我们非常非常想说出来的话吗?就和外来语一样,因为日本原本没有那种用鸡蛋、面粉、砂糖做出来的软绵绵的点心,所以就只能用“Castella”(长崎蛋糕)这个词形容;因为没有挂在肩上的斗篷状衣服,所以就用“capa”(雨衣、披肩)来形容。不,其实不用追溯到那种程度,computer(计算机)、gender(性别)、identity(身份)、sexuality(性)、sensibility(感情)、diversity(多样性)、sexual harassment(性骚扰)、domestic violence(家庭暴力)……哎呀,那些只能用片假名的外来语表达的,甚至故意要使用外来语表达的内容,真是要多少有多少。

关于你提到的“你是我的骄傲”(I’m proud of you.),其实用片假名的发音直接拼出来也完全可以,但是大家却特意把它译成了日语。同样是使用多个单词的“lord of the rings”(指环王)和“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就是直接维持原样,没有翻译(而且保留了英语的错误)。但大家没有想过直接用“I’m proud of you.”,这也让我感受到了日语的良心所在。此外,也能切实体会到日本的父母想要表达这种感情的心理。

像“我爱你”这种说法也属于英语文化。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在互相问候的时候会随口说上一句“我爱你”。但是这种表达并未被“进口”到日本。“我爱你”没有得到渗透,但“你是我的骄傲”却被渗透了进来。从这一点上,似乎也能感受到日本文化的根底之中汩汩奔涌的儒教道德观,该不会只有我一个人是这么想的吧?

独生子女

“大家总说独生子女好可怜。”

〇36岁

这个什么独生子女可怜论真的是滑稽至极。我就是独生女,我一直活得心满意足。或者说,因为打出生就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法想象那是什么样子,所以压根儿就没有过想要个兄弟姐妹的愿望。父母和我是二对一的关系,所以我自然总有种“被盯着”的感觉。但是,因为这种感觉而变得消沉,或是将其转变成动力,这全都要凭孩子自己来决定不是吗?

独生子女也有弱点,就是不习惯吵架。别家的独生子女也是这样的观点。就是说,独生子女大多生性温和,比较倾向于躲避争吵,回避冲突。不过一旦产生冲突,那我们大多会有“撕个鱼死网破”的心理准备。有兄弟姐妹的人则会比较习惯吵架,所以大多更固执些,没那么细腻。但是,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比较有韧性,拥有一份到哪儿都能吃得开的底气。到了需要照看父母的时候,独生子女需要独自扛下全部责任,不过一切行动全凭自己。如果拥有兄弟姐妹,大家就能分担看护工作,不过手足之间想法不同,还要介意彼此……说了这么多,但我自己生了一个孩子之后觉得实在有趣,结果没忍住生了三个。想再多生的朋友,尽情去生吧。不想生的朋友,不生也是完全OK的,就是这么回事。

争吵

“我们家是8岁和10岁的姐妹俩。

她们总是吵架,搞得人非常头疼。”

〇40岁

要吵就让她们吵呗。我觉得吵架这种事不分姐姐妹妹,不分女人男人,其实,也不分谁对谁错。如果情绪激烈到了要诉诸暴力的时候,再进行阻止。除此,静观其变就好。

不过,倘若是家中独子在外面和朋友起了冲突,哭着回来,那就要尽全力去做孩子的后盾。你说这样太惯着孩子了?在这么广袤的人世间,唯有父母才能够全方位地去支持孩子。要是连父母都不做孩子的后盾,那这个孩子的人生将何去何从?所以,父母要尽全力去支持自己的孩子。至于判断对错和自我反省,就先等事态平静之后再做吧。

漫画

“我爸妈禁止我读漫画。”

〇10岁

找个父母看不到的地方读就好。

我明白你父母的想法,因为漫画很危险。它含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就好像我们俗称的毒品一样,会让人上瘾。读着读着就停不下来了,以致废寝忘食。最让人头疼的是,逐渐地,你就不会读书了。

这个化学物质的详细内容如下:

在漫画中,图画、声音(虽然只是拟音)、文字结合在一起,信息量极为庞大。这是单纯的文字难以比拟的。而且,漫画有少女漫画、少年漫画、面向较年轻人群的青年漫画、面向较年长人群的青年漫画,目标人群非常具体,它能够准确地将目标人群想看、想读的欲望具象化。而且,漫画并不是漫画家独自完成的,而是其收集了整个社会的声音,和读者共同创作出来的。这就是漫画的本质。

在我儿时,那已经是五十年前了,当时的少女漫画和现在的大不相同。那时候出现在少女漫画中的少女们,都是瘦瘦的,有金色头发和一双大大的眼睛。无论想象力多丰富,也很难把漫画里的主角和自己重叠到一起。于是,已经拥有一定自我意识的少女就只能去读少年漫画,然后将自己放进其中少年的形象里。比如自己变成乘坐战斗机器的少年,比如化身机甲和邪恶力量战斗的少年……那就是当时的我们。而远远眺望那些少年的少女,也是当时的我们。就好似一人分饰两角一般。也就是说,我那个年代的女孩子们的榜样之中,不存在女性,所以我们也就拥有了自在变化的自由。

如今,少女漫画中存在很多能做女孩子们榜样的主人公。为女孩子们创作这样的角色,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这样会不会让我们和“榜样”之间的距离缩得太短了,搞得人提不起劲头呢?我也曾有些婆婆妈妈地如此操心着。

少年漫画中的少女们虽然是非现实的,却又十分生动。我又时常会觉得,把这样的角色当成榜样,好像也不太合适吧。

想要避免患上“漫画依赖症”,就别在年纪太小的时候过于沉迷漫画,这是实话。不过,如果在年纪还小的时候都不沉迷,将来在漫画文化方面就会损失不少,这也是实话。毕竟它是诞生自日本文化的,不接触实在太浪费了。沉迷、沉沦,除了它什么都做不了,走到无可救药的田地——可能必须得到这一步才行。SNS(社交网站)也是如此,动画、游戏,恐怕也都是如此。男人也是,酒精也是,文学也是……漫画自然也是,活着就是如此。 RFsTz7sdLDQERdQoFiNkMsKNH3LeVXwvBHDTjFetoAJn5szsozahz9SDBCORLdc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