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部门主管空缺,王甲、李乙、张丙都有意争取这一职位。但是,他们心里有数:争得不激烈,显得没有什么力量;争得太激烈,反而会引起决定者的不愉快,认为“凭什么非他不可”,岂非弄巧成拙?
论关系,谈实力,三位都差不多,可以说难分上下。主管空缺只有一个,争来争去,很明显结局是一胜两败。
王甲、李乙、张丙都无意跳槽,用不着孤注一掷,所以他们不约而同,采取“不争之争”的策略。既然没有获胜的绝对把握,又不愿意争不到就离职他去,干脆就用“不争”来“争”,看看结果如何。
不久,李乙获得晋升,很高兴地走马上任。王甲、张丙落选,难免闷闷不乐。
老板做得很漂亮,分别安慰王甲和张丙,说是“原本要升你的,不料有一些流言,才临时改变”,希望“你不要灰心”,并且承诺“只要好好工作,以后机会还很多”。
王甲和张丙的反应有一些不同。王甲微笑地回答:“升不上去没关系,我会好好工作,以后还请多多提携。”张丙则显然很不服气,愤慨地说:“升不上去没有关系,我会好好工作。不过平白遭受流言的伤害,我实在不甘心,希望能够彻查,以明是非。”
请问:
1.主管出缺,通常有哪些状况?
2. 如果你是老板,对王甲、张丙的印象如何?以后真的有机会,会先考虑王甲还是张丙?
3. 如果你是李乙,获得升迁,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4. 如果你是王甲或张丙,没有获得升迁,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5. 不争之争和据理力争,各有什么优缺点?
1.主管出缺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下述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强势的升迁型。老板非常赏识他,让他晋升,也让他安排继任人选。在这种情况下,王甲、李乙、张丙根本用不着争,因为没有争的机会,只看平日和主管的关系,够不够让他把自己安排上去。
第二种是弱势的升迁型。老板让他晋升,也问他谁来继任,但是,老板只是听他的推荐,不一定如他的意。甚至他自己量力,根本就不推荐。
第三种是空白的出缺型。这种类型包括原任主管平调、离职、退休或身故等,以及新增部门岗位的主管之位。
2. 落选的人,当然不可能恼羞成怒,除非他愤而离职。“升不上去没关系”便成为大家不约而同的惯用语,并不代表真正的心意。倒是后面接着说出来的话,可能发自内心,构成自己未来发展的助力或阻力。
王甲微笑地说:“我会好好工作,以后还请多多提携。”这种“看得开”的态度,必然为他将来的升迁带来良好的契机。因为老板听了,会觉得他很善于领会自己的话意,也能够体谅自己的心意,因而对他产生歉意,以后有机会,自然优先考虑王甲。
张丙愤慨地说:“平白遭受流言的伤害,我实在不甘心,希望能够彻查,以明是非。”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也是“不要让自己的权利睡着了”的一种表现。但是,老板会觉得他根本听不懂自己的话意,把安慰的借口当真;如果听懂自己所说的不过是一种借口,却坚持彻查,那就是不够体谅。老板可能口头答应他一定查明,心里则感到好笑,转而庆幸自己没有升错人,暗中告诫自己,此君“看不开”,最好不要招惹他。
3. 李乙获得升迁,应该抱持喜忧参半的心情。喜的是自己的实力获得大家的肯定,忧的是此后的责任更加重大。不能够得意忘形,喜形于色会惹得很多人不满。谨慎、谦虚、和气,应该是升职时特别注意的要旨。
4. 未能获得升迁,不见得一定是坏事。准备得不够充分,哪怕升上去也势必难以胜任,徒然增加痛苦。老板不支持,自己就算升上去也很难做事,不如反省问题出在哪里,冷静地自我改善,以待下一次。说不定老板故意用不升迁来考验自己,那就应该更加妥善回应,自然会收获良好的结果。
5. 据理力争看起来十分勇敢,其实再怎么说都是一种意气之争,充分表现出自己沉不住气。不争之争当然也是另一种情势的争。一方面十分和谐,一方面是应该做的才做,不应该做的千万不能做,表现出君子的风度。用不争来争,丝毫不露出竞争的痕迹,十分高明。重要的是心中确实这样想,争的结果并不重要,顺其自然比较好。
下属最好有机会追随强势的主管,只要尽力而为,好好协助他,便可以“同登龙门”,这是最有效的升迁途径,不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
然而,强势主管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遇不到这种机会,一点办法也没有。同时,强势主管多半要求严格,而且一丝不苟。追随这样的主管,升得快,“死”得也快。升不上去又让他有不好的印象,那就更加倒霉。
