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精神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的学科。它旨在探索人类精神世界,促进人类的精神健康。

自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现代精神病学作为一门医学的分支建立以来,围绕它的争议甚至“危机”从未消停。在上世纪 60、70 年代,还出现过反精神病学运动。从精神病学危机的表面来看,可能是精神卫生资源的不足、国家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者分配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病因解释模型和临床实践方法的分歧。但所有现象背后都有其必然的本质问题,那就是精神病学如何被定义的及其理论基础是什么。

精神病学是一门类似心理学、社会学或者人类学的社会科学?或者将其界定为更偏向于哲学和历史学的人文学科?一代代的精神病学家贡献出他们的观点,例如卡尔·贾斯珀斯(Karl Jaspers)将现象学引入精神病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以对精神病理现象的潜意识(深层心理学)分析和治疗为基础,建立了动力性精神病学,随后又发展出诸多心理治疗方法。作为埃米尔·克雷丕林(Emil Kraepelin)的坚定追随者,塞缪尔·古泽(Samuel Guze)在1992 年发表檄文,以“为什么精神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呼吁精神病学回归医学。他认为,以分析性哲学和科学哲学为基础,通过对大脑深入的科学研究,可以揭示人类的精神现象。

精神病学一直就在那里,从不曾离开。只是如今它来到一个十字路口——究竟是建立在遗传学、神经科学的基础之上,还是覆盖到更广阔的社会和人文学科之中?要回答这个问题似乎不难,现在学术界更倾向于用心智(mind)描述精神现象及功能,心智不同于大脑(brain)。大脑只是人们要研究的对象客体,而心智活动不仅是大脑的功能反映,更是包含主体性(subjectivity)的精神活动,即人类独有的主体体验、意义、能动性等精神方面的活动。

《精神障碍模型:一个精神病学教授的批判性反思》作为资深精神病学家对临床工作的批判性反思,为人们详细介绍了精神病学中的几种主要模型:疾病模型、精神动力学模型、认知行为模型和社会模型。作者力求立场中立,能够客观展现不同模型的观点,有助于读者在阅读时进行独立判断。而作者在本书最后一章提出的共轭模型,则是提倡多模型共存并加以综合的临床实践。

本书自正式出版后,目前已更新至第六版。作者幽默风趣、开放包容,主张辩论和思考,正是他这样立体的性格,使本书成为一本严谨又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

祝读者开卷有益。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尽、不足之处,也敬请读者包涵!

仇剑崟
2024 年 8 月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3bUbOuSeZd86ogTmu7rikD6koLprC9osM+X0cq1IaXz7IembHY4HyVkQxaNIO6u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