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应该怎么对人呢?孟子提出“敬人”,也就是要看得起别人。孟子重“义”,他认为,有道德的人(大人),说的话不一定守信(言不必信),做的事不一定果决(行不必果),但应留意通权达变,并以“义”为衡量的标准(唯义所在)。守信与果决,本来都是善行,但如果不守信或不果决,反而合于“义”,那就可以不守信、不果决,可见“义”是准绳,也是众德的依据。孟子说“君臣有义”,上司(君)与部属(臣)相处的标准(义)是“在下位的敬重上位的(用下敬上),叫作尊重贵人(谓之尊贵);在上位的敬重下位的(用上敬下),叫作尊重贤人(谓之尊贤)”。
这种彼此互“敬”的需求,早已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敬”便是“看得起”,中国人常说“承蒙对方看得起”,这让对方听了内心十分愉快。“看得起”的行为表现在“理”,当我们根本不理某人的时候,表示我们看不起他。所以我们会常常听到有人抱怨“他理都不理我”,因为“他心中没有我”(许多人深切希望自己能活在别人的心中,对此十分介意),即认为对方“看不起我”,因而不免感到生气。
“理人”的重点在“敬”不在“恩”。
西方曾一度奉行“恩抚家长主义”(benevolent paternalism),即老板以家长的态度来照顾工人,改善其工作环境,给予各种福利,借以表示恩惠与仁慈,一时颇为有效,却抵不住 20世纪 30 年代经济不景气的冲击,终至根本动摇。这种做法其实违反了“父子主恩,君臣主敬”的道理。现代许多管理者也妄想对部属施“恩”,一味讨好部属,结果给组织造成了“一团和气,一事无成”的困境。然后他们又回过头来,痛责员工的不仁,竟至对“关爱员工”的管理方式(仁治)失去信心。
“恩”是父子间的事。父子相处时,“恩”比“敬”更重要,孟子主张“敬长”而不言“敬亲”,他倡导“亲亲”并且推定“父子责善”为“贼恩之大者”。上司与部属的关系,显然未必是“父子”,与其强调“施恩”,不如主“敬”。
“敬”的基础,在于“把人当人,不当作禽兽或工具”。孟子常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而在“几希”(这一点点)当中,包含了“敬人的心”(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连这一点点都不加以重视,很容易因“一念之差”,把员工(人)视同禽兽,甚至认为其“禽兽不如”。
“理人”就是“敬人”,而“敬人”的效果则在“敬人者,人恒敬之”。中国人常常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即使在饮酒的场合,也要“回敬”一番。
中国人十分相信“感应”的力量,上司用他的心“感”,部属就会以他的心“应”。为什么只许“上司用心感,部属以心应”,不容许“部属用心感,上司以心应”呢?这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孟子一方面鼓励做子女的“顺”于父母,却赞成下位者对上位者“不要顺”(“不要顺”绝非“要不顺”);另一方面又告诉齐宣王,上位者如果看待下位者像手足(君之视臣如手足),那么下位者就会把上位者视为腹心(则臣视君如腹心);上位者看待下位者像犬马(君之视臣如犬马),下位者就把上位者视为路人(则臣视君如国人);至于把下位者看成没有价值、没有用处的泥土草芥的上位者(君之视臣如土芥),就难怪下位者把他当作仇人一般看待(则臣视君如寇仇)。
也就是“必待上对下好,然后下才对上好”,一旦颠倒过来,下位者先对居上位者示好,那就成了众人所不齿的“谄媚”“拍马屁”“巴结权贵”,这样的下位者便是十足的“奉承之徒”。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治道”而无“政道”,因而指出中国以前仅有“民本”观念而不涉及“民主”。实际上中国人是“寓政道于治道”的。中国人“不好管”的性格,使得历朝帝王对待老百姓除了“按时纳粮”“不要造反”的要求之外,不敢有过多要求,因而即便是在专制统治下,老百姓仍然享有“帝力于我何有哉”的极大自由。这种“政道”,也因此成为独裁暴君的克星。
“敬人”也有引起“不敬”的。孟子要我们先自我检讨,为什么“我礼敬人,人却不回敬我”(礼人不答)?是由于自己“敬”得不甚周到,还是已经失敬而不自觉?如果确实是自己的失误,当然要反省以正身,务求尽其在我。倘若自省后并无失敬,而对方依然“不敬”,就不妨“不理他”,因为“他不过是一个妄诞的人(此亦妄人也已矣)!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分别呢(则与禽兽奚择哉)?对于禽兽又何必计较呢(于禽兽又何难焉)”?这也是“上不理下,对他冷淡,爱理不理”的一种制裁力。
中国人时常有着“合则留,不合则去”的态度,这是“劳资和谐”的基础。除非遇到“桀纣暴虐,残民以逞”,万不得已才会“汤武行仁,吊民伐罪”。中国人并不主张采取争斗、冲突的手段。
《中庸》记载,治理天下国家共有九种不变的纲领:修正己身(修身)、尊重贤人(尊贤)、亲近亲人(亲亲)、恭敬大臣(敬大臣)、体恤群臣(体群臣)、爱民如子(子庶民)、招徕各种技术人员(来百工)、善待远方的人(柔远人)、安抚列国的诸侯(怀诸侯)。其中除修身外,都是讲求“敬人”的道理。
怎样“敬人”呢?
一是在精神方面提高他的地位(尊其位),二是在物质方面提升他的待遇(重其禄),双管齐下,还有谁会不尽心尽力来“回敬”呢?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来管理中国人,他总有一套应对的办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原是中国人的看家本领。
理人之道,固然是“敬人即所以敬己”;礼贤下士,如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才使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偶尔也不免会遇到“人中禽兽”,以“不敬”回应“敬”,值此讲求效率的时代,“不理”并非良策,必须追根究底,务求根治,管理者才能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