遇到弱势主管,下属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也很难在主管晋升的时候获得顺理成章的升迁。但是,人处在背景不够强的环境中,才能够真正磨炼自己,使自己更加机警稳健,就算必须竞争才有升迁的机会,也是成败操之在我,总是值得自豪的。
主管平调或退休,多半是可以预见的。退休的主管,年龄成为有关人员共同注目的焦点。平调的主管,则是专长不合的一种迁移,明眼人看得相当清楚。这两种情况,必须及早准备,届时瓜熟蒂落,自然成功。
主管意外身故或突然离职,接任的人是谁?必然引起纷争。其实,表面上是死亡或离职引起混乱的竞争,实际上有心人早就摩拳擦掌,准备一决高下了。至于新增部门的主管,我们如果想得长远一些,也不难看出“先有人动脑筋,千呼万唤才增设出来”的不易之理。
不论哪一种类型,不管什么情况,在决定的关键时刻,都免不了一番争夺。尽管不争之争很早已经开始,最后关头,走势明显而白热化,最少也要让老板将自己纳入考虑范围,才算真正达到“不争之争”的目的。
老板可能速战速决,理由是“夜长梦多,越拖问题越多,越不容易摆平”,何况主管职位空得太久,势必耽误要事。老板也可能采取拖延的策略,理由是“冷却一下,大家才不会闹情绪”。就算摆不平,至少也表示已经尽力在摆平。
这两种理由都有道理,也都很牵强。可见理由是人编出来的,自己相信,那就是道理。重要的是决定,锅盖盖得再严密,终究要掀开。竞争的人不止一位,结果总是一家欢乐几家愁。
老板决定之后,对新任主管要激励一番,让他好好表现。对落选者安慰的话,当然一则要找出理由,再则要给他希望,所以说来说去,离不开“原本要升你的”“以后还有机会”。这些话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主要的功能只在测试哪些人看得开,而哪些人看不开,如此而已!
看开并非看破,看不开却必然看不破。云门文偃禅师说过这么一句话:“日日是好日。”便是看得开的最好说明。
一个人在理想未能如愿实现时,不妨假想在乌云密布的云层上面有一道明亮的阳光。忧郁的心情自然会变得明朗,这就是看得开。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不是看破,而是真正地看开。孔子并不是不在乎富与贵,他只是明白努力和成功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而用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更是不可取,他主张“尽人事以听天命”,希望我们尽力去追求,却不必把富与贵当作永久存在的东西。
有些人失败之后会成功,有些人失败之后不会成功,这是什么原因?我们不是常说“失败为成功之母”吗,为什么有不同的后果呢?
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那些遭遇失败却不怨天尤人、乱发牢骚,反过来好好检讨自己,进而充实自己,等待下一次机会到来的人,很有可能获得成功。至于那些失败之后便归罪于别人,认为自己受委屈、吃大亏,因而到处发牢骚的人,就算下一次机会到来,他也把握不住,自然无法得到成功的果实。
王甲看得开,知道“多人竞争,不可能人人成功”,也明白“原本要升你”只是安慰的话,更了解“这一次不成,还有下一次”的道理,因此坦然接受失败的事实,洒脱地微笑着,并且表达出“以后还请多多提携”的愿望,等于开始下一梯次的部署,所以助力最强。
张丙看不开,心中始终不服气,说不定认为老板有意歪曲事实,竟然拿“有一些流言”做借口,真是令人不平,要求彻查真相,自以为不反驳等于默认,因而据理力争。老板可能承认自己编造借口,请张丙原谅吗?老板会由于张丙要求查明是非,便坦言自己的过失吗?他只会觉得好笑,这种话也听不懂,幸好没有升张丙当主管。
1.一个人不应该看破,一旦看破了便无所争,失去竞争的原动力。在世俗的社会上,看破显得过分消极。一个人不应该看不开,否则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就算成功,后面的路也走不远。因为不可能没有挫折,一旦遇到挫折,依然会承受不住。
2. 看开不是看破,看破一切,就察觉所有一切都是无意义的。明知是假的,在看破之前,仍然当真的,叫作“看开”。
3. 看不开的人会十分苦恼。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哪里受得了?看破的人往往流于“不争”,群体就不会进步。看开而不看破,是“不争之争”的最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