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情绪与大脑

哪怕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单独观察大脑的某个特定区域,并证实它在执行某项特定功能,都是极其困难的事。如果你寻找的东西还没有准确的科学定义,那就更是难于上青天了。

另一个问题让情况变得更加棘手:对于情绪在大脑中是如何运作的,存在不少广为流传的假设和观念;我们明知这些理论在科学上站不住脚,可它们就是不肯乖乖消逝,就像大作家托尔金笔下的某个精灵,或是特别烦人的绿头苍蝇。

最常见的例子可能是“左脑或右脑”的说法:左脑负责逻辑分析,右脑负责创造和表达情绪。因此,如果你为人矜持稳重,左脑会用得比较多;如果你性格外向、感情用事、喜爱艺术,右脑会用得比较多。社交媒体上的许多小测试都基于这种说法。据说,只要你做几道无聊的选择题,或者盯着某个旋转的图案看一会儿,它就能给你做个心理分析(那个分析当然是问题多多)。

请明确一点:这种左脑或右脑的说法是错误的。或者说,对于大脑是如何运作的,这种说法实在过于简化。不过,我在试图彻底(换个说法就是“毒舌”)驳斥它的过程中,却发现它背后其实有一些科学依据。坦白说,这让我相当恼火。

首先,人类的大脑确实包括两个部分,分为两个半球。它类似于两只底部相连的大核桃,或是一对晒干了的屁股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大脑确实拥有明显的左右两边。

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大脑为什么会以这种造型出现。但数亿年来,几乎所有生物体的大脑都呈对称形式,这可能在演化上有好处。 [72] 但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我们的大脑有明显的左右半球之分,并通过胼胝体相连。胼胝体是一条宽厚的横行神经纤维束,在左右脑之间来回传递信息,就像一条功能强大(只不过又湿又软)的宽带电缆。

有证据显示,胼胝体越宽厚,智力就越高。 [73] 这完全说得通:胼胝体越宽厚,意味着左右脑之间的连接越多,大脑也就越能获取并使用两侧的信息,进而表现为更高的智力。这种大脑左右半球之间的连接相当有用,因为虽然左右脑看似互为镜像,但两者的功能有所不同,也就意味着它们做的事不一样。

左脑似乎在语言处理方面起主导作用, [74] 右脑则负责处理声调、音高和其他基本声响。 [75] 研究还显示,左右脑分别强调全局和局部感知。也就意味着,左脑更关注“大局”,右脑则负责处理细枝末节;左脑看到的是树林,右脑看到的则是一棵棵树木。 [76]

所以说,大脑的左侧和右侧确实在做不同的事,或者是以不同方式做类似的事。而且没错,人通常有一侧大脑起主导作用,所以有些人是左撇子,有些人是右撇子。 还有证据显示,占主导地位的一侧大脑会影响你的情绪能力。 [77] 这是不是意味着“右脑负责所有情绪”的说法有可能是对的?

并非如此。

在脑部扫描技术刚刚普及的时候,确实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情绪由大脑不同半球处理”的观点。 [78] 不幸的是,更先进的现代分析研究方法显示,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 [79]

但如果退一步想,从逻辑上看,考虑到大脑的体积,大脑里有多少事在上演,大脑内部的相互联系有多紧密,以及大脑中每个部分有多细小,却同时扮演着众多不同角色,将某种特定功能(比如情绪)归功于整个大脑半球就有点儿可笑了。这就像一口咬定地球上南半球的每个人都是出色的舞蹈家,而北半球的每个人都不会跳舞,因为他们要做纳税申报。这种说法实在荒谬,就跟说“情绪完全由右脑负责”一样可笑,无论网上有多少表情包和小测试鼓吹这种观点。

所以,如果情绪不是由大脑的某一侧负责的,那么它是从大脑的哪个地方产生的?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认为情绪由边缘系统负责, [80] 这个脑区基本位于“爬行动物脑”的顶上。爬行动物脑(从恐龙时代就已存在,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大脑最原始的部分,负责最原始的生理过程,是所谓“三重脑” [81] 模型的最底层。“三重脑”模型提出,大脑分为三层,底层是最古老的,顶层则是“最新”也最复杂的。

较新较聪明的脑区从较低层、较原始的脑区生长演化出来,就像玛芬蛋糕胖乎乎的顶部从底部膨胀出来。或者说像树的年轮,从内到外越来越新,越来越大。只不过,随着新年轮一圈一圈增加,那棵树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就像前面提到的,爬行动物脑位于大脑底层,负责基本的生理功能,比如呼吸等。最顶层是大脑皮质,或者称为新皮质 [82] (具体要看你在跟谁聊这个),也就是构成大脑主体的皱巴巴的部分。它就是所谓的“人类脑”,做的是令人惊艳的智力工作。

夹在两者之间的是“哺乳动物脑”,通常被称为边缘系统。 [83] “边缘”(Limbic)这个词源自拉丁语limbus,意为“边界”,因为边缘系统构成了大脑皮质的边界,再过去就是爬行动物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边缘系统负责的大脑功能比基本生理过程要复杂,但比真正复杂的涉及智力的功能要基础。它涉及智力的大脑功能包括学习和记忆、动机和驱动力、奖赏和愉悦、有意识的运动控制,当然还有情绪。 [84] 比它高一层的“人类脑”,也就是最后演化的那个部分,产生了“有意识”的东西,比如分析、语言、注意力、推理和抽象思维。

结论很明显:情绪是潜意识过程,由边缘系统产生,这个脑区比我们所知的意识早出现。所以说,情绪发生在大脑中意识之下的地方。看起来相当清晰明了,对吧?

