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学生军团”(简称“青年军团”),1937年12月底成立于江苏徐州,地址暂设在江苏省第十中学内(今徐州一中)。“青年军团”成立不满一周即开始招募,不几日便报名近五千人,其中多为各地流亡到徐州的青年学生。集合编队之后,这个号称五千人的抗日学生大军,即乘上陇海线火车,开赴河南郑州,转信阳,而后改为步行。在一路抗战歌声中长途跋涉240华里,到达淮河之滨的河南省潢川县。潢川分为南北二城,隔淮对峙,有桥相连,景色十分壮丽。该军团于1938年2月7日在潢川正式上课。
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军用证明书。
“青年军团”成立之际,徐州形势紧急,日机常来空袭,市面商业萧条,人心惶惶,城内居民开始向四乡疏散。大街小巷都是流亡学生,他们中有的离乡背井来自东北关外,有的来自平津或来自沪宁。由于韩复榘弃土逃跑,山东学生来徐州的更多。时值初冬,天气渐寒,流亡青年学生大都缺衣少食,尤为愤恨者,报国有志,请缨无门。“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学生军团”适时成立,当然会受到广大青年学生们的极大欢迎。
当时,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并兼任第五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宗仁属桂系将领,与蒋介石素有矛盾。这时共产党举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同一切抗日军队和各阶层人士团结抗日。在抗战开始,李宗仁驻节徐州时,共产党就派张劲夫等一批同志来徐州以“民主爱国会”会员名义,协助李建立了“第五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李宗仁自任主任委员,刘汉川为秘书长,发动民众起来进行抗日活动。李宗仁为了便于发动民众,扩大影响,他接受了共产党人的建议,在徐州成立了“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学生军团”。该团成立的目的,即在于:(一)为本战区提供军事干部;(二)为本战区地方行政机关培养公务人员;(三)为部队提供政工人员;(四)为本战区乡村建设提供基层干部。“青年军团”在那个时候的成立确实是为长期抗战做了件好事,在保护青年学生抗日的积极性,为长期抗战培养大量人才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该团招生的条件是:(一)不限年龄性别;(二)不问学历与信仰;(三)不管职业与资历。总之,只有一个重要条件:“坚决抗日到底。”这个招生简章极富有号召力,具有动员民众起来参加全民抗战的作用。
军团开始招生后,报名者十分踊跃,其中有全校师生一齐报名者;有抗日群众组织集体报名者;有祖孙三代人一起报名者。这个报名行动体现了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决心,报名场面,非常动人。
当然“青年军团”创办,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首先是蒋介石的中央政府不愿给经费;其次,后来军统、中统又打入特工人员。但是为了抗日工作的大前提,李宗仁只得从广西省把办民团的钱拿来,才支持了这一新生事物免于夭折。其爱国热诚和办事的魄力都是足以令人钦佩的。
“青年军团”团长是由李宗仁亲自兼任的,副团长是张任民,教育长是潘宜之,军训处长郑昌繁、刘士衡,政训处长是黄季陆,宣传科长是王琛林。我是由王琛林介绍参加工作的。这时候与我同时参加宣传科工作的,有臧克家、王景鲁、杜宁、王林度。王琛林政治思想进步,作风平易近人(建国后他是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进步教官及学员都很喜欢与他接近。几乎每天常来宣传科聊天的,教官中有郝惊涛、匡亚明、佟子实、张百川(即张勃川);指导员中有王力行、乔冠华、左岫泉(女);学员中有张景华、喻铭璜等,女生队中有沈序、赵敏、徐勉宜、汪云、李德宽等,当时的宣传科一时竟成为进步师生的活动中心。他们来到宣传科内,不是都为了聊天,多是谈形势,互为交换意见,接受任务。他们有的是共产党地下党员、“民先”队员,大家也都是心照不宣,思想可以完全解放。他们在宣传科里谈话是非常愉快的。在军团将要结业即将要分配工作的时候,他们来得更勤。
“青年军团”里还有两位很受人爱戴的刘高参:一位是刘汉川,一位是刘仲华。刘汉川是徐州萧县人(从前萧县属江苏徐州),民主人士,早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因避难逃到了广西,结识了李宗仁,多年在广西帮李治理地方,颇见成效,真是患难之交。刘仲华是陪着李宗仁从海外归来的刘仲容之兄。他们两弟兄是多年留在李宗仁身边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刘仲华帮助成立了“青年军团”,这是协助李宗仁在抗战时又做了一件好事。不管是在招收新生中进行口试,或是同去潢川长期协助张任民主持“青年军团”的各项具体工作,他们二位都是有很大功劳的。
