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平型关首战告捷

一、日军展开战略进攻,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

七七事变爆发前后,日本帝国主义凭借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制定了先发制人、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1936年5月1日,日军参谋本部修订的《帝国军队用兵纲领》提出:“帝国军队之作战,应依据国防方针,陆海军协同,采取攻势,占先制之利,以图速战速决为原则。”日本陆相杉山元狂言:中国事变有一个月左右就可了结。1937年9月20日,日军参谋本部制定的《作战计划大纲》又指出:“大致以10月上旬为期,在华北与上海两方面发动攻击,务必给予重大打击,造成使敌人屈服的形势。”显然,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在一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当时,驻守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和保定地区的中国国民党军第29军,共辖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7个独立步兵旅等,计10万余人。军长、平津卫戍司令、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副军长秦德纯、佟麟阁,参谋长张樾亭,副参谋长张克侠,军部设在南苑(后迁往北平城里)。所辖第37师,师长冯治安,其第101旅部署在河北省保定、大名地区,第110旅部署在北平西苑、八宝山、卢沟桥及长辛店地区,第111旅和独立步兵第25旅部署在北平城里;第38师,师长兼天津市市长张自忠,其第112旅部署在天津小站、大沽地区,第113旅部署在河北省廊坊、武清地区,第114旅部署在南苑和韩柳墅地区,独立步兵第26旅部署在马厂,独立步兵第39旅部署在北苑、通县地区;第132师,师长赵登禹,辖第1、第2旅和独立步兵第27、第28旅,其主力部署在河北省任丘、河间地区,一部部署在大名、广平、长垣地区;第143师,师长刘汝明,辖独立步兵第29、第40旅和骑兵第13旅等,部署在察哈尔省及河北省境内的平绥铁路沿线地区;骑兵第9师,师长郑大章,部队部署在良乡、固安地区;特务旅,旅长孙玉田,部队部署在南苑地区。第29军担负着保卫冀察和平津地区的抗战任务。

七七事变后,战火迅速燃遍了平津地区。当时,日军在华北的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7月12日,香月清司继任),参谋长桥本群,司令部设在天津,辖中国驻屯步兵旅(河边正三任旅团长)、炮兵联队、战车队、工兵队、通讯队、骑兵队、宪兵队、医院和仓库等,总兵力为5774人,马648匹。部队部署在北宁铁路线上的北平、天津、塘沽、唐山、滦县、秦皇岛和山海关等各点上。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兵力少且分散的情况下,抛出了“事件不扩大、就地解决的方针” 。所谓“不扩大”方针,实际上是其掩盖增兵的烟幕弹。7月11日,日本五相会议决定:“为了确保中国方面实行道歉和必要的保证,必须火速以关东军及朝鲜军准备好的部队增援中国驻屯军;同时也要从国内抽调必要的部队(五个师团,目前暂用三个师团和十八个飞行中队)迅速派往华北。” 同日,日本发表《关于向华北派兵的政府声明》;参谋总长发出临参命第56、第57号,令速派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主力,航空兵6个中队,高射炮兵、铁道兵、通信兵、汽车兵各一部和朝鲜军第20师团到华北,受中国驻屯军指挥;海军军令部与海军省决定派第5战队向华北开进。15日,参谋总长又发出临参命第58号,令从日本国内派往中国山海关、锦州、大连地区的航空部队组成临时航空兵团,兵团长德川好敏,辖第1飞行团7个大队及4个独立飞行中队,共18个中队、拥有飞机179架。16日和19、20日,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主力先后抵北平附近的密云和高丽营地区;关东军集成飞行团在天津集结;朝鲜军第20师团在天津、山海关和唐山集结。在侵华日军不断增加的同时,日军中国驻屯军确立了以此次事件为转折,从根本上解决华北问题的方针。

