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山西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的制度安排

山西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是在中共领导下,开展于抗日根据地所辖区域内的一种普及性教育,其教育对象为根据地内不脱离生产的广大农民,教育内容涵盖政治、文化、时政、军事、生活、生产、卫生等多个方面。中共中央1940年2月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时局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广泛开展抗日的文化运动,提高抗日人民、抗日军队与抗日干部的文化水平与理论水平。没有抗日文化战线上的斗争,以与总的抗日战争相融合,抗日也是不能胜利的。” 根据地社会教育属于抗战的教育,是适应战争环境的教育,亦是抗日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山西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将日常教育工作与乡村中抗战动员工作结合,且与群众团体及群众运动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其教育目的不仅在于提高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更在于政治教育的普及,是提高民众政治水平、民族觉悟、增强抗战必胜之决心的有力武器。社会教育与群众运动的关系在1941年《新华日报》(华北版)的《答复今年冬学运动几个问题》一文中有精准描述,即“群众运动是根据地和群众达成各种抗日任务的政治泉源与组织泉源,而冬学运动乃是这种泉源的发祥地和发动机”。这里虽只讲到冬学,其仅是山西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组织形式之一,实际的范围应扩大到整个抗日根据所开展的社会教育,整个社会教育系统的有效运行也是如此,是在具体实践当中与根据地开展的各项群众运动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

社会教育在山西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1944年5月27日,《解放日报》刊发社论明确指出根据地成人教育(即社会教育)重于儿童教育。社会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为政治服务,其带有明显的战时性和工具性特点。山西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方针政策随着根据地发展阶段的变化、根据地中心工作的变化而进行与之适应的调整。总体而言,社会教育是为全民抗战和中共革命的现实服务的。

山西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遵循“发挥高度民族精神,加强抗战力量”的原则,其目的是为“唤起民众”“组织民众”“依靠民众”,并取得抗战最终胜利。山西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的性质为民族、民主、科学、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教育,其符合群众之所需,切合群众之利益。社会教育培养了乡村民众的民族独立的自觉意识,坚定了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通过民主政治教育使民众认识到自身拥有的民主权利,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政治活动中来,养成民主生活习惯,反对封建复古思想,反对专制独裁思想,反对一切压迫人民的制度。通过社会教育破除旧式乡村宗教迷信,教育民众认识客观真理,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反对狭隘的民族本位主义。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是根据地教育的总方针,社会教育在其指导下开展,在山西抗日根据地具体发展阶段中,社会教育的方针政策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具体的实际进行着相应的变化。山西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方针政策是由中共中央或教育相关部门直接制定,多以教育指示的文件形式在中共各级部门中逐级传达,或是通过中共所办报刊进行发布,如刊登于《新华日报》《晋察冀日报》《晋绥日报》等。 ydK4Ty4X/s1WYN9pMDirD4CH4hsmg7TYe1be+71kq8cRxZ/1uEHAM4uVbabB+xf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