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基本思想孕育于20世纪70年代,发表于80年代。1988年夏曾以《我的哲学探索》为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本20年前的有关系统论哲学的书能够重印,这本身是不寻常的。当年我之所以对系统论做新的表述,是为了寻找中国文化重建的方法论基础。我曾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一方面是和刘青峰合作,提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假说;另一方面是致力于科学哲学的研究,力图勾画一种系统的哲学,以锤炼把握社会历史研究、理解现代性的分析工具。本书可以说是第二方面工作的代表作。20年过去了,我们仍在这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道路上上下求索,而不知老之将至矣!
令人欣慰的是,本书并没有被历史遗忘。虽然系统论哲学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不再时尚,但是有两个方面的新进展出乎我的意料。第一,它的某些观点被运用到艺术研究的最新领域。《人的哲学》曾提出可将真实分为主观真实和客观真实两种。主观真实只是系统论方法在认知上运用得到的一个逻辑上可能的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存在,当时是不知道的。20世纪90年代基于法国画家贾科梅蒂创作经验的具象表现绘画,主观真实第一次在绘画领域中被证明。在这艺术成为可有可无的新世纪,当发现主观真实成为画家新的使命之时,有关哲学研究自然构成进一步探索不可缺少的工具。第二,《整体的哲学》的某些方法开始被运用到医学上,结构稳定性对内稳态的新发展终于引起医生的重视,一种被称为整体自洽的医疗理论正在兴起。
也许本书所举的一些例子已经过时,或应被更恰当的例子取代,但再版时我只改了书名,在内容表述上仍保持原书的面貌,除了因为我相信本书的基本理念仍然正确外,还想提醒读者80年代我们这一代人想达到的目标并没有实现。旅美哲学家傅伟勋先生希望我用系统论实现价值理论的重建,我在《人的哲学》的结尾对此做了展望,但至今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表面上看,《系统的哲学》只是站在系统论和20世纪科学的(事实)前沿,做出新的最基本的哲学概括;而价值系统是对“应然”的论述;“实然”(事实如何)推不出“应然”(应该如何)使得建立在系统论哲学之上的价值理论是不可能的。20年来,我一直被“实然”和“应然”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阻挡,不可能回到80年代的探索中去。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建立跨越鸿沟桥梁的基石正在本书《人的哲学》之中。
当年竭力促成我把《人的哲学》、《发展的哲学》和《整体的哲学》汇成此书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马嵩山先生,他一次又一次到我家中,讲述哲学重建对青年一代的重要性。今天傅先生和马先生都已去世了,想起他们对我的期待,我常常汗颜。今借再版序言表达对他们的思念。
金观涛
2005年于香港中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