然而,蒋介石、宋哲元等人由于具有抗战与对日作战妥协的两面性,即一方面,表示适应全国抗战局势,克服侥幸求免之主张;另一方面,则幻想通过冀察政务委员会与日军和谈,把卢沟桥事变作为局部事件解决,因而未能识破日军的“不扩大”阴谋和缓兵之计。宋哲元于7月11日,由原籍山东省乐陵抵天津,与日军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和谈;19日,回到北平,与日军代表正式签订停战协定,下令打开关闭数日的城门,拆除城区防御工事,撤退城外增兵,平汉铁路试行通车,查禁抗日书报,等等。20日,宋依约又下令战斗在宛平前线的第219团吉星文部撤至长辛店,由保安队石友三部接防;令第37师撤出北平城区,移驻西苑,由第132师接防。宋哲元幻想以调离抗日前线作战部队为筹码,取得与日军的妥协和谅解。

蒋介石、宋哲元等人的妥协退让,远不能满足日本帝国主义扩张侵华的需要。日军在其第一批增援的部队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和第20师团等部陆续到达平津地区后,展开大规模进攻。7月25日,日军第20师团一部,以维修军用电线为名,强占廊坊火车站。中国守军第29军第38师一部顽强抗击,激战不支,于26日失守平津之间的战略要地廊坊。同日,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2联队一部,进攻广安门。其驻北平特务机关奉命向中国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一、八宝山、芦沟桥附近的第三七师,须于27日中午前撤至长辛店。二、北平市内及西苑的第三七师,须于28日中午前,经平汉线北面撤至永定河右岸,以后继续移驻保定地区。三、如不按上述实行,即认为贵军无诚意,我军将不得不采取单独行动。” 并限定中国方面于28日正午作出答复。

日军在其中国驻屯步兵旅团进攻广安门受挫,未得到中方对最后通牒正式答复的情况下,提前于7月26日22时20分下达了攻击平、津地区的命令。但由于北平城内日本侨民未按时撤完,日军于27日又下达了变更攻击时间的命令。是日,日军攻占通州、团河。此时,宋哲元深感和谈无望,除抗战别无出路,遂通电全国各界人士,指出:“似此日日增兵,处处挑衅。我军为自卫守土计,除尽力防卫听候中央解决外,谨将经过事实,掬诚奉闻。国家存亡,千钧一发。”并致电蒋介石,表示:“职受国家与人民付托之重,已决心固定[守]北平,以安人心,而作士气,决不敢稍有畏避也。”

28日,日军中国驻屯军分路向北平近郊中国守军第29军的驻地南苑、西苑和北苑等处发动总攻。其临时航空兵团动用了约40架飞机配合作战。当时,部署在南苑的中国第29军直属队、第38师一部和由河间、任丘开来正在集结的第132师,英勇杀敌,浴血奋战,打退日军多次冲锋,重创日军。但由于应战仓促,建制单位多,统一指挥不力,秩序混乱,部队无法改变被动应付的局面,伤亡惨重,损失5000余人。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在指挥部队突围作战中,壮烈殉国。宋哲元等人,眼看胜利渺茫,遂于当日夜里离开北平,逃往保定。29日,第29军全部撤出北平,北平宣告失守。

与此同时,天津战事正酣。7月27日,天津城郊区守军仅有第29军第38师手枪团、独立旅2个团和保安队等,共5000余人。28日凌晨1时,天津守军在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主动出击,一度攻占日军北宁铁路总局、天津东火车站等,攻击了东局子飞机场和海光寺日军兵营,迟滞了大沽登陆的日军。29日凌晨2时,日军分四路进攻天津市区。30日,调其关东军一部,增兵天津。天津守军在求援无望的情况下,激战不支,被迫于下午撤退到静海、马厂地区。同日,天津陷入敌手。从此,平、津人民挣扎在日军铁蹄之下。

