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障碍似乎涉及对来自感官的刺激的细节和细微差别赋予过度“关注”。但究竟什么才算是过度关注呢?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活的世界中,对感觉信号中的每一个细微差别都给予权重可能导致信息过载。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也可以揭示更多真实情况。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一种听觉错觉,被称为麦格克效应。这种效应最好被理解为一种腹语术的变体。在腹语术中,来自腹语表演者的听觉信号会被听成木偶发出的声音,因为木偶嘴唇的动作能与声音即时匹配上。重申一次,我们对恰当原因的隐藏的期望会误导我们——我们下意识地期望声音是在我们最清楚地看到嘴巴动的地方产生的。在这一效应中,大脑会推断听觉刺激源是木偶在动的嘴巴。这种强烈的期望通过致使大脑降低真实感官证据相对权重(将其视为噪声而非信号)来微妙地扭曲感知体验。这一效应与我们在第1章中已经看过的凹脸错觉等情况相同。
在麦格克效应中,受试者看到一段剪辑的视频,其中“叭叭”的声音响起,但实际上人的嘴唇的动作是在说“嘎嘎”。面对这种明显的矛盾,神经典型的受试者倾向于整合这两种信息源,并清楚地听到“哒哒”。这种“哒哒”的感知是一种错觉,是大脑基于感官证据以及它对语音与嘴唇动作之间关系的了解,对世界可能传递给它的信息做出的最佳猜测。现在有许多在线视频展示了麦格克效应。
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中,麦格克效应有所减弱,有时甚至完全不存在。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这些患者更倾向于从表面意义上理解接收到的声音(“叭叭”),而不是扭曲他们的体验以符合最能调适随之而来的视觉信息的猜测。 [41] 类似的易感性降低也出现在某些其他错觉(包括凹脸错觉)中。在这种情况下,孤独症谱系障碍导致直觉上获得更准确的感知,因为感知更少受错觉的影响。 [42]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将看到更为详细的内容,届时,关于什么对感官证据更为“真实”的问题将变得极为复杂。在一种情境中追求更准确的感知可能会导致在其他情境中犯下代价高昂的错误的倾向。没有一种平衡感官证据和先验知识的方式完美适用于所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