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被送往医院的时候,我没有哭。
我其实是想哭的。我真的很担心他,也因为严峻的疫情深感无力。我不是故意装男子汉;那个时候,我跟太太和两个小孩被困在家里,所以哪怕我想装,那也是白费劲。
但不管怎么说,我没有哭。至少不是当场就飙了泪。当然,最后我还是哭了,但那也是一阵一阵的。说真的,跟人们常说的恰恰相反,哭出来并没有让我感觉好一些。我还是跟之前一样难过,只不过现在眼睛湿漉漉、红彤彤的,还鼻涕直流。我发出的怪声甚至惊动了邻居。总之,哭出来并没有让我的情况好转。
之所以唠叨了这么多,是因为我读到过斯多葛学派的著作,读到过那派学者对情绪的看法。具体来说,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情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因为身体会以始终如一的方式将情绪表达出来。我们不光在心理层面上体验情绪,也在身体层面上表达情绪,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做到的。
我觉得,如果能弄清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情绪对身体有这么大的影响,也许有助于弄清情绪到底是什么,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又是为什么对我影响这么大。
情绪会引起身体反应,大家都熟悉的一个例子就是哭。
话说回来,我们为什么会哭?
我不是指“什么东西会弄哭我们?”,因为那样要说的就多了,从切洋葱到空气中飘浮的尘埃,从令人心碎的丧亲之痛到下身遭到一记飞踢。
不!我指的是,我们会哭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演化论觉得“眼球滴水”是一种有用的能力?
说真的,虽然哭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做的寻常小事,但哪怕忽略其他所有方面,把它纯粹看成是“分泌眼泪”
,它也复杂得出奇。
比方说,人类有三种眼泪。 [17] 第一种是基础性眼泪。眼睛会不断分泌液体,形成三微米厚的液体膜,时刻包裹我们的眼球,让它们保持清澈、湿润、健康。 [18] [19]
第二种,当灰尘、沙粒或切洋葱产生的挥发性气体进入眼睛时,我们会分泌反射性眼泪,好清理掉侵入眼睛的东西,就像用淋浴花洒把蜘蛛冲进排水口。
第三种是心理——情绪性眼泪。当我们体验到强烈情绪(通常是悲伤,但也可能是愤怒、快乐和其他情绪)时,就会分泌这种眼泪。但是,另外两种眼泪有显而易见的用处,我们伤心难过时流的眼泪又有什么用?你又不能通过眼睛把负面情绪排出去(至少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关于心理——情绪性眼泪的作用,目前有许多种理论。 [20] 有一种理论说,眼泪会把我们的情绪状态传播出去,向周围的人展示我们需要帮助。如果传播的是正面情绪,就是展示我们能伸出援手或与人分享。而研究显示,情绪诱发的眼泪与眼睛受刺激分泌的眼泪,两者的化学成分不同。 [21] 如果流泪仅仅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那就没必要有区别了。
情绪性眼泪含有催产素和内啡肽,这些“让人感觉倍儿棒”的化学物质被皮肤吸收后能提振情绪。 [22] 你伤心难过的时候,这大概会挺有用。然而,分泌极少量的此类物质,让它们顺着脸颊流淌,这么做显然效率不高。想必你也不可能光靠自己的眼泪就一下子振作起来(但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催泪的回忆录如此畅销)。
还有一些研究显示,嗅闻女性的眼泪会抑制男性的性唤起,使他们的睾丸素水平降低。
[23]
目前还不清楚男性和女性的眼泪会不会起到同样的作用,但我们确实听说过,女性在闻过别人的分泌物后行为会发生改变
[24]
。
不管怎么说,这表明情绪性眼泪会从化学层面上影响我们周围的人。这真有点儿令人毛骨悚然。
这也表明,情绪与生理的联系要比许多人认为的紧密得多,也深刻得多。我们的情绪远不是抽象无形的思维产物,也并非如影子一般虚无缥缈,它们会在最基础的生物化学层面上影响我们的身体。显然,我不是最先注意到这一点的人。众所周知,斯多葛学派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这个观点。