平、津失守后,国民党军第29军军部于10月初改编为第1集团军总司令部,其部队扩编为该集团军的第59、第77军,骑兵第3军和第7集团军的第68军。

平、津失守,华北门户洞开。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在侵占平、津后,继续大量增兵华北地区。8月10日,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成立,14日设立兵团司令部,17日在多伦设立前方指挥所(8月29日,移至张北),由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兼司令官(9月22日,笠原幸雄接任),辖独立混成第1旅团,混成第2、第15旅团(8月17日临时编成),堤不夹贵中队和大泉支队。其任务是策应日军中国驻屯军,进行热河、察哈尔和绥远作战,切断平绥铁路。

8月31日,日军以原中国驻屯军为基础正式编成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副参谋长河边正三,司令部设在天津(翌年1月18日移驻北平),辖2个军和2个师团:

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参谋长桥本群,辖3个师团: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第14师团,师团长土肥原贤二;第20师团,师团长川岸文三郎。军直辖战车、独立山炮兵、野战重炮兵、通信支队等。

第2军,司令官西尾寿造,参谋长铃木率道,辖3个师团: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第16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第108师团,师团长下元熊弥。军直辖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军通信队等。

方面军直辖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第109师团,师团长山冈重厚;中国驻屯混成旅团,旅团长山下奉文;临时航空兵团,兵团长德川好敏;防空队,独立攻城重炮兵第1、第2大队,通信队,铁道队,宪兵队和兵站部队,等等。

华北方面军的任务是:“负责占据平津地方及其附近主要地区,并确保该地区的安定。以挫伤敌人的战斗意志获得结束战局的机会为目的,应迅速消灭河北省中部的敌人。”日军参谋本部的企图是:“通过华北会战获得一个大的胜利,以迅速结束战局而不至陷于持久战争。” 至9月20日,在华北地区的日军总兵力达约37万人,较之七七事变爆发时,扩大了60多倍。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左1)、朱德(左5)、叶剑英(左2)出席南京国防会议。这是中共代表与国民党代表张冲(左3)等在南京的合影

日军华北方面军编成后,遂以平津地区为进攻出发地,以方面军主力沿平汉铁路作为主要突击方向,以一部兵力沿津浦铁路南进,以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沿平绥铁路西进,同时向正面战场华北国民党军展开大规模战略进攻。

为阻止日军的战略进攻,蒋介石于1937年8月上旬在南京主持召开国防会议,商讨抗战大计,确定“采取持久战略,以空间换取时间,逐次消耗敌人,以转变优劣形势,争取最后胜利”的方针。经国防会议及国防联席会议反复协商,蒋介石于8月20日正式颁发了《国军作战指导计划》,重申:“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其具体部署是:“国军以一部集中华北,重叠配备,多线设防,特注意固守平绥路东段要地,最后确保山西、山东。力求争取时间,牵制消耗敌人。以主力集中华东,迅速扫荡浙沪敌海军根据地,阻止后续敌军之登陆,乘机歼灭之,并以最小兵力守备华南沿海各要地。”

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发了全军战斗序列:委员长蒋介石,参谋总长程潜,副参谋总长白崇禧,辖5个战区、4个预备军和海军、空军部队等。随后,逐步编成集团军和任命主官。其中担任华北地区作战任务的是第一、第二战区和辖区大部分在华北的第五战区。

第一战区,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10月25日,程潜接任),副司令长官鹿钟麟(10月25日任),辖3个集团军:

第1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10月2日任),副总司令冯治安(10月2日任),辖第3军团(即第40军),第53、第59、第67、第77军,骑兵第3军。

第2集团军,总司令刘峙(10月4日任),副总司令孙连仲(10月4日任),辖第1、第13军团,第3、第32、第52军。

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10月4日任),辖第9、第14军。该集团军于10月由第一战区改隶第二战区。

第一战区部队部署在河北省和山东省北部平汉、津浦两条铁路沿线地区。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10月13日任)、卫立煌(12月9日任),辖2个集团军:

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10月4日任),副总司令孙楚(10月4日任),辖第33、第34军。

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10月4日任),副总司令刘汝明,辖第13、第17、第35、第61、第68军。

第二战区部队部署在山西、察哈尔和绥远三省。

第五战区,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9月19日,李宗仁接任),副司令长官韩复榘(10月4日任),辖2个集团军和1个军:

