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赋正气,钟吕颂千秋。奉献给读者冠名《铁军战歌——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诗词集》一书,是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文化宣传委员会,遵照会长朱文泉上将的倡导,会同京、沪、苏、皖、浙、赣、闽、鄂、豫、渝、川、桂、穗、黑、滇十五个省市区新四军研究会,征集编选的一部反映新四军和华中敌后抗日军民战斗史的诗集。其内容,涵盖了新四军将领指挥抗战的雄词乐章,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地浩歌,文化名流、志士仁人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视死如归的激昂呐喊。书中三百多位作者所创作的上千首诗词歌赋,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四军和华中抗战历史为重大题材,真实而又艺术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浴火重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顽强斗志;追求真理、彰显正义,捍卫人类和平的钢铁意志与崇高精神!
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东洋倭寇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引下,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袖的领导下,活跃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走出丛林,跋山涉水,集结于皖南山区,改编组建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迅即开赴华中敌后配合正面战场,独立自主地进行如火如荼的抗日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统领华中敌后军民先后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4万余次,歼灭日伪军31万余人及国民党顽军14万余人;创建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闽等省八块抗日根据地,光复土地25.3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20余万。其主力部队从1万余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另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新四军曾被毛泽东和人民群众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新四军既是威武雄壮之师,又是文化昌明劲旅。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高举团结抗战的大旗,敞开胸襟积极吸纳来自宁、沪、杭、汉等东南重镇,以至东北、华北沦陷区南下的数以千计的青年学子和诗人、作家、记者、演员、艺术家参加抗战,极大地提升了华中战地文化水平和部队战斗力。
国难多泪吟,血火铸华章。在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里,新四军和根据地的众多将士和文化英杰,挥洒饱蘸民族浩气的如椽之笔,以鲜明的旗帜、战斗的风姿、凝练的文辞、铿锵的旋律,吟咏了成千上万首壮丽诗章,成为中国近代诗史上高耸入云的丰碑。
活跃在新四军和华中敌后抗战队伍里,以辛劳、任光、蒲风、芦芒、丘东平、聂绀弩、李增援、许幸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作家、艺术家亲临前线,深入大众,满怀激情地创作了广为新四军官兵和根据地民众传颂的战斗诗篇,包括在战场和驻地比比皆是的街头诗、墙头诗、枪杆诗、漫画诗。这些发自肺腑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战斗诗篇,像奔腾的海、燃烧的火,有挺拔的松、雄峻的峰;像迅疾的风、飘逸的云,有缠绵的曲、斑斓的画;像鼓角、匕首,有起伏的吼声、嘹亮的战歌……其激情、豪情、悲情与隐情应时而发,融景而动,交相辉映,融会贯通,充分展现了动员民众、抗日救亡、鼓舞士气的强大战地文化力量。与此同时,陈毅、张爱萍、刘瑞龙等新四军高级将领,在戎马倥偬之中横槊赋诗,倚马行笔,鞭挞邪恶,引导胜利,歌颂光明,并同抗日根据地的社会贤达、爱国名流相互唱和,广交朋友,沟通心灵,不仅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而且演绎了一段段广为流传的诗坛佳话。