不幸的是,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情绪研究领域中另一个争论是:情绪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意识或下意识产生的。主要是因为,早在一百三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有明确定义的边缘系统负责处理情绪(还有其他事务)”,但根据现代证据和我们对大脑运作的最新理解,这个观点已经失宠。“边缘系统”这个叫法如今仍广为沿用,但面对不断累积的证据,“边缘系统是功能明确、自成一体的脑区”这个观点已经摇摇欲坠。 [85] 无数证据显示,大脑中的一切几乎都彼此相连。 [86]

有一个事实驳斥了“情绪肯定是潜意识的东西,因为它们来自边缘系统”这个观点。那就是,我们现在知道,边缘区域与上层意识区域存在广泛的双向联系,所以两者能通过多种方式相互影响。 [87] 因此,有意识的脑区很容易通过与边缘区域的广泛联系诱发情绪。许多人指出,这正是大脑中发生的事。 [88] 问题在于,哪怕情绪确实是通过边缘系统产生的,我们也没法打包票说,情绪源自边缘系统。那就像一口咬定你收到的信都是邮递员写的。同样,这也是情绪研究领域争论不休的一点。

如今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大脑中没有特定负责情绪的“部分”。你没法指着哪个脑区说“情绪就来自那里”。恰恰相反,情绪涉及众多大脑网络或回路。 [89] 大脑中的不同区域协同运作,创造出了我们熟悉且认可(只不过很难描述出来)的情绪体验。

不过,这仍然没有真正回答情绪在大脑中的“来源”,以及情绪是由什么生理过程产生的。更现代的观点 [90] 是,情绪及其引起的反应和行为由一套神经回路处理,涉及背外侧前额叶、腹内侧前额叶、眶额皮质、杏仁核、海马体、前扣带回和岛叶。

这听起来似乎挺详细具体的,但这些区域从大脑的最顶端、最前端(所有重要的认知过程都发生在这里)一直延伸到位于大脑中央的边缘系统最核心的部分,还包括两者之间的众多脑区。而这份清单还没有囊括所有关键脑区呢。即使如此,上面提到的脑区在其他关键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记忆、注意力、前瞻规划、疼痛感知等。它们不仅仅参与情绪过程。

此外,即使百分之百证实了某个脑区在情绪体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不意味着情况会变得清晰明了。杏仁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大脑颞叶边缘系统中一块小小的神经区域。 [91]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杏仁核都以“处理加工恐惧情绪并对恐惧做出反应”而为人熟知。可以说,直到如今杏仁核最著名的功能仍是这一点。 [92] 但随着研究数据不断累积,杏仁核的作用变得更多样化了。现在,我们知道它在其他方面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包括提供记忆中的情绪元素, [93] 赋予我们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 [94] 甚至决定我们在体验或感知事物时需要的情绪反应。 [95]

杏仁核远不止在单一情绪(恐惧)中发挥作用。如今,它被视为大脑的关键区域,甚至是体验情绪的“枢纽”。 [96] 但坏处是,我们更难把握情绪在大脑中的运作方式了。

因此,虽然我们的理解比“整个一侧大脑负责处理情绪”已经进了一步,但仍然存在许多模糊和不确定之处。尽管我们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也在数十年的研究中收集了大量数据,但“情绪来自大脑中哪个地方”仍然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部分原因在于,在“如何定义情绪”这个问题上,人们仍然没有真正达成共识。如果一间实验室采纳某个定义,另一间实验室采纳另一个定义,哪怕他们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也不太可能一致。就好比两组人分别调查全国有多少宠物,一组对宠物的定义是“猫、狗、兔子或金鱼”,另一组对宠物的定义是“生活在某人家里的非人生物”,也就是说还得加上蚊虫、蜘蛛或白蚁。上述两项调查在寻找相同的信息,但由于对宠物的定义不同(一个太狭隘,一个太宽泛),最后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除此之外,即使我们可以给情绪下具体的定义,被研究的各类情绪体验 [97] (比如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在大脑中的表达肯定也不一样。我觉得,没有谁会对“不同情绪会以不同方式影响我们”这一调查结果提出异议。

这也取决于你调查的是情绪体验,还是情绪的感知与表达。 [98] 人脑在这两样东西上的重合之处要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而这还没有考虑到进行调查的现有技术局限。如果光看媒体报道,你也许会认为脑部扫描仪能读取你大脑中发生的事,就像你我能看懂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一样。但可悲的是,脑部扫描仪远不具备这种能力。

例如,目前常用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脑部扫描仪间接测量脑部活动, [99] 需要好几秒钟才能检测出脑部活动变化。但情绪往往发生在一瞬间,相关脑部活动可能在几毫秒内就结束了,脑部扫描仪根本来不及弄清发生了什么事。有时候,用脑部扫描仪研究情绪,就像在赛马结束三小时后去调查马场终点线旁的蹄印,试图弄清是哪匹马跑赢了比赛。

当然,并不是说这种研究毫无价值,它们当然有价值。只不过,研究人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为了我们(尤其是我)能够理解,也许“情绪来自大脑中哪个部分”这个问题本身就问错了?

更好的做法也许是缩小范围,观察每种情绪可识别的表达和表现,看看在每种情况下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也许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抽丝剥茧,解开更大的“一团乱麻”,也就是弄清通常意义上的情绪。

我希望能成功,因为这正是我选择迈出的下一步。 xhVZeMxDw4VTt1BwDGp9E7rrJQ2TXrNxLVacvILXOQll9F/Zj4q07AXXtEngBSf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