另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是,形容情绪的词语大多关联的是除大脑以外的器官和身体部位。所有浪漫的东西都与“心”有关,而当恋情出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心痛”或“心碎”。我们拥有“发自内心”的直觉,容易不假思索、下意识地做出决定,通常全凭情绪驱动。强烈的情绪会让我们“喘不上气”,影响呼吸系统正常运作。愤怒咆哮通常被称为“大发脾气”。幸福感常常会诱发平静放松的状态,这表明肌肉紧张度降低;我们如果被逗乐了,可能会“捧腹大笑”。许多形容恐惧的词不过是换着花样说“吓尿了”;我们的肠道和排泄系统也会受情绪影响,虽说我们宁可它们别这样。
对人们来说,尤其是对像我这样的神经科学家来说,把大脑与身体分割开来,将大脑视为单独存在的事物,通常会比较方便。我们一般认为,大脑驾驭着身体,仿佛身体是由血肉筑成的精密车辆。但是,如果你觉得两者是完全孤立的存在,那就大错特错了;正如情绪与身体机能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示的那样,大脑与身体有大量相互交织、彼此关联的地方。毕竟,大脑虽然能力出众,但仍然只是个器官。它的存续和运作都需要身体来维持。总之,我们不能否认大脑控制并影响着身体,但身体同样以种种方式控制并影响着大脑。
大脑和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它们被颅骨和脊柱包裹在内,所以这些区域受损会造成重大(而且是毁灭性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外周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 [25] 外周神经系统是另一套错综复杂的神经与神经元网络,将中枢神经系统与其他所有器官和身体组织联系起来。
外周神经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躯体系统,它将器官发来的感官信息(温度、疼痛、压力等)传给大脑,向肌肉发送运动信号,让我们能有意识地移动身体。 [26]
另一部分是自主神经系统, [27] 它负责监控无意识的生理过程,也就是我们不用去想就能做的事,比如排汗、心率调节、肝功能等。
自主神经系统本身也由两部分组成,也就是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会让我们“火力全开”,好应对危险和威胁;著名的“战斗或逃跑”
反应就是由它诱发的。
[28]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则恰恰相反:它会使我们的生理过程处于平静放松的“基准”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休憩与消化”状态。
[29]
我们身体和器官内部的一般活动之所以能维持下去,要归功于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达成微妙的平衡。
最酷的一点是,这些外周神经系统大多(虽然不是完全)受大脑调节。具体来说,它们受大脑更深层、更基础的区域——下丘脑 [30] ——调节。下丘脑是负责“控制”身体内部种种活动的关键区域。
所以说,下丘脑也监控着内分泌系统。 [31] 大脑通过激素,也就是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影响着新陈代谢和身体机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内分泌系统之于神经系统,就好像纸质邮件之于电子邮件。它们都能收发信息,只是速度和容量有所差别。
告诉你这些是为了说明,无意识的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决定了情绪如何影响身体。 [32] 这就是为什么情绪体验总是伴随着众多生理反应:心率变化;胃部抽搐或恶心想吐;哭泣;皮肤潮红或发白(取决于血液涌向哪个方向);出现想要“一泻千里”的冲动。这些都是自主神经系统在起作用。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通常受大脑控制,就是那颗常常体验到强烈情绪的大脑。
但这种影响并不完全是单向的。尽管听起来有点儿怪,但身体也能影响大脑中产生的情绪。这种看似本末倒置的情况其实常见得令人吃惊。显然,要是脚趾断了,或是食物中毒,或是得了重感冒,你会非常痛苦凄惨。严格来说,这是你的身体在支配大脑产生的情绪。但我要说的是,身体能通过更复杂、更微妙、更直接的方式影响你的情绪。
比方说,你可能听说过“饿极成怒”(hangry)这个说法。这是一种现象,指你肚子饿的时候会更心烦暴躁。这看起来像是社交媒体上搞笑的谐音词,但大量研究显示,确实存在“饿极成怒”现象。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布什曼(Bushman)教授领衔的一项令人瞠目结舌的实验发现,已婚夫妇在血糖较低时会对彼此展现出更大的攻击性
。
[33]
