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给新一代的读者

从“觉醒主义”谈起

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甚至焦虑,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焦虑的原因是总统候选人对应着当今世界往何处去的两种思潮。一种是政治保守主义,其力图通过宗教对道德的规定来克服全球化导致的种种问题,并强调“美国优先”,这实际上是回到19世纪的民族主义。另一种是畸变了的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本是推动第二次全球化的意识形态,说其发生畸变是指它越来越倾向于“觉醒主义”。觉醒主义源于美国左翼对社会不公平和歧视的反对,并随着2020年“黑命贵”运动日益壮大。它在清算欧美殖民主义的历史,解决性别、种族等各个领域的社会不平等的同时,主张一百多种性取向,用“政治正确”压制思想和言论自由。

至今,人类尚未完全忘记19世纪民族主义带来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本应毫不犹豫地支持新自由主义,然而觉醒主义使很多人无所适从。为什么推动全球化的意识形态会发生畸变?正如一位美国评论家罗伯特·巴伦所说,觉醒主义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意识形态,而是扎根于后现代主义的土壤之中。 后现代主义对任何真理都秉持激进的批判和相对主义立场,在20世纪80年代极盛一时。后现代主义者自以为掌握了现代科学,往往不经任何解释、定义,就长篇累牍地使用各种科学概念,不顾这些概念互相矛盾,逐渐成为一种“自以为是的教条”。20世纪90年代,科学界对此忍无可忍,终于发动了反击后现代主义的“科学战争”。后现代主义从此偃旗息鼓,退出人们的视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价值追求不再支配着当代人的思想。

后现代主义本是20世纪人类思想大解放的结果,其转化为觉醒主义,再一次证明哲学作为普遍观念的最终根据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它表明:任何一种由历史形成的思想都不会不经反思而自行消失,要正视今日全球化面临的思想困境,必须去梳理自19世纪第一次全球化到今天普遍观念和社会的互动,研究其背后的哲学根据。

追溯20世纪的思想暗流

在2023年出版的《真实与虚拟:后真相时代的哲学》(以下简称《真实与虚拟》)一书的导论中,我曾系统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兴起的长程因素。从哲学层面讲,这是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导致哲学革命的结果,它为任何理论都是语言建构提供了基础。在社会层面,这则是基于20世纪对民族主义引起世界大战的反思,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种对立的思潮。它们在互动中各自展开,最后和科学技术革命一起成为推动第二次全球化的思想力量。后现代主义之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并愈演愈烈,是上述社会思想深层暗流在表层激起的浪花。它直接起源于革命意识形态的解构,是思想解放的渴望和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结合的产物。

我在《真实与虚拟》一书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的科学战争虽然指出了后现代主义的虚妄,但没有克服当今世界面临真实性丧失带来的史无前例的危机。走出后真相时代必须提倡真实性的哲学研究。而真实性哲学在方法上源于20世纪80年代《系统的哲学》。在某种意义上,《系统的哲学》是用现代科学反思盛极一时的唯物辩证法的结果。它作为人类必须继承的20世纪思想遗产,本身就存在克服后现代主义的抗体。

为此,我向今天的读者推荐《系统的哲学》。这虽然是一本20世纪80年代的旧作,但它试图将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方法论转化为哲学。这些方法论既包括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还涉及20世纪量子力学的革命,它们正在深刻地改变着21世纪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可以说,《系统的哲学》虽然写于20世纪,但同样是为21世纪的人而作的。

正因如此,在决定将这部近40年前的哲学著作再版时,我决定基本不做改动,并将《系统的哲学》过去各个版本的序言、正文和后记编为本书新版的第一部分。《系统的哲学》引用的例子虽有点陈旧,但我仍保留其20世纪80年代的原貌,以便读者考察其形成的历史过程。不过,我在写作《系统的哲学》的时候,能获得的学术资讯十分有限。因此,我校订了其中的文字和事实错误,并核对了引文的出处,同时在注释中适当加入一些新的文献和案例,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系统的哲学》的基本观点。

研究意识的历程

《系统的哲学》意在总结和反思辩证唯物主义,其存在着一个缺陷。这就是书中未涉及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唯物辩证法把意识视为被意识到的存在,认为它是大脑的属性。然而,大脑的物质属性真的能产生意识吗?自从唯物论哲学诞生以来,意识研究一直是其短板。20世纪80年代,我认为辩证理性可以重建时,最感困惑的是系统的哲学如何认识意识。于是在2005年《系统的哲学》再版时,我就开始了对意识的研究。

我认为,如果《系统的哲学》是对的,它一定能对“什么是意识”做出新的解释。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解释意识必须用意识。为了克服意识和进化论的矛盾,我提出了意识起源的递归研究方案。这就是《关于意识的哲学思考》一文。2009年2月,《关于意识的哲学思考》在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举办的“医学与哲学研讨会”上报告,论文发表在《科学文化评论》2009年第3期,并收为《系统的哲学》2019年版的附录。虽然如此,我对自己的研究结果一直不满意。

