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兼易学家司马迁讲过一句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史学家的他,写史记并不是单纯意义上记述历史,而是探求追求天与人的关系。这里的天是指自然规律,人是指的人事,际是际遇变化。也就是说史记作为史书,想传达的东西是天人相应的哲学,通过古今的变化对比,发现人事活动的规律。学者大家有“六经皆史”的观点,反之,也可以说“史书藏经”。而“经”者谓之径,即道,而言道既进入哲学范畴,又离不开天人相应、阴阳学说、易经八卦。
话回头来讲,司马迁用了一个“究”字。究本为探寻、研究之意,但古人学习研究的是什么?古人读书学习与现代人上学的目的不一样,现代人上学,学的叫知识技能,学完了是为了找份工作。而到了互联网时代,还有缺知识的人吗?网络一搜,有关知识全都有了。这个时代比的不是知识,比的是品,是心性,是心中的信仰,是胸中的道。经常有人专业技能学得挺好,结果心性健康很差,不会与人与环境相处,这种只学技能不注重心性培养的方式本身就是舍本逐末。古人的学习思考叫道与德,学习是为了弄明白人活在天地间是怎么回事,应该如何活,怎么为人。繁体字学是带有“爻”这个字,“爻”是卦的基本符号,两相交叉,代表阴阳感应。古人学习,学的就是阴阳所代表的变化。“究”字上六下九,六代表阴性,九代表阳性,又是易经中阴与阳相感的意象。我们中国人爱“讲究”。大家想想,如果不分场合,不分地域,我们依旧吃的不变,穿的也不变,说话方式不变,那还叫吃得讲究,穿得讲究,谈话有讲究吗?从骨子里我们还是讲究的,还是知道因人、因事、因时而变的,因为中华民族人人都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这种烙印深入骨髓,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的源头就恰好在易经。这又回归到易经讲的一句话,百姓对易是“日用而不知”!
由上可见,在先贤心中,学习研究的是阴阳演化规律以利于指导人、事、行为。用现代语言讲,一切学科的研究,最终都离不开哲学,生活更离不开哲学。哲学是辩证法,生活离开哲学是盲目的,而哲学离开生活也就变得空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