抗战诗词尤为出彩的是,领导统率八路军新四军和广袤敌后抗战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袖人物,不仅写下了诸多气势磅礴、横扫千军的雄词乐章,而且吟咏了与新四军发展壮大和华中抗战息息相关的光辉诗篇。与此相辉映的是,领袖人物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和砥柱中流的英风豪气,油然成为新四军将士及抗日民众吟咏高歌的光辉形象。
新四军的辉煌战绩及锻造的铁军精神,是新四军将领崇高的民族担当和卓越指挥艺术的集中体现。叶挺、项英和陈毅、刘少奇等新四军主要领导人,以及张云逸、袁国平、周子昆、赖传珠、邓子恢、罗炳辉、徐海东、张鼎丞、高敬亭、粟裕、黄克诚、彭雪枫、李先念、谭震林、郑位三、曾希圣、张爱萍、叶飞、曾山、黄道、陶铸、刘瑞龙等一大批功勋卓著的高级将领,在新四军指战员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抗战期间和后来的革命和建设年代,许许多多老战士咏歌吟赋、写诗填词,以表达对革命前辈的敬仰和眷念以及对铁军精神的褒奖与弘扬。在战火中铸就的同志情、战友谊,弥足珍贵,在酬唱革命年代战友情谊中,新四军老战士留下了许多诲人传世的闪光诗篇。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铁流”。由陈毅创作、集体修改的《新四军军歌》,唱出了这支抗日武装的历史渊源、神圣使命、崇高理想和战斗风姿。
源于分散弱小的红军游击队,发展壮大为威震敌胆的革命大军,新四军的组建发展与火热的军旅生活,成为广大指战员浅唱低吟、引吭高歌的重要内容。从参军入伍到行军宿营,从收拢集结到站岗放哨,从尊干爱兵到军民团结,无不是指战员信手拈来的诗歌题材。“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敌后青年踊跃参军的心情溢于言表。“新四军里真快乐,吃穿津贴一样多,不打不骂好话向你说,军政学习进步多,能文能武识字又唱歌”,人民军队的新型官兵关系跃然纸上。“山林黑夜霜花,油灯热炕人家,小犬依依逗耍,香飘厨下,大娘捧出南瓜”,这是抗日战士夜宿农家的生动写照。“农抗妇抗不寻常,种田支前日夜忙,辆辆小车运粮秣,军鞋做好送前方”,根据地民众支前拥军感人场面历历在目。“搭起茅棚当作房,平坦湿地当作床;野菜芋头当作粮,梭镖大刀当作枪。新四军健儿显神通,来无影去无踪。军民团结战倭寇,江淮河汉火样红”,敌后抗日军民游击生活的风姿在诗文中活灵活现,闪光绽放。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人类战争史的奇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绝无仅有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中国军民经历十四年悲壮惨烈的浴血奋斗,终于战胜日本强盗,挽民族于危亡,奠国基于磐石。由此,控诉日寇罪恶、描述战争惨烈、抒发与侵略者拼搏厮杀的战斗豪情,以及欢庆赞颂歼灭敌寇、收复失地、解放民众的重大胜利,自然成为铁军诗作的主要旋律。
“卢沟桥畔狼烟起,半壁河山走铁蹄”;“茫荡风云接吴楚,芸芸华胄半为奴”。这血的控诉,泪的呐喊,形象真切地揭示了那腥风血雨枪声稠的战争岁月的灾难深重和艰苦卓绝。
为挫败侵华日军的凶焰,“弯弓射日到江南”,“脱手斩得小楼兰”,新四军先遣队伏击韦岗首战告捷。“鬼子踏近三里店,进入我军伏击圈;枪弹手榴吐火舌,凶残敌人鸣哀咽”,呈现的是在皖南血战父子岭的历史画卷。“冲过京沪路,渡过扬子江,攀登茅山峰,健儿敌后决雌雄,夺隘斩关津浦东”,诗里行间回荡着新四军部队东进北上的脚步声。
新四军第1师车桥歼灭战有诗云,“雷弹轰鸣,号声凄厉,敌堡横飞去,八百寇军逃无计,断送残阳里”。第2师淮南反扫荡有歌曰,“飞艇呜呜坦克喧,寇军飘呼阵云翻,板桥截击寒倭胆,保得淮海半壁安”。第3师苏北大捷,“奇袭敌巢军情急,击其不备战功强”。第4师粉碎日伪袭新兴集,“健儿壮士多,勇猛歼寇敌,灵活烧‘龟壳’(坦克)”。第5师鄂东反扫荡作战,“控制三镇平汉线,红旗插遍鄂豫皖”。第6师“辗转苏南千仞冈,梅花桩里打豺狼”。第7师发起皖江之战,“我军崛起长淮间,驱逐倭寇芟逆丑”。“江东寸土不容丢,烽火连营鬼子愁;气益南天锋刃爽,舟横两浙震杭州”,颂扬的是新四军浙东纵队金(华)萧(山)支队抗倭业绩。
“秋风萧瑟菊花黄,血染青山草木香,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流红土亦香”。胜利勿忘先烈,遗愿铭记心中;缅怀牺牲战友,纪念沙场英灵,是新四军将士诗词的又一豪壮乐章。他们或战地高歌,把酒临风,吟咏英烈的忠勇不屈,高风亮节;或追忆往昔,缅怀战友,峥嵘岁月,手足深情;或怒发冲冠,紧咬钢牙,揭露日伪顽魔鬼嘴脸,邪恶行径;或嘉言丽句,沐浴春风,殷切希冀后人弘扬传统,气贯长虹!