第3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10月4日兼任),副总司令沈鸿烈(10月4日任)、于学忠(10月4日任),辖第12、第51、第55、第56军。

第5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10月4日任),副总司令上官云相(10月4日任),辖第11军团,第1、第8军。

战区直辖第57军。

该战区部队部署在山东省和江苏省北部地区。其中,苏北属于华中地区。

华北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共有6个集团军、25个军(军团)、61个步兵师、8个骑兵旅,约70万人。

应该指出:国民党军广大官兵具有爱国热忱,不畏为国捐躯。但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执行一条单纯依靠政府、军队,不愿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加上装备、技术后进,军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地位,造成节节败退。沿平绥铁路进攻的日军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于8月27日占领张家口、9月13日占领大同;沿平汉、津浦铁路进攻的华北方面军于10月上旬侵占石家庄和德县。其战略进攻,连连得手。国民党政权被摧毁,地方官吏逃亡,汉奸政权应运而生;社会秩序极度混乱,溃兵骚扰,盗贼猖獗,土匪横行,百姓饱受欺压;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夜盼望着子弟兵的到来。

在日军大举实施战略进攻、国民党军连连败退、华北战局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八路军总部不待部队改编就绪,即令三个师梯次出发,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出师抗日的誓词是:“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我们是工农出身,不侵犯群众一针一线,替民众谋福利,对友军要友爱,对革命要忠实。如果违反民族利益,愿受革命纪律的制裁,同志的指责。” 八路军各师分别在驻地召开了隆重的誓师大会,举行了庄严宣誓。

第115师作为八路军出师抗日先遣部队,以第343旅和第344旅分为两个梯队,先后于8月22日和25日,由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出发,31日经韩城芝川镇乘木船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第120、第129师先后于9月3日、30日由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出征,八路军总部于9月6日由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出发,也相继进入山西省。

八路军开进途中,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沿途拄着拐杖的老大娘、老大爷,怀抱婴儿的母亲,一腔热血的青年男女等,成群结队,箪食壶浆,夹道迎送。有的拿着红枣、鸡蛋、柿饼、核桃,端着茶水;有的想把自己的一件大衣、一条围巾和一副手套送给干部、战士。广大指战员肩负着共产党的重托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昼夜兼程地奔赴抗日前线。从而形成了敌进、友退、我进的错综复杂的抗战局面。

八路军总部行动路线示意图(1937年9月—1945年9月)

二、八路军第115师发起平型关战役,首战告捷

正当八路军总部按照预定战略部署,以先期出师的第115、第120师,向晋察冀绥四省交界的恒山地区抗日前线挺进时,沿平绥铁路西进的日军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在1937年9月13日占领大同后,以一部兵力继续西进,相继侵占包头、归绥(今呼和浩特),于10月中旬完全控制了平绥铁路一线;主力则沿同蒲铁路南下,直指内长城国民党军防线的雁门关。在侵占大同前后,协同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作战的华北方面军直属第5师团,于9月6日分成左、中、右三个纵队,由宣化、新保安和怀来出发,于9月11日至20日先后占领蔚县、浑源、广灵和灵丘,直趋茹越口和平型关,企图突破内长城国民党军防线。

平型关位于晋东北内长城上,一向是晋、冀两省相通的重要隘口。从平型关至灵丘的东河南镇,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狭窄谷道。其中,关沟至东河南镇,长约13公里,沟深数十丈不一,是地势最为险要的地段。沟谷内,一条公路蜿蜒其间。公路北侧,山高坡陡;而南侧山低坡缓,易于部队埋伏出击。日军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所以选择平型关作为迂回的路线,因为他清楚这里是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地方,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他自带队进攻华北以来,遇到的都是不战自退的国民党军队,气焰骄纵得很。他有个错误的估计,以为我军不可能这样快东渡黄河,根本没有估计到在他眼皮底下会有一支严阵以待的八路军队伍” 。战局发展的结果表明:板垣征四郎的判断是错误的。并且,平型关地区,的确是八路军易于发挥火力、伏击歼敌的理想战场。

