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与其持有太多,不如适可而止。一件事圆满之后,要学会抽身而退,这才是自然的道理。
说到范蠡,大家都知道他是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大功臣。然而,当越国大业得成,勾践终于从那个“卧薪尝胆”的复仇者逆袭成了天下霸主时,范蠡却悄然离开了这个他曾经全心全力辅佐的君主。坊间传说,他是为了和美人西施双宿双飞才退隐江湖,但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真相从没有你想得那么简单。
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吴王阖闾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任用孙武为将,改革军队,使吴国的军事实力大增。他还实行一系列军事扩张政策,先后击败强大的楚国和越国,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与吴国相比,越国则相对弱小。越王勾践即位后,开始积极发展军事力量,并试图与吴国争锋。但奈何实力悬殊,越国始终被吴国打压。公元前494年,越军被吴军败于夫椒,越王被迫向吴王夫差求和,并入吴国为奴。
三年后,勾践被释放回越国。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臣,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国防,发展经济,使越国国力慢慢恢复。公元前473年,越军攻破吴都,吴王夫差被迫自尽。越王勾践一雪前耻,成功复仇,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至今仍广为人知。但是,在这场历史大戏中,范蠡和文种这两位重要辅臣的角色同样不容忽视。他们二人都是越王勾践的重要谋士,共同辅佐勾践打败吴国,成就了越国的霸业。然而,在功成名就之后,因为处世态度不同,两人的人生轨迹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走向。
范蠡是勾践的重要谋士,不仅在军事、政治上有着卓越才能,在商业上更是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和远见。越国灭吴之后,范蠡被封为上将军,事业可谓达到顶峰。不过,他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和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所迷惑,而是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聪明地选择急流勇退。
《史记》载,范蠡离开越国之前,曾与好友文种有过一次深谈。他对文种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言下之意是劝文种一同离开。然而,文种却未能看透这一点。他留恋权位和富贵,自以为辅佐越王有功,越王不至于加害于他,便对范蠡的话不以为意,选择留下。
范蠡带着西施果断离开,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他改名换姓,在齐国从事耕作与商业活动,很快便积累了数千万的家产。齐国人听说他贤能,便请他出任国相。然而,他却认为“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在相位待了一段时间后,他再次选择急流勇退,归还了国相大印。同时,他还将家财尽数分给朋友和乡邻,秘密离开齐国,到陶地定居。
在陶地,范蠡自称“朱公”,人们则称他为“陶朱公”。他再次从事商业活动,不久便又积攒了很多财富,过上了自在的生活。时至今日,他的商业智慧还被后人广为传颂。不过,他那身在高位却不贪恋富贵,及时抽身而退的智慧,更是值得后人学习。
相较于范蠡,文种的避险意识就要差上许多。文种在越国胜利后,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抽身而退,继续留在越国辅佐勾践。权力的增长、富贵的诱惑,让他越来越难以自拔,无法离开。最后也确实如范蠡所预料的那样,当有人进谗言说文种将要作乱时,生性多疑的勾践,便毫不犹豫地赐了一把宝剑,命他自杀。可叹文种至死都未能看透富贵的本质,最终落个悲惨的下场。
历史如镜,它生动地告诉我们,身处高位时,必须有舍弃富贵的勇气,及时抽身以避险。富贵如食人花,虽然外表美丽诱人,但周身布满陷阱,一旦深陷其中,便无法自拔,轻则跌下高位,重则因此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