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六国后,嬴政面临着如何治理这个庞大帝国的难题。他深知,旧有的政治制度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政治改革。于是,嬴政召集大臣们商议国家制度的问题。丞相王绾等人建议实行分封制,他们认为,六国刚刚平定,各地局势不稳,应该将皇子们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拱卫中央。但廷尉李斯坚决反对分封制,他指出,周朝实行分封制,诸侯们逐渐强大后,便相互攻伐,周天子无法控制,导致天下大乱。如今秦国好不容易统一六国,应该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嬴政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决定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嬴政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为郡守,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他们都由中央直接任命,不得世袭。这样一来,地方的权力被集中到了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同时,嬴政还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九卿则分管朝廷的各项具体事务,如奉常负责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宫廷警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等。三公九卿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最终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为了显示自己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嬴政决定给自己重新确定一个称号。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创造了“皇帝”这一称号,并自称“始皇帝”,希望秦朝能够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地传承下去。嬴政还规定,皇帝的命令称为“制”和“诏”,皇帝自称“朕”,这些称呼和制度都体现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此外,嬴政还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在秦朝统一之前,各国的度量衡标准不一,这给经济交流和国家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嬴政下令统一度量衡,规定了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单位,制作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具,并向全国颁发。同时,嬴政还命李斯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以秦国的小篆为标准文字,在全国推行。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