2023年,我完成《真实与虚拟》一书后,发现意识起源的递归研究方案之所以含混不清,是混淆了真实性的不同领域。只有真实性哲学才能为认识意识提供基础。换言之,如果不将系统的哲学拓展为真实性哲学,就无法理解意识及其起源。因此,我根据真实性哲学的基本原理重新思考意识问题,完成了《意识是什么?》一文,并将其作为本书的第二部分。读者只要将《意识是什么?》一文和2009年的《关于意识的哲学思考》做比较,就能发现:只有从系统的哲学走向真实性哲学,意识是什么,以及它和存在的关系,才能得到透彻地理解。

人工智能和哲学的现代转型

一旦把《意识是什么?》之论述作为继《人的哲学》、《发展的哲学》和《整体的哲学》之后第四篇,本书就超出了系统哲学的范围。它不仅仅是系统哲学的著作,还刻画了怎样从系统的哲学走向真实性哲学。为了分析两者的关系,我撰写了《哲学及其现代命运》一文。指出自20世纪发生哲学语言学转向后,不同于传统哲学的现代哲学就诞生了。符号系统的真实性从经验真实中独立出来,成为哲学必须研究的对象。在此意义上,只有逻辑经验论和真实性哲学才属于现代哲学。我将这篇文章作为本书的导论。

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得奖者是人工智能学习机制的发明者。人工智能和物理研究有什么深层联系?这是这个哲学已死、科学越来越细分专业的世界无法回答的问题。而真实性哲学的目标正是把科学、人文和艺术整合起来。真实性哲学的“方法篇”《真实与虚拟》已勾画出科学真实的整体结构,指出科学真实是横跨由受控实验(观察)构成的经验真实和数学真实之间的拱桥。

《真实与虚拟》一书通过分析科学真实拱桥结构发现:科学真实中主体是被悬置的,故主体可以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分离。这使得人工智能成为可能,但人工智能不可能有意识。在书中我指出科学知识由经验知识、符号知识和用符号表达的经验知识组成。获得这些知识的装置对应着人工智能的三种不同类型。《真实与虚拟》一书完稿时,ChatGPT刚问世不久。因ChatGPT可以处理语言,我曾猜想它可能是第三种人工智能。但在短短一年时间之后,随着ChatGPT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对ChatGPT的认识不断深化。或许,它至今还不是《真实与虚拟》所说的第三种人工智能。为了进一步分析人工智能的认识论基础,在刘蓬的资助下,2025年1月,我与几位年轻朋友做了为期一天半的研讨,对ChatGPT进行真实性哲学的分析。林峰主持了本次讨论,并将其中核心内容整理出来,作为本书的别册。

关于“书名”及致谢

把上述著作献给读者时,我最大的感触是,这些工作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刘青峰是我日常进行哲学思考的主要讨论者,余晨则经常为我带来前沿科技的最新资讯。我对全书的内容增补和修订,是在徐书鸣的协助下完成的。刘蘅重制了本书的部分插图。宋福杰为本书导论提供了涉及生命系统自我复制、老化的资料。李金茂、童兰利和吴立新在我进行意识研究的不同阶段,分别提供了相关参考文献。桑田提供了卢曼的系统论理论的相关资料。屈向军、谢犁、吴建民、曹芳麟、涂江丽对我与青峰的照顾与支持,同样是我们所不能忘记的。

最后,需要感谢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已故编辑马嵩山先生,他在1988年把我在《走向未来》丛书和《走向未来》杂志中出版的《人的哲学》、《发展的哲学》和《整体的哲学》编为合集,以《我的哲学探索》为书名出版。相隔十余年后,我和青峰的老朋友严搏非克服各种困难,推动这本书于2005年和2019年在不同出版社再版,并更名为《系统的哲学》,这本书才有更年轻的读者。现在,中信出版社“90后”编辑石含笑,在编完我的两本“真实性哲学”著述后,又推动此书新版的出版。在作者长期探讨写作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编辑相继付出极大的努力,把这些思考推向社会。而对于我本人来说,无论是就写书、编书过程而言,还是从上述增补的有关真实性哲学的内容来说,本书的主题已经不仅是系统的哲学;除了反映我从系统的哲学向真实性哲学的思想探索历程外,它还意味着,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吸引了素不相识的年轻读者自愿参与,并逐渐形成共同探讨的团队。这也正是为什么我将书名再一次改回《我的哲学探索》,除了怀念我自己青年时代的哲学探索和走向未来的精神外,更重要的是,我再一次感受到建立真实性哲学应该不只是我个人的学术目标,让我们共同探索吧!

金观涛
2024年10月于深圳 QAZo9xFM9piIpNVqB2t8HlNHSdK8yjToxMr7X5XTTYtOI5eLjAGJLRmpXpFM2NS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