为了配合国民党军的对日作战行动,打好八路军出师第一仗,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拟制了平型关会战计划,初以平型关后改雁门关为日军主要突击方向的情况下,第115师作了充分的作战准备,主动发起了平型关战役。9月14日,第115师先头部队第343旅及师直属部队,进抵平型关以西大营镇集结,准备在日军进攻国民党军平型关阵地时,相机袭击日军左侧后歼其一部,以扩大战果。9月23日,朱德、彭德怀在给林彪的指示中,指出:敌于昨夜以来,忽奇袭国民党军平型关阵地,现正激战中,第115师即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但须控制一部于灵丘以南,保障自己之左侧。

同日上午,第115师在灵丘以南的上寨村,召开了全师连以上干部动员会议,并确定了作战部署。会上,师长林彪分析了战局,讲明第115师的胜利条件;副师长聂荣臻作了深入的政治动员,着重阐明为什么打这一仗和如何打好这一仗。第115师的具体兵力部署是:以第343旅第685团先敌占领关沟至老爷庙一线南侧高地,截击敌先头部队,即“拦头”;以第686团占领老爷庙至小寨村一线南侧高地,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沿公路进攻之敌,尔后向东跑池方向发展进攻,即“斩腰”;以第344旅第687团占领蔡家峪、西沟村和东河南镇一线阵地,断敌退路,即“断尾”;以师直独立团和骑兵营进抵灵丘至涞源、广灵之间,阻击敌人增援;以第688团为师预备队,部署在东长城村。会议强调:“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担当起,也一定能够担当起这救国救民的重任!” 会后,各旅、团和连队召开军政委员会、党支部会,进行战斗动员;组织各级干部现地勘察,落实任务;战士们忙着擦拭武器,领取弹药,每个人能够领到2颗手榴弹和100多发子弹。

林彪(左1)、聂荣臻(左3)在指挥作战

23日黄昏,师主力出发,连夜赶到上寨、冉庄地区待命。24日傍晚,林彪和聂荣臻下达了各旅团出击的命令:第343旅于24时出发进入白崖台一线埋伏阵地,第344旅随后跟进。午夜24时,部队按时开进。为了隐蔽,各部选择了难走的崎岖小路。当时,天空乌云越来越浓,大地越来越黑。干部战士既无雨具,又缺乏御寒的服装,穿着灰布单军装,互相催促着,深一脚浅一脚地依次拽着衣角前进。“当时大雨如注,狂风不止,加上天黑路滑,行动十分困难。全团上下衣服被淋得透湿不说,几乎都成了‘泥人’。深秋,山区的夜晚已是很冷,指战员一个个冻得直打哆嗦。”

平型关战役最激烈的地点——乔沟

霎时间,山洪暴发,湍急咆哮,挡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急于涉水的战士被洪水冲走了。于是大家把枪和子弹挂在脖子上,手拉着手结成一条坚固索链,有的则牵着马尾巴穿过激流。山洪寒冷透骨,冻得干部战士两腿麻木。同日,独立团在灵丘与涞源之间的腰站,打了一个遭遇战,歼日军300余人。

25日拂晓前,第685、第686和第687团全部进入预伏阵地。“队伍在公路南的山沟里隐蔽下来,天还是阴沉沉的,冷风飕飕,又不许生火,战士们只有咬牙忍受,让沸腾的热血来烤干湿淋淋的衣服。” 同时,第344旅一部隐蔽进入东河南镇以北的一个高地,师指挥所则设在沟东南便于观察指挥的山头上。第115师作好了一切作战准备。

25日拂晓,风停雨止,汽车的马达声打破了沟谷间异乎寻常的寂静。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主力和师团辎重部队,向平型关开进。步兵头戴钢盔,脚穿皮鞋,身披黄呢大衣,带着大批军用物资,盛气凌人地分乘100余辆汽车行进在前面,骡马炮队、200多辆大车和骑兵随后跟进。道路狭窄,雨后泥泞,人马、车辆行动迟缓。