这完全说得通。大脑依赖葡萄糖,也就是所谓的血糖,才能做到它所做的一切。当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葡萄糖时,一切就会出问题。 [34] 因此,从逻辑上说,人体内的血糖水平会影响大脑能做到的事,比如自我约束和控制攻击性冲动。而血糖水平取决于消化系统、肝脏和肌肉,以及它们分泌的各种激素。 [35] 所以说,这个例子说明其他器官决定了大脑在情绪这方面能做的事。
事实上,消化系统最近备受关注,因为它对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起着惊人的重要作用。消化系统不光是食物流经的蠕动管道,它异常复杂,还包含一系列特定激素,
[36]
神经系统的一个专门分支(肠道神经系统,它复杂到常常被称为“第二大脑”
[37]
),以及由数万亿各类细菌组成的肠道微生物群
[38]
。说真的,消化系统完全可以向大脑“最具影响力器官”的称号发起挑战
。
鉴于前面提到的一切,消化系统似乎对大脑功能和心理健康影响颇大。这并不奇怪。这要归功于科学家所谓的“肠脑轴”(gut-brain axis)
[39]
。“肠脑轴”是身心健康研究的新前沿,也为治疗抑郁症等疾病提供了新途径。
[40]
似乎科学本身就是“跟着直觉走”(following your gut
),而这绝不是毫无意义的陈词滥调。这话比许多人想象中有理有据得多。换句话说,这是身体影响情绪的另一种方式。
但这是怎么做到的?消化系统或其他器官是如何深刻影响大脑产生情绪的过程,又是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除了血糖,肠道中发生的事也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化学构成。毕竟,我们生活所需的所有重要化学物质都通过肠道进入身体。可想而知,肠道中发生的事不可避免会间接影响大脑,因为大脑也像其他器官一样,会对周遭化学环境做出反应。
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的“老朋友”——内分泌系统。除了生成和分泌激素,我们的大脑也会对激素作出反应。肠道、肾脏、肝脏、体脂等也会分泌大脑能识别并作出反应的激素,这意味着它们对大脑和情绪有直接影响
。
[41]
不过,身体还会通过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影响大脑,那就是通过迷走神经。 [42] 迷走神经极其重要,是十二对脑神经中的一对,直接连接大脑与身体的重要部位,比如耳朵和眼睛。迷走神经是将关键信号(比如大部分感官信息)传给大脑的重要通道。
迷走神经是分布最广的脑神经,因为十二对脑神经大部分都连接头颈部分,而迷走神经则直接连接大脑与几乎所有头部以下的器官。它是副交感神经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包括心脏、肺、消化系统、膀胱、汗腺在内的器官和组织。迷走神经之所以与情绪密切相关,是因为构成它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80%到90%是传入神经,这类神经将信息从器官传向大脑
。
这意味着头部以下的器官随时与大脑有直通线路。说白了,迷走神经让大脑“知道”身体不同部位每时每刻发生了什么,以便作出相应的反应。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会说“我关节疼,说明要下雨了”?原因可能就是这个。关节这个部位对实质性的压力非常敏感,下雨之前气压降低,有些人的关节可能对此作出了反应。这种感觉通过迷走神经传给大脑,功能强大的大脑意识到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下雨前,就将一切联系了起来。
可想而知,迷走神经活动,也就是所谓的“迷走神经紧张”,是从生理层面上影响情绪的一大要素。 [43] 有些人认为,肠道就是通过它来影响心理健康的。 [44] 因为,如果至关重要的肠道出了问题,迷走神经会让大脑立刻知晓。如果大脑从某个极其重要的来源收到信号,不断提醒你:“不好了!出事了!”这大概会导致负面情绪反应,而且是频繁出现。
因此,迷走神经刺激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这两种常见疾病都与难以控制情绪密切相关。 [45] [46]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将前面提到的一切都纳入考量,如果说有一点大家意见一致,那就是产生情绪的是大脑,对吧?身体可能会发送重要信息,那些信息会决定出现哪些情绪,但产生那些情绪的仍然是大脑。即使身体提供了原材料,但它并没有“创造”出情绪,就像运砖卡车并不负责盖房子。
毕竟,你怎么可能指望大脑以外的器官产生情绪?要是这么说下去就没完没了了。难不成我们要用肺来做算术题,用肾来储存记忆,用膀胱来认地图?