1938年2月,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5团北上抗日,先后参加五保繁昌等战役战斗。其中来自建瓯的420多位红军战士,英勇卓绝,大部牺牲。追忆此情,许多老战士击鼓高歌,“八闽志士显精英,热血丹心献赤诚。伟大忠魂昭万代,武夷山下永芳馨”。
1941年11月,新四军第6师16旅旅部在苏南溧阳塘马地区遭遇3000多日伪军的合围,虽经英勇抵抗,毙伤敌数百人,但旅长罗忠毅、政治委员廖海涛及270余名指战员陷敌重围,全部殉国。为铭记此惨烈之役,新四军将士慷慨赋诗:“将军百战虎生风,气壮河山诛寇兵,塘马村头丧敌胆,倭寇俯首葬英雄。”
1943年2至3月间,日寇调重兵对苏北根据地实行“梳篦式”的“扫荡”。3月下旬,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4连82位指战员,与一千多日伪军在淮阴县刘老庄血战竟日,毙伤日伪军170余人。终因敌我力量悬殊,82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许多新四军老战士战地凭吊,写下了大量纪念英烈忠魂的诗篇:“血战沙场如火急,以身殉国全无惜”;“威名垂千古,浩然山碣。万里江山如铁,后人岁岁怀先烈”。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1943年3月15日,新四军第3师参谋长彭雄、8旅旅长田守尧带领50多位干部乘船去延安学习途中,在海上遭日军袭击,彭、田等16人英勇牺牲。追忆此事,新四军老战士悲愤吟道:“苏鲁边界凝碧血,彭田海战英雄烈。”字字泣血,句句珠泪,悲愤与思念,溢于言表。
由国民党顽固派一手制造的皖南事变,震惊中外。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遇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九千多名官兵与数倍于己的顽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只有两千人突出重围。愤懑诗淬火,险境句闪光。新四军将士和各界抗日民主进步人士无不义愤填膺,口诛笔伐,血泪控诉国民党顽固派同室操戈,破坏抗战的罪行,“皖南事变剿忠良。骨成山,血如泉。万恨千仇,血债定要血来还”。在其后的岁月里,一些身临其境的新四军将士带着极其复杂悲愤的心情,从各个侧面记述咏叹皖南事变的起因、过程、结局和教训,写下了诸多见证历史、激励斗志的不朽诗篇。
“翘首东南新捷报,江淮子弟盼收京。”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的末日终于到来。欢呼抗战胜利、讴歌辉煌战绩,成为新四军和根据地军民赋诗填词的主题。同时,诗词的作者也无不沉重地表达了对国内时局的担心忧虑,以及对国民党顽固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妄图发动内战的愤懑与谴责。然而,中华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胜利永远属于人民。“九州方擒虎,东亚正飞龙。万国车一轨,环球书大同。代表四万万,朝霞大地红”。陈毅军长的六句五言道出了亿万军民的心声,喻示着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和前进的方向。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新四军和华中抗战军民这些林林总总感性密度大、理性色彩浓、战斗景象烈、抒情张力强的艺术珍品,是诠释抗战历史、弘扬中华之魂、震古烁今的金石乐章,是闪耀爱国激情、民族气节和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的座右铭。衷心希冀读者尤其广大青少年从阅读品赏中汲取深厚广博的历史经验、政治智慧、斗争勇气、道德力量与艺术素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世界和谐努力奉献,放声歌唱。
(执笔: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