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想你非常熟悉的一首歌。现在问自己:如果这首歌的录音极其微弱,并且隐藏在一个大部分都是白噪声的三分钟声音文件中,我是否能察觉这首歌的一个片段?你可能不确定——你会认为这取决于它隐藏得有多好。早在2001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研究人员给一组本科生分配了这个任务,要求他们不论何时,只要自认为听到了这首歌就按下按钮。这首歌(宾·克罗斯比演唱的《白色圣诞节》)在他们进入实验室时正在播放,当时他们被要求确认这确实是一首熟悉的歌曲的曲调,然后他们被告知:
你刚刚听到的《白色圣诞节》歌曲可能隐藏在听觉阈限以下的白噪声中。如果你认为或者相信自己清楚地听到了这首歌,那么请按下你面前的按钮。当然,如果你认为自己听到了这首歌的多个片段,你可以多次按下按钮。
录音被播放后,学生们在觉得自己听到了隐藏的曲调时按下了按钮。每个试次后,他们还被要求报告自信水平。如果他们百分百确定自己在某个时刻听到了这首歌,他们会给自信水平打100分,以此类推,一直到0分,这意味着他们确信自己根本没有听到。其实,这个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录音中根本没有任何所谓隐藏歌曲的痕迹——录音中全是白噪声,没有一点儿《白色圣诞节》的曲调。但在这项研究中,约有1/3的学生至少按了一次按钮——一个值得注意的结果。几年后,这个实验成功地被一组更大规模的学生复制。 [20] 时至今日,类似的实验已有很多,它们都使用了《白色圣诞节》这首老歌。通过操纵人们的期望(让受试者期望听到歌曲的微弱片段),研究者可靠地诱发了受试者对宾·克罗斯比的轻声吟唱的“幻听”。
被用于解释“白色圣诞节”效应的理论不止一种。例如,在2001年的研究论文中,研究者注意到那些最明显表现出这种效应的人在“幻想倾向”心理测试中的得分通常也要更高。2011年的另一项研究发现,这种效应(就像手机振动幻觉一样)会因压力和咖啡因的摄入而显著增强。还有一些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虚报歌曲的次数和对此的信心水平都更高,我们稍后再讨论这一领域的研究。
[21]
似乎不容置疑的是,实验诱发的对听到歌曲的期望在构建幻觉体验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就像我自己对听到鸟鸣闹铃的预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