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我原本打算写的书。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我想要写的书。
但我很高兴写了,而且写这本书可能是我做过的最棒的事。
你是不是一头雾水?这不怪你,我也有过一头雾水的时候。整件事就是从困惑开始的。
让我先倒回去一点儿,说说写这本书的背景。
这是一本关于情绪的书。
起初,我打算笼统地写一写情绪,聊一聊情绪背后的科学知识,以及情绪在大脑中是怎么运作的。我原本打算起的书名是《情商》(Emotional Inteligence)
,这是个约定俗成的术语,而且书里讲的是情绪的科学知识,是要带上脑子去看的东西。挺妙的,对吧?
只不过,有一个问题。显然,跟许多科学家和自诩知识分子的人一样,我一度认为,情绪从科学角度来看其实并没有多复杂,不像思维、记忆、语言或感官,那些大脑中的“重要”事物。情绪只不过是一种遗留,或者说是一种阻碍。所以说,写一本解释情绪的书应该不会麻烦到哪里去吧?
但事实很快证明,这种想法简直大错特错,错得令人啼笑皆非。我越钻研越发现,每看到一项支持我对情绪既有看法的研究,都能找出五项反驳我的研究,而且每项研究提出的观点都不一样。
最终,我不得不面对一个无可辩驳的残酷事实:我对情绪的了解根本不足以写出一本解释情绪的书。但不幸的是,我已经签过合同,写不出也得写。这可就麻烦了。
接着,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随着病毒肆虐全球,世界陷入了封闭状态。起初,我觉得自己有条件渡过难关。毕竟,我原本就居家工作,工作没有受影响,家庭关系也挺和睦。我心想:没事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然后,同年3月,我爸感染了新冠病毒,被送进了医院。而我什么也做不了。我帮不了他,甚至没法去探病。疫情来势汹汹,我们全都封在家里,医院也被隔离了。所有医务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试图拯救更多生命。
那个时候,我被困在家里,只能靠转了两三手的信息,或是偶尔打来的电话,通过只言片语了解老爸的病情。最主要的一点是,我被困住了……被情绪困住了。我不知该怎么应对那些陌生的情绪。当然,我以前也担心过,忧虑过,恐惧过,焦虑过,但这次完全不一样。
接着,我五十八岁的老爸,身体一向硬朗的老爸,离开了人世。我没能见上他最后一面,也没能好好跟他道别。我不得不独自一人承受后果,承受这辈子最惨烈的痛苦与创伤。与世隔绝,孤立无援,无人安慰。换句话说,那简直如地狱一般。
当时的情况是,面对这辈子遭遇过的最强烈的哀恸与痛苦,我接受过的神经科学训练发挥了作用。不知怎么的,在我纷乱嘈杂的脑海中,身为“技术宅”的理性部分开始发声,提出了以下令人信服的论点。
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神经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目前脑子里塞满了令人不堪重负的强烈情绪,还得写一本关于情绪的书!从逻辑上说,我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些基本不可能凑到一起的元素,深入探究自己感受到的压力、痛苦和不确定性,看看它们对我做了些什么,然后试着解释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意味着什么,又会带来什么影响。我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放到显微镜底下细细剖析,而且是以科学的名义。
我也正是这么做的。那是一趟漫长的旅程。探索自己的哀恸,剖析自己为什么会经历那些情绪波动,带我进入了前所未见的新领域,也提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人类是这副模样?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这样运作?
为什么音乐能这般影响我们?
是什么催生了众多科学发现?
现代世界为何会充满不实信息和“假新闻”?
事实证明,上面这些(此外还有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情绪”。在研究“情绪”这个涉及内心世界方方面面的事物时,我来到了时间之初与宇宙尽头,走到了幻想与现实的边界。我的研究范围极广,从最基本的生命过程到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再到介于两者之间的一切。
因为事实证明,情绪根本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我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所做一切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塑造我们,指导我们,影响我们,激励我们。而且没错,它也会让我们摸不着头脑。
刚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对这些一无所知,根本没法说自己“有情商”。事实上,我对情绪相当无知。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本书一部分是科学探索,一部分是哀恸日记,一部分是自我发现之旅,并且远远不止这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人生中最糟糕的阶段,写这本书救了我一命,消除了我对情绪的无知。本书的书名
就是这么来的。如果它也能帮你减少情绪无知,哪怕只有一点儿,能使你不必经历我经历过的一切,那么我写这本书就值得了。
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