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下半叶,许多国际科学和技术大会与日趋流行的国际展览和世界博览会共同举行,第一次这样的博览会在伦敦的水晶宫举办。在这些相互关联的大会上,特定领域的国际科学界往往试图就各自领域的术语和计量标准达成一致。
在1851年于水晶宫举办的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法国政府展示了一根米杆(米制水平标尺)、一公斤重量和一升容器,借此推动公制计量系统的国际化,而该系统已被法国通过立法认定为国家标准。
这次展览引发了法国之外的科学家和政府代表对于计量标准的讨论。1855年,伦敦第二届国际统计大会的一些与会者成立了统一十进制度量衡、重量和硬币协会(Association for Obtaining a Uniform Decimal System of Measures, Weights, and Coins),由国际银行家雅克·罗斯柴尔德男爵(Baron Jacques Rothschild)担任第一任主席,以促进公制系统的广泛采用。
随后的定期会议促使更多国家接受这一制度。到1867年,40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会晤,讨论建立一个国际计量组织,将该系统的采纳范围从法国扩大到国际社会;在1872年的一次会议上,与会者正式提出建立一个政府间组织,该组织在1875年通过一项公约正式成立,最初被称为国际公制委员会(后来成为国际计量局)。
美国和英国尽管对公制系统持保留意见,但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不过只有美国签署了同意成立委员会的公约——签署该公约并不意味着签署方需要接受公制。英国和美国都没有采用公制,这在后来的国际工业标准化过程中持续引发争议。
除了计量学家和统计学家,研究地震学、数学和制图学的科学家也在国际博览会上举行会议。民间、非政府性质的国际大地测量学会(International Geodetic Association)于1864年和1867年召开会议,会集了众多志在合作绘制世界地图的科学家;该组织还支持改进公制系统并使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采用,以确保其制图工作有一个统一、明晰和精确的度量标准。第一届国际地理大会于1871年在安特卫普召开,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一次。
制图学在引出科学问题的同时还引出了政治和外交问题。1884年,美国政府邀请25个国家派代表参加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子午线会议,商定一条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以及从本初子午线午夜开始的世界日。
会议主席、海军上将罗杰斯(C. R. P. Rodgers)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在外交和科学领域享有盛名的代表”(国际科学界成员以及代表各国政府的外交官)出席了此次会议。
法国的外交姿态主导了政府间会议的最初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国对美国和英国计划将格林尼治而不是巴黎作为本初子午线标界处的不满。法国代表勒费夫尔(A. Lefaivre)宣布他反对美国的一项提议,即允许几位不代表某一国家的杰出科学家参会(折中方案允许他们在应总统邀请并经代表批准的情形下发言),并断然拒绝了美国提出的另一项建议——会议向公众开放。他主张(如会议记录报告所总结的),会议是
官方和机密机构;是科学的,这是事实,但也是外交的;它被授权就公众现在无法介入的问题进行磋商;允许公众参与会议将破坏会议的机密性,并使会议遭受外部压力的影响,而这种压力可能会对会议的进行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他将坚决反对这项决议。
由此,法国主张各代表应优先于国际科学界和公众。会议开始时的这一交锋也突出了美国代表团的观点,即在这一问题上,科学技术专家的意见比国家赋予的地位更重要。在那次会议上,以格林尼治作为本初子午线标界处的提议经投票表决最终获得批准(有一张反对票来自多米尼加,法国和巴西弃权
),使制图和计时工作得到了简化和标准化。
国际科学界对科学准确性和合理性的共同信念,推动了对计量标准制定的需求。与此同时,工业化和不断扩大的通信和运输网络也产生了对不同类型标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