清晨7时,日军进入八路军伏击圈。第115师指挥所,果断下达了攻击命令。顿时,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彻沟谷。全线部队居高临下,向敌展开猛烈的火力袭击。机枪、步枪、手榴弹和迫击炮一齐开火,一时打得日军人仰马翻。有汽车中弹起火,大车、马匹相互撞击,官兵拥挤堵塞,陷于混乱状态。八路军乘机发起冲击,冲杀声响成一片。但全面侵华初期的日军官兵,由于长期受军国主义的影响和武士道精神的灌输,“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起作用,是一群亡命之徒。第115师第685、第686团遂与日军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格斗,战马嘶鸣、刀枪飞舞,双方人员扭打在一起。第685团第2营第5连连长曾贤生1个人刺死10多个日本兵,变成了血人,并率领全连炸毁日军汽车20多辆。最后,他拉响了剩下的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广大指战员顽强地拼杀,打完子弹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枪托,枪托折了就捡起石头当武器。第686团副团长杨勇,在指挥作战中负伤,仍不下火线。该团第3营第9连,干部战士几乎全部阵亡,全连只剩下10余人。第2营第5连第3排有些战士负伤多次,仍坚持战斗,最后全排壮烈牺牲。这是一场血战,是意志的搏斗,也是毅力的考验。

八路军第115师指战员经过浴血奋战,将日军分割成数段:第685团迎击日军先头部队,堵住其前进道路;第687团断敌后尾,包围日军于蔡家峪和西沟村地区;第686团在左、右两翼兄弟团的配合下在乔沟斩腰突击,并占领老爷庙高地,打退日军多次反扑。日军虽派出6架飞机配合作战,但也挽救不了失败的结局。战至13时许,第686团将老爷庙至兴庄一线的日军全部歼灭。尔后,第343旅向东跑池一带日军发动进攻。黄昏时,第685、第686团逼近东跑池,将敌包围压缩在东跑池一带盆地里。但由于国民党军未按计划出击,致使残敌由团城口突围,平型关战役遂告结束。

平型关战役要图(1937年9月25日)

平型关战役,首战告捷。八路军第115师歼日军第5师团辎重部队和第21旅团一部共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九二式步兵炮1门、战马50多匹,击毁汽车100余辆、大车200余辆。中共中央军委指出:“现在我们已打下了一个胜仗,兴奋了友军与人民,从此更进努力,最后胜利是我们的。”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后,慎重初战,做了充分战前准备,善于利用地形,正确调动兵力,发挥近战特长,首次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10月1日,毛泽东致电博古(秦邦宪)、叶剑英等,指出:我们捷报发至全国。连日各省祝捷电甚多,其中有蒋介石、杨虎城、马鸿逵、范长江、龙云、孙蔚如,上海大公报、上海职业救国会,浙江、福建、湖北、广东、陕西、河南各省党部,武汉行营,开封绥靖公署,浙江、福建各省政府,浙江抗日救国会,等等。当时,辖区包括平型关在内的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续范亭先生撰文赞誉,指出:“谨按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在敌人方面,从南口战役以来,日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在平型关忽然受到惨重的打击与包围被歼,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挫折,不敢如以前那样的长驱直进。忻口战役敌人未敢贸然深入,我军士气高涨,未尝不是平型关歼灭战的影响。”

平型关战役胜利后,八路军指战员们凯旋

平型关大捷,给予侵华日军迎头一击,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其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国际上,它也使把中国看成“一盘散沙”,视中国人为“东亚病夫”“不堪一击”的人们刮目相看: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欺侮的民族,中国人民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在国内,它加强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各界人士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为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团结广大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扩大了影响。

在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伤亡400余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mIqO9XzUXfsPAscSMzSKrbj/a0qD7n1uoIGqnbFZ0HGm3bA5nYsL9K1MRO1Evv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