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组织抗日宣传队的情况

郑培心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以后,徐州和全国一样,人民的抗日情绪非常高涨。当时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变成了文化抗日场所,馆长赵光涛组织了一个抗日宣传队,本着“唤起民众,共赴国难”的精神,深入附近农村,进行抗日宣传。现将当时情况回忆如下:

宣传队的组织和阵容

一、宣传队由徐毓生担任队长,下设四个活动组,成员有王寄舟、胡叙之、李雪鸿、范景良、刘芳松等。画的内容:用连环画的形式共画了153幅,有80%以上是日军侵华暴行录,漫画标题为《六十年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侵略》,还有防空、防毒方面的图画。宣传组工作最为繁忙,李可染设计并作画,胡叙之、李雪鸿、范景良、王寄舟设色。李可染说,他一人画,我们用颜色都跟不上,可知连环画的紧张程度了。刘芳松是专为每幅画面上编写文字说明,成为一套完套的连环画。

二、话剧组:领导人王寄舟、范景文,组织成员有张韬、陆尔迈、范景良、杨文英、李嘉华、尹茂宗、李鸿振、姚长义、姚长仁、张同珍等二十余人,剧目有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活报剧《“九一八”以来》、李鸿振的《快板剧》等。

三、音乐组:领导人郑培心,设有合唱队,凡宣传队的队员都是参加合唱队的队员。独唱有陆尔迈、杨文英和姚长义等。女队员除担任大合唱外,还负责家庭访问工作。

四、讲解组:负责人李鸿振,凡来的女队员也是讲解员。每到一个村镇,抗日连环画的讲解工作都由她们去办,李鸿振是一位说唱工作者,他在话剧演出的中间,插空用快板形式演唱日军侵华暴行节目,有声有色,收到很好的效果。

到农村去宣传抗日

我们出发的时间是在1937年10月间,当时徐州未设市叫铜山县,城内是第一区,其他各区都在农村,我们出发的第一站是城北第三区辖地黄集和郑集,那里的区长是白夫乔。接着到柳新庄(属五区),当时第五区蒋正言区长知道了,他对我们的抗日宣传活动大力支持,热情帮助,派专人随同我们从郑集、黄集出发到柳新去,只要是第五区所属地方,他都负责我们的安全,并给予活动的便利,我们的宣传用品,如道具、服装、连环画、锣鼓等用具,都有人给我们运输。我们每到一地,选择适当的广场,先用锣鼓敲起来,儿童来得最早,等群众来得多了,先将全套的宣传漫画挂起来,让群众一幅幅地观看,讲解员认真地一幅幅地解说。群众看了宣传画,对日军的暴行更加憎恨,然后由我们合唱队唱《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大刀进行曲》等,这时全村老少群众们纷纷向我们这里集中,我们开始进行街头剧的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演完一个小戏的中间,李鸿振用流利的口才说一段快板书《日本侵略我们的罪行》,接着是女声独唱《松花江上》,郑培心用二胡伴奏,唱到“到处流浪”时,不少的群众流下泪;我们再继续演《“九一八”以来》活报剧,王寄舟饰凶恶的日本人,拉走了三位姑娘,这表明失去了东北三省,有血气的男女青年激动地要跟我们一同参加抗日,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我们每到一地,凡有小学校的村庄,郑培心负责教唱抗日歌曲。当时教的抗日歌曲,易教、易学、易上口,一会就教会一首,有的妇女也来学唱,当时的宣传队中有三位女队员:姚长义、姚长仁、张同珍,她们深入群众家庭去访问,深受欢迎。

我们从郑集、黄集去柳新的路上是用三匹大马拉着一辆太平车,这是柳新乡长拾贡三派来的,身体弱的女队员坐车,大多数是步行,车内主要是道具、锣鼓、服装、连环画。记得到柳新的时候,已是夜幕降临,王寄舟眼睛色弱,在月光之下把小河当成大路走,结果他一人下了水,李可染风趣地说:“王寄舟眼生雾,他把小河当成路。”引得大家笑声不止。

每到一处,接受宣传的群众都在千人左右,我们在柳新宣传一天,上午安排的活动是连环画的宣传。同时去几个人到小学去教学生唱抗日歌曲,又有一部分人到家庭去访问,下午是演出活动。王寄舟的家乡就在柳新,他饰演日本人时,身穿日本和服,用粉涂了个大白脸,用墨画的大刀眉,形象非常凶恶。王寄舟的叔父看他演的日本人,演完后气冲冲地对王寄舟说:“日本人都是坏蛋,以后不准你演他了。”这个戏是活报剧《“九一八”以来》,可知我们的宣传情况了。大家对这次宣传都有说不出的喜悦,都感到农村是抗日宣传阵地,一定要宣传下去。

在柳新的时候拍摄了三张照片:一张是三匹马拉着太平车,车上除放些道具等物外,车上还坐了不少的队员,车上有一面三角形队旗,就是宣传队的队旗;另一幅是姚长义、姚长仁、张同珍从家庭访问完出村时,在大树下留影;还有一张是王寄舟饰日本人拉大姑娘的照片。这三张照片均已保存下来。

最后是我们到最远的地方“马坡”去宣传。因为宣传的效果好,五区区长蒋正言要求我们宣传队去马坡,让那里的群众更好地接受一次抗日教育,我们只好应五区的要求,到最远的边境“马坡”去宣传,马坡的乡长是徐毓生的大哥徐传壁,他接到区长的通知,做好了欢迎的准备。我们通过乡长介绍,了解马坡有三多:第一是大学生知识分子多;第二武器多,俄国造大盖板步枪多,盒子枪手枪多,还有一架水压机关枪;第三是英雄人物多,在国民革命军以前,马坡在北洋军队中当官的有“赵半旅”之称。我们一到马坡首先遇见小学女教师赵茜,过去就熟悉,她在徐州同我们一起演过话剧《雷雨》,剧中她饰四凤。见了我们,立刻参加了我们宣传的行列,并动员全校师生协助我们,顺利地展开了抗日宣传活动。以后,我们听说由于赵茜的努力,动员了同族内的赵翼栋、赵全阶组织本村青年拿起武器走向抗日道路。这次抗日活动,教育了广大的群众,也教育了我们自己,后来这个宣传队的队员个个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注:郑培心,时为音乐教育者、徐州艺波音乐会的发起人。本文选自1985年8月出版的《徐州文史资料》第五辑。 eNjqbk4W1v4dZ/t/eU92Z95+PfrH5wg7WVwNDM1kbEWtxnWV18ScgU1tpYopGax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