“青年军团”初到潢川,抗日民主的气氛极为浓厚,人人思想活跃,精神振奋,大大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念,也给潢川故城增添了不少蓬勃朝气。
“青年军团”开始训练时共分五个大队,女生另分两个中队。军团的第一、三、五大队为军事队;第二大队与女生队合编成为第二大队,这是政治队。还有一个艺术队,编好后由大队长万籁天领上了鸡公山。
学习的军事科目有步兵操典、游击战术;政治科目有大众政治经济学、乡村建设、群众组织动员;艺术队学习的科目都是与抗战有关的戏剧、美术、歌咏和文艺理论等。学习的方式是听报告、上大课和自由讨论,每课都有专人辅导。
每个大队设有政治指导员,配合队长做好学员们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生活管理工作。
每天早晨6点20分起床,接着是内务、跑步、晨会,而后是上课。每在上课前后,抗战歌声此起彼伏,振奋人心。9点20分早餐。下午除上正课之外,每周还安排二三个野外军事演习。下午5点30分晚餐。每日仅两餐。晚上7时至9时自修。9时30分就寝。学习生活紧张而又有规律。每遇节日则隆重庆祝。“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来,不仅举行了军民联欢庆祝大会,而且还在当晚举办了火炬大游行。其他经常举办的小活动有演说比赛、作文比赛、各种球类赛,把学习生活点缀得生动活泼。无怪有人把当时潢川比作“黄埔第二”。
这样一来,蒋介石不放心了,他怀疑李宗仁是在利用抗战之名培置私人势力。于是,便打着关心“青年军团”的幌子,给军团派来了一位姓潘的教育长,姓潘的又带来了大大小小的军统特务。他们来到潢川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街上的大标语,把不合他们口味的一律涂掉。记得他还命令我们宣传科涂掉了“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就是汉奸”的一条大标语。反动势力如此盛气凌人,从此,进步力量就不得不转入地下了。面对潢川的蓬勃向上的局面,蒋介石仍是忧心忡忡。终归还是想出了个更恶毒的主意,妄想把“青年军团”完全吃掉,纳入中央军校系统。办法是不准“青年军团”继续招生,并命令要把“青年军团”改为“中央军校战时干部训练第二团”。李宗仁见此不妙,便胸有成竹地提前结业,不再续办了。他抓紧时间,将在潢川结业的学生,分三批提前分配工作。第一批于1938年3月底分赴潢川县所辖第八行政督察区,从事组训、宣传工作。第二批在4月15日,第三批在4月底全部分配完毕。当时的待遇,每人每月生活费六元。尽管如此钱少却没有一个人叫苦。所有受过训的青年学生,只有一个念头,打回老家去,打到敌人后方去,打到前线去。
最后一批结业学生又分为江苏队、山东队、安徽队、河南队四个大队。这期间我曾为这四个大队各设计一面带有“青年军团”结业纪念章图案的大队旗,还为结业同学设计了一枚带有一顶钢盔一杆枪的纪念章。这些设计给学员们带来了很大鼓舞。同学们都把这枚纪念章视为进步、抗战胜利和团结的标志。
参加这四个大队的学员都是根据自愿分配的。多数学员都欢天喜地的,乘此机会打回老家去了。以后听说安徽队学员途中遇到了敌人,被打散之后,大都投向了新四军。山东队的同学们打过了黄河,插入到敌后,在鲁南山区打起了游击。江苏队有一部分人参加李明扬领导的游击队,另一部分人被骗到了韩德勤的手里,韩竟然擅自把他们解散了。这是可耻的汉奸行为。这些信息我都是在老河口“青年军团”同学会里,从肖子刚同学那里听到的。
直属队学员大都留在战区司令长官部或政治部工作。有部分学员专门从事文艺宣传工作。直属队队长是钱庚梅,指导员是金康宁。到老河口后先改为艺术宣传队,又改为政治大队。艺宣队队长是黄石韬,政治大队大队长先后有叶荫森、车书五,大队副郑培心、蒙惠坤,中队长是蔡芳、段世昭,指导员张维(即刘洛阳)。原宣传科的人大都编到了战区政治部,我和臧克家、杜宇、白克、碧野、周熙都到了编辑室工作。
直属队到了樊城,在隆中经过短期的学习,国民党要办理全队集体入党,有些同志便不辞而别了。这期间自动离队的有丁维敏、李丽华、欧阳儒秋三位女同学和岳来宾一位男同学,他们都是去重庆电影界工作了。还有些去了陕北鲁艺再求深造。
“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学生军团”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立,存在时间不过只有几个月,但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注:王寄舟,时为“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学生军团”宣传科科员。本文选自1985年8月出版的《徐州文史资料》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