所以,如果说有一点是每个研究情绪的人都赞同的,那就是情绪来自大脑。但即使在这一点上,大家也不是百分之百达成了共识。因为有些科学家认为,身体确实负责“创造”情绪。
有一种理论叫作“躯体标记假说”(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 [47] 认为大脑只有在收到身体传来的特定信号后才会产生情绪。比方说,先发生了某件事(比如过马路时差点儿被车撞倒),然后身体才通过感官传递的信息作出反应(心率加快、肌肉紧张、面色发白等)。往往在有意识的大脑有机会“思考”之前,身体就作出了明显的反应。
这些来自身体的无意识信号,比如心率加快和肌肉紧张等,势必会传给大脑。它们就是所谓的“躯体标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渐渐学会了在身体产生这些躯体标记时需要的情绪反应。因此,如果我们遇到的事再次导致心率加快、肌肉紧张,这种特别的躯体标记组合就会通过大脑使我们体验到恐惧。
这表明,情绪更多是由身体而不是大脑决定的。身体反应的特定组合决定了我们会体验到哪种情绪,大脑的作用则是以合理的方式诠释那些情绪。
这个区别也许很微妙,但相当重要。以前面提过的“盖房子”为例,这表明身体的作用不是为大脑这个“情绪建造者”提供砖头。相反,身体才是真正的建造者,它提供情绪的蓝图,而不是原材料,大脑则按照身体的指示创造出情绪。
这个说法相当耐人寻味,也有不少支持它的证据, [48] 但躯体标记理论并没有被普遍接受。许多科学家都强调它存在局限性, [49] 比如常常并没有事件触发,我们也会体验到情绪。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正在路上瞎溜达,想着自己那点儿破事,脑子里却不知怎么浮现出了过去(通常是十几岁时)的尴尬经历,让你恨不得在地上找条缝钻进去。此时此刻,并没有外物让我们的身体出现这样的反应。然而,我们却常常在没有明显“躯体标记”的情况下体验到情绪。这个例子肯定在某种程度上驳斥了躯体标记理论吧?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躯体标记理论的支持者提出了“似身体回路”, [50] 也就是大脑会有效模拟身体信号,“好似”那些信号是由身体发出的,这样就能仅靠大脑产生情绪了。然而,这个过程效率很低。大脑必须模拟出情绪被触发前身体做的事,这会给大脑这个一贯节俭的器官增加好几层“管理机构”。鉴于情绪反应通常是即刻出现的,这似乎根本说不通。 [51]
总的来说,从神经生物学意义上看,躯体标记假说只是解释情绪运作方式的众多理论之一。但这一假说得到了学界的认真对待,就表明我们需要摒弃以下观点:情绪是纯粹的抽象过程,完全发生在心智和(或)大脑之内。
情绪对生理影响极大,生理也对情绪有很大影响。比方说,伤心难过会改变眼泪的化学成分,肠道里的细菌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不可否认,我们的身体里充满了情绪,而且情绪显然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果确实如此,那么情绪就是科学可以观察、记录甚至控制的东西。
这不禁让我想到:也许在那段情绪剧烈波动的时期,是身体阻止了我哭出来?也许“不正常”的不是我的大脑(我承认,它一直让我受益匪浅),而是我的身体。毕竟,我感觉缺失的是情绪反应中与身体有关的部分。我承认,虽然自己多年来用脑用得不少,但确实没怎么在意过身体。
开始居家工作以后,我去健身房的次数有所增加,但我的身体却更不喜欢锻炼了,而且经常抱怨。所以说,也许它早就在跟我作对了?也许它早就罢工了,所以在我最需要它的时候,它拒绝让我做出至关重要的情绪反应?
然而,这种解释是假设我的身体与大脑存在明显区隔。但前文已经反复明确指出,事实并非如此!我写这本书是为了减少自己的情绪无知,而不是让它愈演愈烈。
再说了,要是我继续把自己的身体拟人化,仿佛它是某种独立存在的实体,而不是我本人,我的“科普执照”就会被没收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情绪远不止存在于大脑中,它在身体上的体现远比我想象的要多。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难道不该像对待记忆和疼痛等感觉一样,至少大致了解特定情绪在我们体内的基本生理形式吗?为什么不反过来利用这一点,弄清情绪是如何运作并影响我们,又是为什么会影响我们?
毫无疑问,这么想完全合乎逻辑。不幸的是,我很快就发现,真正执行起来是个大挑战,也是我不得不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