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至5月中旬,我作为汉口《新华日报》记者,曾在这个地区往返奔波,采访我军浴血抗战的消息,历时3个月之久。
1938年2月11日,我和汉口《大公报》记者范长江由陇海路搭火车到徐州,一下火车就看到敌机轰炸后的景象,站台上的房屋,被炸得墙坍壁倒。我们两人提着简单的行李徒步进城,一路上见到不少民房已成残垣断壁,触目惊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商店照常营业,街上熙熙攘攘,市面相当繁荣,这是当时武汉的人们难以想象得到的。我们原想住花园饭店,结果遇到客满,只好住在城里的万里饭店。
第二天,我们走到附近一家小铺子吃早点,门口有许多人聚在一起看热闹。回头一看,原来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正骑着一匹枣红马飞驰而来,后面紧跟着一位头戴钢盔的广西战士也骑着马。范长江就对我说:“此公故作悠闲,以安定人心。”
其实,当时津浦路南段和北段都有战斗,徐州是四战之地,本身无险可守。上海和南京相继失守以后,日军下一步进攻的目标指向徐州,总想打通津浦路,以解除右侧的威胁,然后全力西进,攻取武汉。由于韩复榘在山东不战而退,遂使日军同年1月5日攻入济宁,如果没有川军邓锡侯部及时增防,在滕县和邹县一带拼命死守,大局就不堪收拾了。在津浦路的南段,蚌埠已经失守,幸有东北军于学忠部在淮河北岸坚守阵地,浴血奋战。李宗仁将军在徐州指挥第五战区的战斗并不轻松,但当他在司令长官部接见记者时却态度从容不迫,非常乐观。
李宗仁将军在接谈中分析战局,他说:“我们在津浦路上进行防御战,就要将日军拖住,使武汉与大后方获得充分的时间进行部署,坚持长期抗战。本月2日,日军在津浦南段占领了蚌埠、定远、怀远和临淮关等地。8日晚上,日军曾在炮火掩护下六次强渡淮河,登陆作战,都被我军击退。10日又有日军1千多人再次登陆,与我军在小蚌埠展开争夺战,双方都有重大伤亡。正当淮河北岸激战之时,过去沿津浦路南段西撤的广西部队三十一军奉命向东侧击,将铁路截成几段,牵制了日军的进攻。目前津浦路南段我军于学忠部正与日军相持于淮河以北的曹老集和固镇之间。津浦路北段的战事暂时沉寂,敌我两军现相持于两下店与界河之间。济宁现有大部日军集结,从青岛登陆的日军已占领日照等地,看态势,日军准备分兵几路迂回进攻徐州,我正严阵以待。只要吸取抗战初期的教训,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我们有把握战胜敌人,粉碎他们的进攻。”
徐州会战的中国军队指挥官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
李宗仁将军一到徐州,就开始注意动员群众参加抗战工作。他号召成立第五战区动员委员会,约请当地各界人士参加,广泛地动员民众、组织民众,支援前线抗战。他又把流亡到徐州来的青年学生组成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派到潢川去进行训练,培养战区的军政干部。
有一天,一位留着小胡子、身穿长袍、头戴呢帽的中年人到万里饭店来看我,自称是第五战区动员委员会委员,姓郭名子化,是做中医的,和我说在苏鲁边区动员群众的情况。他特别讲到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动员开明地主参加抗日游击战争的经过,确是令人敬佩。事后才知道他就是当时活跃在苏鲁边区的地下党领导郭子化。
日军沿津浦路北段进攻徐州,以矶谷、坂垣这两个师团为主力部队。矶谷师团循津浦路临枣支线(临城至枣庄的铁路支线)南下,猛攻台儿庄。坂垣师团则从青岛沿胶济路西进,又转向南方,经过高密、诸城等地,进攻临沂,与津浦路临枣支线上的矶谷师团遥相呼应,齐头并进。
临沂是鲁南战场上的战略要点,得失关系全局。临沂告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急调驻防海州的庞炳勋军团前往守城,以阻挡日军的进攻。庞军团的实力只有五个步兵团,装备很差,历来是受歧视的“杂牌部队”。到临沂不久,日军即兵临城下。从2月下旬开始,日军以优势兵力围攻临沂,庞炳勋军团据城死守,伤亡重大,势极危急。
告急电报不断传到五战区司令长官部,但当时无兵可调,不得已将原来调到淮河北岸前线的五十九军张自忠部派赴临沂增援。此事也有难处,因为当年中原大战时,张自忠曾遭到庞炳勋部队的袭击,积怨未消,张自忠对五战区参谋长徐祖贻有言在先,到任何战场都可以去拼命,唯独不愿与庞炳勋共同作战。李宗仁将军为此特邀张自忠恳谈,勉以抗战大局为重,希望捐弃个人前嫌,及时赴援。张自忠将军立即爽朗回答:“绝对服从命令,请你放心好了。”
张自忠将军亲率五十九军出发,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到临沂前线,时在3月12日晚上,连夜与庞炳勋部队取得联系,约好时间向日军展开全面反攻。第二天早上,正当日军向庞部攻击之时,五十九军突然从日军侧背杀出,势如疾风暴雨。临沂守军见城外援军已到,士气振奋,即出城夹击日军。日军遇到张自忠部生力军杀来,渐呈不支,即仓皇向东撤退,庞、张两部协同作战,穷追一昼夜,沿途日军遗弃枪支弹药甚多,伤亡惨重。这次临沂胜利的意义,在于彻底粉碎坂垣、矶谷预定的会师计划,为下一步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要叙述台儿庄战役的经过,需要很多篇幅,只能另篇记述。这里,补记同年4月底在郯城附近访问张自忠将军的情况。
时在台儿庄战役之后,敌我双方仍在鲁、苏边区拉锯作战。我在郯城附近的一个农村里,访问五十九军军长张自忠将军。他剃着光头,身穿一套布军装,布鞋,待人谦和、诚恳。他的面容较消瘦,但身材高大,体格结实。在他旁边还有五十九军参谋长张克侠将军,1月份我在武汉一次文化界座谈会上见过面,这次重逢倍感亲切。
我们的谈话从台儿庄战役谈起。张自忠将军说:“我们这次在台儿庄打得很好,好在各军之间能配合作战。打仗,要有一个全局观念,为了整个战局的利益,有时就得牺牲局部利益。这次民族抗战,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我们应当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前不久在临沂打胜仗,也是由于我们与友军庞炳勋部协同作战,双方配合得好。大敌当前,我们要团结抗战,一致对外,过去的一切私仇宿怨都不应该计较。这不是口头说说的,而是必须从实际行动上做到的。军人尽忠报国,义不容辞,要为抗战流尽最后一滴血!”
同年5月中旬,日军切断陇海路,从西面包围徐州,企图歼灭我军主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电令我军分途突围,张自忠将军奉命率部掩护大军撤退。当时我跟随他所指挥的三十八师骑兵连战斗突围,在行军作战中,亲见张将军把坐骑和小汽车让给受伤官兵,自己宁可徒步行军,与部队共甘苦。他指挥若定,善于治军,他所指挥的部队在突围中没有发生掉队或扰民的事情。
1940年5月16日,当时张将军担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从宜城渡襄河截击北犯襄樊之敌,在南瓜店东山岗,亲自指挥部队往返冲杀,浴血奋战,身负七处重伤,壮烈牺牲!
注:陆诒,时为汉口《新华日报》战区采访记者。本文选自1985年8月出版的《徐州文史资料》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