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哲学更能解决难题

有人认为,西方的科学比较先进,哲学也应该比较昌明,因此一切要向西方看齐。殊不知,全盘西化,就等于丢弃自己的身份认同。因为文化的存在与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存亡。孔子的民族思想,是重视夷夏之分。孟子则强调夏不能不如夷。他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我们身为中国人,不可不致力于复兴中华文化。

中国的哲学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了古人的聪明才智,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复古,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因为时代在不断向前推进,任何民族如果故步自封,都必然无法生存,更谈不上生生不息。

全盘西化是“零”,盲目复古也是“零”。我们要走出一条路来,走出一条光明大道,便需要继往开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开辟出一条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曾一度举步维艰。人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态度:

·编订传统文化的基础教材,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而不做深入解释。

·把传统文化当作考古材料,争论这一句话是谁说的,那一段话是不是伪造的。令人眼花缭乱。

·把传统文化视为过时、落伍的包袱,甚至当作谩骂、讥讽、耻笑或者侮辱的对象。一个人沦落到必须辱骂自己祖先的地步,其内心必然十分悲哀。万一骂错了,越骂越显得自己的见解不够深入,那就更令人遗憾。

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样是儒家思想,为什么有的人运用起来头头是道,而且十分有效;有的人运用起来,不是流于空谈,便是后继乏力?”

答案非常简单:有的人看见儒家的东西,便把它当作宝贝一般,用心钻研,勉力实践,所以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另一些人看见儒家的东西,不是认为“这个我懂,我比谁都熟悉”,便是认为“这是废物,我老早就看穿它了”,恨不得把它整个丢弃。有些人虽然嘴上大喊口号,心里却全不认同,当然成为一场空谈。后继乏力,也就成了意料中的事。

我们必须高举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旗,但这并不表示,要视它全盘为至宝加以顶礼膜拜。但是,至少应该站在积极的立场,分辨其优劣,将它的精华部分撷取出来,发扬光大,也算略尽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责任。

幸好,眼前情况已经出现转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人有自己的做事方式,也相信中国人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

负实际责任的企业负责人或高层主管,大多认为自己的确是按照中国人的方式来经营的,只是平日忙碌,没有时间去思考和整理其中的道理,所以说不出来。不过,许多人表示,由于受到各种言论的影响,他们有时会怀疑自己一向的做法是不是落伍了,或者与理想状态产生了偏差,直至有机会听到有关中国哲学的演讲,才信心十足起来。原来中国人某些看起来毫无章法的行为,背后竟然大有道理,真是“日用而不知”!中层和基层主管也恍然大悟,平日对老板或高层主管的诸多不满,不过是因为不明了其中道理而产生的误解。既然大多数中国的老板和高层主管都离不开中国作风,而今自己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今后的配合,应该会更加默契。

长久以来,年轻一些的朋友一直觉得中国人只讲究做人的道理,缺乏做事的准则,却不懂管理的根本无非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人是指人际关系,做事便是工作绩效。学生时代死记硬背的一些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居然就是活生生的管理法则,这令人有恍然大悟般的喜悦。

人们共同的忧虑是,这种中国式的管理会不会显得步调缓慢,赶不上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其实,中国式管理是“由缓而急”“先慢后快”的,而且合作越有默契,步调越快。

大家还有一个疑虑:现在的中国人是不是已经变了?中国人当然在变,而且一直在变,今后还要不断地变下去。不过,中国人的特性在于“持经达权”,能够把握“变中之常”,所以,也有永远不变的地方,这叫作“有所变有所不变”。中国人不变的部分,就叫作“经”。做事的时候,要偏重实务,实务是千变万化的,但其背后有不变的“经”作为基本观念。中国人的观念来自流传已久的中国哲学。

我们既然明白,西方在我们之上的并不是哲学,不过是物质文明,就应该充分发掘自己的哲学,采纳西方先进的工具与方法,走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大道。 va/0ihkTgC507YZolnAoCYvRl8p6twIUE4+qWovfy9s02wxaurGP+r/WbGtscE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