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个案研究是学习管理的有效方法,但是在中国社会推行起来相当困难,因为我们通常习惯“报喜不报忧”,个案已经失真,研究的结果势必大受影响。如果据实编写,则难免有好有坏,于是有些人不高兴,甚至有些人会因而提出抗议。不得已退而求其次,拿外国的个案来研究,就算殚精竭虑,费尽心思,然而结果大都不能切合实际,顶多收到脑力激荡的效果,对实际管理的用处并不大。

行为科学以科学方法对人类行为做有系统的研究,自 1950年以来,对管理的助益十分显著。不过,专门拿西方人的行为来研究,只能够明白西方人的行为,却很难了解中国人的所言所行,实际意义不大。

本书尝试以中国人的行为为对象,用个案分析的方法,从中国人的行为来研究我们自己的管理。我们不采用完整的个案,以免涉入太深,引发误解。我们采取片段的事实来加以分析和说明。由于素材范围不够广泛,内容不够深入,仅能勉强分成基本的理念、工作的原则、沟通的现象、沟通的真谛、人我的分寸、两可的拿捏、是非的判断、凌乱的秩序、会商的技巧,以及合理的兼顾等 10 个项目,分别予以探究。

许多朋友都承认,我们不需要刻意强调中国式管理,但是中国的风土人情却实实在在影响了中国人的管理和行为方式,不容忽视。大家异口同声:“运用中国人自己的方法来解决中国人的问题,的确事半功倍。”

有些人则认为:人的行为大同小异,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行为说起来也差不多。这种看法很对,只是站在管理实务的立场,它刚好和理论界重视“大同”的部分相反,强调的是必须注重“小异”的部分。所以我们常常指称中国人如何如何,实际上并不是“中国人如此,西方人相反”,而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这些方面有程度上的差异”。不是“有”或“无”,而是“多”或“少”,才不至于陷入“二分法”的不利困境。

还有一种常见的问题:究竟“中国人”的定义是什么?我们秉持文化的立场:“凡是接受中华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依据而言行的人,不论其血统、出生地、国籍为何,都是中国人。”根本不重视中华文化,甚或鄙视中华文化,不依中华文化而行的人,在我们眼中,都已经不算是中国人。

有些人对中国人怀有成见,以致一辈子不了解中国人的行为,因而也不明白中国式管理的真谛。有些人则自以为既然生为中国人,当然知道中国人的所言所行,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研讨中国人的行为。这两种“过”与“不及”的心态,正是今日众多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人行为的基本原因。

由于我们的处世哲学和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中国人的行为,不应完全依照西方的标准来省察和评估。当代中国人的毛病,事实上就是喜欢用西方的观点来观察中国人的行为,以致样样看不惯。但是内心深处,却又存在着某些中国人的牢不可破的观念。看的、想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逐渐加深了今日中国人“嘴巴上说的好听,实际上办不到”的恶习。久而久之,形成口是而心非、言行不一致的习惯,更为不幸。

出版本书,是希望大家能够依据中国人的行为,切实将管理的道理付诸实施,并求其圆满而有效。

许多朋友表示,书中的案例经常能遇到,而所提供的方法的确也给予了相当的帮助。这些鼓励,使我们在明知内容不够齐全的情况下,仍然提前将本书付梓,以期抛砖引玉,能有更多高明之士来做这一方面的研究。

世界上的事情,看起来十分复杂,然而归纳起来不外乎就那么几种类型。平日把这些常见的个案放在脑海里,什么时候遇到类似的情况,便可以将相关的问题和可行的方案一并纳入考虑,对于解决当前的困难,研判未来的发展,应该有相当的助益。尚恳各界贤明,不吝指教为幸。


序于兴国管理学院 Q4JHYXE/8GnKv4znkw7AnK2pgC45A8GSFSwbOShu/B2Ef/8rpMXFCPIG5gyZN+i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